
0人評分過此書
為什麼,臺灣的教師充滿了無力與掙扎? 關心孩子,便不能忽視教師的處境;支持教師,也就是守護孩子的未來。 ‧近8成教師因社群輿論焦慮,近4成考慮離職。──2025《翻轉教育》「親師教育困境調查」 ‧特別收錄【後記】被告之後,怎麼了?/林暘斌老師(本書作者梁芳瑜的先生) 「東森新聞」專訪、《聯合報》專題報導留下來的教師,有方法;想離開的教師,有方向。 她從小立志當老師, 且以榜首成績通過臺北市教師甄試, 教學更是極受學生、家長及學校的信任與肯定, 為什麼,12年後卻選擇離開? 而且是毫無退路的裸辭…… 如果,孩子是臺灣的未來, 我們是否應該先救救每一位在教育現場心力交瘁、遍體鱗傷的教師? 家長怒吼:「老師,你怎麼要求孩子下課補作業?剝奪休息時間!」 學生挑釁:「沒差啦,你記警告啊!反正我一樣能畢業!」 社會質疑:「當老師很好了啦,沒什麼好抱怨的。不爽,就不要做!」 校園裡的濫訴鋪天蓋地;沒有經歷任何一次投訴,是不是都只能算幸運? 作業出太少、進度教太快、穿著太前衛、不選孩子當班長、沒有即時回電……這些未達「不適任教師」的程度,僅是不符合家長個人期待,在當前制度與風氣下,卻都有可能被投訴。 梁芳瑜曾經陪伴同為國中老師的先生,面對家長的提告,雖然最後證明先生的清白,但身心所受的創傷,豈能得到補償? 致臺灣每一個認真的教師:「我們都已經夠努力了……」 教師過勞、師道不尊、薪資脫節,這三大困境,成為梁芳瑜離開教職的主因。 面對教職困境,最認真的教師總不免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少、自己還不夠好?是不是要再更拚命、更努力? 梁芳瑜想拍拍這些教師們的肩,輕輕柔柔地對他們說:「每一個認真的教師,我們都已經夠努力了……」 這本書渴盼臺灣的教師們被看見、被理解,更願陪伴無數仍在教學崗位上默默付出的教師──能應對新時代的師生課題,也能好好照顧自己。 ‧給留下來的教師:「自我照顧」的練習一、設定下班時間,守住生活的界線二、聚焦重要任務,適度地表達拒絕三、練習「課題分離」,安頓內在的身心四、接觸不同領域,拓展多元的身分 ‧給想離開的教師:「探索自我」的行動一、記錄真實感受,釐清離開的動機二、盤點個人專業,發揮優勢潛能三、廣泛閱讀學習,逐步實踐及累積四、做好財務規劃,建立經濟底氣無論哪一種選擇,都祝福教師們,更加靠近自己渴望成為的人。 祝福,每一位仍在現場的教師,自我照顧,保持初衷。 祝福,每一位選擇離開的教師,探索自我,海闊天空。 ★本書特色: ◎羊咩老師(高中國文老師)、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歐陽立中(前教師、作家、主持人)撰推薦序。 ◎大坦誠(圖文作家);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黃湘仙(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厭世國文老師(高中教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翻轉地理教室齊聲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芳瑜老師含淚血諍,擲地有聲,一時多家媒體爭相採訪。但芳瑜老師僅接受專訪後便翩然離去,未求取進一步的流量關注。 然後在一年後,她將心路歷程,以及轉換跑道的具體計畫,寫成了一本書,以告來者。 你都離去了,還有什麼可寫的?我本有些困惑,卻在讀此書稿時,數度哽咽難言。 太像了,我在芳瑜老師的文字中,看到這十幾年來每一步的自己:會當老師的人,常有些相似特質:從求學時代就是戰戰兢兢、一板一眼的好學生,孜孜矻矻地讀書、研習,若是真心有志於此,還帶有一些理想主義的天真。 然後,學校這個穩定環境,很容易讓我們看不見「學校」、「講台」以外的世界。也很難想像,自己的生命裡,除了考卷和粉筆外,我們還能開創什麼樣的可能性。 可是芳瑜老師,她用長久與學生相處的經驗驗證:教育不僅只是改變學生,更關鍵的是「改變自己。」 ──摘自羊咩老師〈身心皆蕪胡不歸?前線教師的諍言書〉推薦序 ◎許多老師在校園裡選擇沉默。因為沉默能換來安穩,因為沉默能減少麻煩。日子一天天過,教師們或許心裡明白現場的荒謬與壓力,但依然隨波逐流,把「不快樂」當成日常生活一部分。但芳瑜卻不同,她願意提筆,把不快樂寫出來,把痛苦敘明,把那些難以言說的真相,化成一篇篇直面現場的紀錄。 在她的文字裡,我們可以看見教師過勞,看見師道不尊,看見制度冷漠,看見專業被輕忽的嘆息。這不是虛構的抱怨,而是一位十二年心血傾注的教師所做的血淚見證。她把那些日復一日的辛苦與無奈攤開,沒有粉飾,沒有自憐。那是一種比沉默更強大的勇敢。 更重要的是,她不只「看見」,她還「說出」。說出意味著冒險,意味著承擔輿論與誤解的風險。但她卻偏偏選擇如此,因為她心裡有一份對教育的責任。這份責任讓她不願假裝沒事,她以書寫抵抗,以誠實對抗虛偽。──摘自張輝誠〈從教室走向生命大舞台〉推薦序 ◎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而能點出問題,只有真的在第一線奮鬥過的老師。芳瑜從她十二年的教職生涯,以最寫實的視角,帶你看見老師面對的真實現況。…… 老師也是人,就算不求尊師重道,也只盼得到身而為人的尊重。而問題就在那,當一個一個問題串聯起來,再也不是高喊教育愛就能哄住老師了。還好有芳瑜,在告別教職之際,打開天窗說亮話,一字一句點破教師面對的困境。 她是俠女,為那些早已被折磨到身心俱疲的老師喊話、申冤;她是吹哨者,為瀕臨崩盤邊緣的教育體系敲響警鐘;她是冒險者,辭去教職,捲起袖子,從零開始,做給老師們看,人生不是只有教職這條路。──摘自歐陽立中〈你想過卸下枷鎖的自己,能飛多高嗎?〉推薦序 ◎「暘斌老師,你在被家長誣告之後,怎麼還能懷抱對教育的熱忱?」這是許多教育夥伴常問我的一句話。……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想我仍會做出幾乎相同的選擇。 學生犯錯,就該教育,秉公處理;他在家受了委屈,就該關心,協助連結資源。遇到不理性的家長,就盡力溝通、堅持立場,並尋求行政支援。事後回想,我並沒有遺漏太多,只是若能重來,我會更加強「課題分離」。 我願意堅守教育的專業與立場,是我的選擇;對方堅持找碴、打1999、提告,那是他的選擇。《與成功有約》提到「影響圈」與「關注圈」的概念:我只需對自己能掌握的範圍負責,若太執著於控制他人的行為、關注能力範圍外的事情,反倒會是痛苦的根源! 當年的我,遇到這些不公不義的事件時,有時覺得憤怒、有時覺得委屈、有時覺得血壓飆升、有時覺得灰心無言……一次次這樣下來,把自己的身體都搞壞了。如果能重來,我會多做深呼吸,告訴自己活在當下,不要那麼在意毀譽,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已經做得很好了!──摘自林暘斌老師(本書作者梁芳瑜的先生)〈被告之後,怎麼了?〉後記
- 封面
- 作者簡介
- 他們都推薦
- 推薦序──身心皆蕪胡不歸?前線教師的諍言書
- 推薦序──從教室走向生命大舞台
- 推薦序──你想過卸下枷鎖的自己,能飛多高嗎?
- 自序──我是老師,我辭職了!
-
輯一 教職困境──教學現場的推力
-
脫下舊衣服:我們都能選擇去過更合身的人生
-
無盡的消磨:教師過勞
-
過勞的代價:我們還記得自己在為誰而忙嗎?
-
缺席的尊嚴:師道不尊
-
校園的濫訴:為什麼親師天平漸漸失衡?
-
無聲的悲鳴:教師之間相輕相礙
-
身分的枷鎖:「你是老師,為什麼你做不到?」
-
制度的侷限:限縮管教權,我們該怎麼教?
-
脫節的薪資:專業「無價」
-
校園的孤島:沉默,因為難以言說
-
-
輯二 懷抱熱忱──教師之路的成長
-
美夢成真:成為教師的初衷與挑戰
-
初期風格:讓學生又愛又怕的教師
-
面對挫敗:接納自己不是完美的教師
-
風格轉變:從權威、嚴厲,到溫和、堅定
-
正向教養:成為孩子的人生副駕駛
-
-
輯三 告別教職──走向探索,迎來重生
-
重新規劃職涯:工作,是為了探索人生
-
推廣教養理念:家庭,是教育的起點
-
新的自我實現:探索潛能,專業有價
-
選擇理想生活:喧囂之中,聽見我自己
-
告別練習:向深愛的教職告別
-
自我照顧:我可以不再是超人
-
考驗自由:自由的挑戰與承擔
-
熱忱重生:離開,是為了留下來
-
- 後記──被告之後,怎麼了?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