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霸凌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44105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霸凌,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而是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我們雖然無法消滅霸凌,但能制止霸凌。

一本書,讓你我對於他人的苦痛,多一點想像力和同理心。

霸凌,是身而為人絕對嚴禁的行為。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自古至今,霸凌無所不在,從未消失。
從教室到職場、從家庭到社會,你我可能是沉默的受害者、視而不見的旁觀者,甚至是無感的加害者。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為何霸凌導致自殺的悲劇會一再發生,進而比較霸凌在日本和歐美(美國、英國與北歐諸國)的演變和異同。他提出「霸凌四層結構」,定義與歸納霸凌的特徵,解析如何將制止霸凌的議題納入公民教育。進一步探討身為社會公民的你我,如何共同構築制止霸凌的校園與社會。

【導讀】
◎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霸凌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推薦】
◎本書由社會學的觀點探討霸凌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影響,由社會邁向私密化(privatization)發展的脈絡去看每個人的角色、職責與壓力。這本書是近年來完整探討霸凌問題的書籍之一,我強烈建議教師與為人父母者應該一讀。--李明憲(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

◎任何社會問題雖然暫時看不到根本解決的方法,只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凝聚共識,就是一種改變的力量。這個改變的力量是從四面八方而來,過程本身就已經充滿意義。--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本書內容豐富,兼顧學理及實務,作者非常用心,找出關鍵的議題深入淺出介紹,是指引讀者全面認識霸凌的佳作。--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對於霸凌的探討,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溫度的好書。適合專業人員、相關機構,以及政府決策者閱讀參考。--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 〈導讀〉 問世間「霸凌」為何物?直叫人身挫心傷
  • 〈推薦序〉 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
  • 〈推薦序〉 霸凌:三個相互關聯的難題
  • 〈推薦序〉 旁觀者正義是重要社會責任
  • 〈推薦序〉 從多面向、大視野探討霸凌
  • 前言
  • 第一章 發現霸凌
    • 1 起始於日本與斯堪地那維亞
      • 一九八○年代的發現
      • 霸凌成為社會問題(或不會如此)的國家
      • 霸凌在日本:社會問題化
      • 斯堪地那維亞發出的訊息
      • 歐維斯的霸凌研究和極限
    • 2 霸凌在英國和美國
      • 霸凌在英國
      • 謝菲爾德計畫
      • 霸凌在美國逐漸受到關注
      • 反霸凌法
    • 3 霸凌在日本與歐美的不同之處
      • 當霸凌超越校園暴力
      • 日本的趨勢
      • 歐美的趨勢
      • 歐美觀點的背景
      • 義大利的懲罰事件
      • 霸凌受害者的責任
  • 第二章 霸凌在日本的三波變化
    • 1 第一波:發現霸凌問題
      • 與校園暴力的畫分
      • 協助受害者的因應對策
      • 霸凌定調為惡行
      • 在霸凌第一波中迷失的部分
    • 2 第二波:充實諮詢體制
      • 文部省的緊急號召
      • 心理諮詢體制的確立
      • 心理主義化的日本
    • 3 第三波:霸凌漸趨私密化
      • 教育改革會議的建言
      • 從心理問題到社會問題
      • 中小學學生會的活用
      • 學校脫離過重的負荷
  • 第三章 霸凌是什麼
    • 1 霸凌的共通要素
      • 各國對於霸凌定義的變遷
      • 霸凌三要素
    • 2 權力(或人際相對強弱關係)的失衡和濫用
      • 霸凌隨時隨地存在,但我們能夠制止霸凌
      • 流動性:霸凌的特質
      • 權力資源
      • 做為資源的網際網路
      • 大人言行的影響
    • 3 定義霸凌
      • 受害性
      • 如何讓霸凌造成的心理創傷復原
      • 反覆性和持續性
      • 團體與人際關係的圍欄
      • 親密關係中產生的霸凌
      • 森田洋司對於霸凌的定義
    • 4 霸凌的暗黑和隱晦
      • 視野上的落差
      • 惡意形成的暗黑和隱晦
      • 源於善念的惡行
      • 教師視野
      • 家長視野
      • 文部科學省的基準變更
      • 官方統計調查提供的視野
  • 第四章 來自內部和外側的牽制
    • 1 霸凌的明度
      • 延伸自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 正義的霸凌:以規範為名
      • 黑色地帶的霸凌
      • 灰色地帶的霸凌
    • 2 來自內部的牽制
      • 削弱加害意識的因素
      • 教師權威受到挑戰
    • 3 來自外側的牽制
      • 旁觀者也是加害者
      • 日本的霸凌特徵
      • 成為旁觀者就是一種成長?
      • 重新審視問題
  • 第五章 私密化社會與公民權責教育
    • 1 朝向集中於「私密化」
      • 何謂現代型霸凌
      • 私密化社會
      • 正面與負面
      • 丸山真男的論點
      • 私密化的悖論
    • 2 新課題
      • 避險的個人化
      • 社會排除的問題
      • 新公共性的構築
    • 3 公民權責教育
      • 英國的例子
      • 法國的例子
      • 德國的例子
      • 日本的公民權責教育
      • 社會聯繫這個前提
  • 第六章 邁向能夠阻止霸凌的社會
    • 1 聯繫孩子與學校的「線」
      • 社會聯繫理論
      • 依附
      • 抱負
      • 參與
      • 對規範之正當性的信念
    • 2 柔性行為責任
      • 日本的育兒風氣
      • 邁向新社會
  • 後記
  • 參考文獻
  • 圖表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