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霸凌,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而是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我們雖然無法消滅霸凌,但能制止霸凌。
一本書,讓你我對於他人的苦痛,多一點想像力和同理心。
霸凌,是身而為人絕對嚴禁的行為。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自古至今,霸凌無所不在,從未消失。
從教室到職場、從家庭到社會,你我可能是沉默的受害者、視而不見的旁觀者,甚至是無感的加害者。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為何霸凌導致自殺的悲劇會一再發生,進而比較霸凌在日本和歐美(美國、英國與北歐諸國)的演變和異同。他提出「霸凌四層結構」,定義與歸納霸凌的特徵,解析如何將制止霸凌的議題納入公民教育。進一步探討身為社會公民的你我,如何共同構築制止霸凌的校園與社會。
【導讀】
◎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霸凌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推薦】
◎本書由社會學的觀點探討霸凌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影響,由社會邁向私密化(privatization)發展的脈絡去看每個人的角色、職責與壓力。這本書是近年來完整探討霸凌問題的書籍之一,我強烈建議教師與為人父母者應該一讀。--李明憲(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
◎任何社會問題雖然暫時看不到根本解決的方法,只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凝聚共識,就是一種改變的力量。這個改變的力量是從四面八方而來,過程本身就已經充滿意義。--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本書內容豐富,兼顧學理及實務,作者非常用心,找出關鍵的議題深入淺出介紹,是指引讀者全面認識霸凌的佳作。--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對於霸凌的探討,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溫度的好書。適合專業人員、相關機構,以及政府決策者閱讀參考。--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而是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我們雖然無法消滅霸凌,但能制止霸凌。
一本書,讓你我對於他人的苦痛,多一點想像力和同理心。
霸凌,是身而為人絕對嚴禁的行為。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自古至今,霸凌無所不在,從未消失。
從教室到職場、從家庭到社會,你我可能是沉默的受害者、視而不見的旁觀者,甚至是無感的加害者。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為何霸凌導致自殺的悲劇會一再發生,進而比較霸凌在日本和歐美(美國、英國與北歐諸國)的演變和異同。他提出「霸凌四層結構」,定義與歸納霸凌的特徵,解析如何將制止霸凌的議題納入公民教育。進一步探討身為社會公民的你我,如何共同構築制止霸凌的校園與社會。
【導讀】
◎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霸凌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凌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才有找到真正出路的可能。--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推薦】
◎本書由社會學的觀點探討霸凌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影響,由社會邁向私密化(privatization)發展的脈絡去看每個人的角色、職責與壓力。這本書是近年來完整探討霸凌問題的書籍之一,我強烈建議教師與為人父母者應該一讀。--李明憲(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
◎任何社會問題雖然暫時看不到根本解決的方法,只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凝聚共識,就是一種改變的力量。這個改變的力量是從四面八方而來,過程本身就已經充滿意義。--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本書內容豐富,兼顧學理及實務,作者非常用心,找出關鍵的議題深入淺出介紹,是指引讀者全面認識霸凌的佳作。--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對於霸凌的探討,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溫度的好書。適合專業人員、相關機構,以及政府決策者閱讀參考。--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 〈導讀〉 問世間「霸凌」為何物?直叫人身挫心傷
- 〈推薦序〉 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
- 〈推薦序〉 霸凌:三個相互關聯的難題
- 〈推薦序〉 旁觀者正義是重要社會責任
- 〈推薦序〉 從多面向、大視野探討霸凌
- 前言
-
第一章 發現霸凌
-
1 起始於日本與斯堪地那維亞
-
一九八○年代的發現
-
霸凌成為社會問題(或不會如此)的國家
-
霸凌在日本:社會問題化
-
斯堪地那維亞發出的訊息
-
歐維斯的霸凌研究和極限
-
-
2 霸凌在英國和美國
-
霸凌在英國
-
謝菲爾德計畫
-
霸凌在美國逐漸受到關注
-
反霸凌法
-
-
3 霸凌在日本與歐美的不同之處
-
當霸凌超越校園暴力
-
日本的趨勢
-
歐美的趨勢
-
歐美觀點的背景
-
義大利的懲罰事件
-
霸凌受害者的責任
-
-
-
第二章 霸凌在日本的三波變化
-
1 第一波:發現霸凌問題
-
與校園暴力的畫分
-
協助受害者的因應對策
-
霸凌定調為惡行
-
在霸凌第一波中迷失的部分
-
-
2 第二波:充實諮詢體制
-
文部省的緊急號召
-
心理諮詢體制的確立
-
心理主義化的日本
-
-
3 第三波:霸凌漸趨私密化
-
教育改革會議的建言
-
從心理問題到社會問題
-
中小學學生會的活用
-
學校脫離過重的負荷
-
-
-
第三章 霸凌是什麼
-
1 霸凌的共通要素
-
各國對於霸凌定義的變遷
-
霸凌三要素
-
-
2 權力(或人際相對強弱關係)的失衡和濫用
-
霸凌隨時隨地存在,但我們能夠制止霸凌
-
流動性:霸凌的特質
-
權力資源
-
做為資源的網際網路
-
大人言行的影響
-
-
3 定義霸凌
-
受害性
-
如何讓霸凌造成的心理創傷復原
-
反覆性和持續性
-
團體與人際關係的圍欄
-
親密關係中產生的霸凌
-
森田洋司對於霸凌的定義
-
-
4 霸凌的暗黑和隱晦
-
視野上的落差
-
惡意形成的暗黑和隱晦
-
源於善念的惡行
-
教師視野
-
家長視野
-
文部科學省的基準變更
-
官方統計調查提供的視野
-
-
-
第四章 來自內部和外側的牽制
-
1 霸凌的明度
-
延伸自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
正義的霸凌:以規範為名
-
黑色地帶的霸凌
-
灰色地帶的霸凌
-
-
2 來自內部的牽制
-
削弱加害意識的因素
-
教師權威受到挑戰
-
-
3 來自外側的牽制
-
旁觀者也是加害者
-
日本的霸凌特徵
-
成為旁觀者就是一種成長?
-
重新審視問題
-
-
-
第五章 私密化社會與公民權責教育
-
1 朝向集中於「私密化」
-
何謂現代型霸凌
-
私密化社會
-
正面與負面
-
丸山真男的論點
-
私密化的悖論
-
-
2 新課題
-
避險的個人化
-
社會排除的問題
-
新公共性的構築
-
-
3 公民權責教育
-
英國的例子
-
法國的例子
-
德國的例子
-
日本的公民權責教育
-
社會聯繫這個前提
-
-
-
第六章 邁向能夠阻止霸凌的社會
-
1 聯繫孩子與學校的「線」
-
社會聯繫理論
-
依附
-
抱負
-
參與
-
對規範之正當性的信念
-
-
2 柔性行為責任
-
日本的育兒風氣
-
邁向新社會
-
-
- 後記
- 參考文獻
- 圖表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