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解開生命的密碼:八識規矩頌講記

出版日期
2020/05/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598844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336字的生命密碼,構成一張成佛地圖。
★ 寬謙法師經典授課內容,首度集結出版!

  寬謙法師以建築理工的背景,繪出豐富的圖像與圖表,並以親切慈悲的文字說明,破解「唯識:佛教心理學」的迷霧,讓您從此看懂《八識規矩頌》。

  ◎ 理解宇宙的遊戲規則,看懂人生萬象。
  ◎ 讀懂唯識生命觀、八識、五蘊與百法。
  ◎ 活用書中修行圖表,為自己規畫出——走向究竟圓滿的成佛之道。

  ◆ 我們要看懂球賽,就必須先懂得球賽的遊戲規則;我們想要看懂人生,更需要理解與體驗人生的遊戲規則。——寬謙法師

  我學佛是從唯識學《八識規矩頌》入門,因為大學就讀建築系的背景,讓我習慣使用圖表來理解分析問題,研究佛法也是如此。我一邊研讀文字,一邊繪成圖像,文字與圖像兩相運用,讀完《八識規矩頌》文章時,也畫好圖表,連起了「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的生命時間觀。

  我從中發現了十法界眾生,盡虛空界的空間觀,時間與空間的複雜交錯,不就是我們所處的世間嗎?當我重新建構生命的時空觀,找到修行方向後,非常希望能將這些學習心得與圖解佛學的方法,與大眾分享。

  「唯識學」是「佛教中的心理學」。佛教特別注重心理作用,因為心理作用的關係,從過去世、現在世到未來世,不停地造作業力,而透過這些業力紀錄,可以清楚整個生命的生死輪迴。因此,想要破解生命密碼,不再生死輪迴,就必須學習唯識學,而《八識規矩頌》是一方便入徑。

  我們學習唯識,經常苦於名相多如繁星,如果只死背名相,卻不懂得整體架構系統,就會愈學愈痛苦,反而徒勞無功。不但無法活用於對治煩惱,更會望而卻步,縱然學佛修行的寶典,就擺在眼前,也視同畏途,放棄學習的人,比比皆是,那就太可惜了。這就如同落入錯誤的學習英文模式,從死記、死背的點滴拼湊方式學習,必然無法學以致用。

  有鑑於此,我建議大家反過來學習,就像孩童學英文一樣,只要試著表達意思,就能達到溝通解決問題的目的。本書將會以這樣的方式,先透過《八識規矩頌》的架構,以按圖索驥的方式來介紹唯識學,讓我們直接面對生死輪迴,回到現實生活,活用唯識找到成佛的修行道路。

  縱然視野有限、煩惱沉重,有了《八識規矩頌》為唯識的入門與指南,無論世間如何風起雲湧、眾生喧嘩,我們再不會迷失生命的方向,直指成佛的究竟圓滿境界!
  • 自序從《八識規矩頌》出發的修行
  • 第一講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 一、《八識規矩頌》是修行指南
      • (一)學唯識解生死煩惱
      • (二)《八識規矩頌》思想起源
      • (三)《八識規矩頌》組織結構
    • 二、唯識的生命觀
      • (一)何謂生命
      • (二)淺層的唯識生活
      • (三)深層的唯識生命
      • (四)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 (五)理解宇宙遊戲規則
      • (六)看懂人生萬象
    • 三、十法界眾生
      • (一)六凡
      • (二)四聖
    • 四、凡夫居住的三界九地
      • (一)欲界(五趣雜居地)
      • (二)色界
      • (三)無色界
    • 五、人道苦樂參半好修行
      • (一)三事勝諸天
      • (二)依凡夫修行成聖者
  • 第二講 八識、五蘊與百法
    • 一、心王與心所的對應
    • 二、心所五十一法的作用
      • (一)五遍行
      • (二)五別境
      • (三)善十一
      • (四)六根本煩惱
      • (五)隨煩惱
      • (六)四不定
    • 三、識蘊:相應心王八法
      • (一)第六識(識)
      • (二)第七識(意)
      • (三)第八識(心)
      • (四)前五識(識)
    • 四、色蘊:色法十一法
      • (一)五根
      • (二)五境(五塵)
      • (三)法處所攝色
    • 五、受蘊與想蘊
      • (一)受蘊
      • (二)想蘊
    • 六、行蘊:心所相應行與不相應行共七十三法
      • (一)心所相應行
      • (二)不相應行
    • 七、無為六法
    • 八、八識、五蘊與百法
  • 第三講 成佛的修行地圖
    • 一、凡情階段
      • (一)凡夫菩薩的資糧位
      • (二)加行位的四善根位
    • 二、聖智階段
      • (一)見道位斷三結
      • (二)解脫道發出離心
      • (三)菩薩道發勝義菩提心
      • (四)成佛究竟位
  • 第四講 凡夫的情執
    • 一、三性、三境、三量
      • (一)三性:善性、惡性、無記性
      • (二)三境:獨影境、帶質境、性境
      • (三)三量:現量、比量、非量
    • 二、第六識的了境分別
      • (一)第六識的性、境、量
      • (二)第六識的界地
      • (三)第六識的相應心所
      • (四)第六識的依緣
      • (五)第六識的體相業用
    • 三、第七識的思量雜染
      • (一)第七識的性、境、量
      • (二)第七識的界地
      • (三)第七識的相應心所
      • (四)第七識的依緣
      • (五)第七識的體相業用
    • 四、第八識的異熟種現
      • (一)第八識的性、境、量與相應心所
      • (二)第八識的界地
      • (三)第八識與聲聞之諍
      • (四)第八識的體相業用
    • 五、前五識的自性分別
      • (一)前五識的性、境、量
      • (二)前五識的界地
      • (三)前五識的相應心所
      • (四)前五識的依緣
      • (五)前五識的體相業用
    • 六、唯識學的修行過程
      • (一)第六識轉迷啟悟
      • (二)第七識轉染成淨
      • (三)第八識記錄善惡種子
      • (四)善用前五識
  • 第五講 超凡入聖的轉識成智
    • 一、第六識的聖智:妙觀察智
      • (一)第六識的觀行
      • (二)第六識的斷惑轉智
      • (三)第六識的果用
    • 二、第七識的聖智:平等性智
      • (一)第七識的觀行
      • (二)第七識的斷惑轉智
      • (三)第七識的果用
    • 三、第八識的聖智:大圓鏡智
      • (一)第八識的觀行
      • (二)第八識的斷惑轉智
      • (三)第八識的果用
    • 四、前五識的聖智:成所作智
      • (一)前五識的觀行
      • (二)前五識的斷惑轉智
      • (三)前五識的果用
    • 五、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 (一)凡夫與聖賢菩薩的分段生死
      • (二)菩薩乘願再來
      • (三)無生法忍,變易生死
      • (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 (五)佛以三身度化眾生
      • (六)般若船登彼岸
    • 六、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 (一)緣起性空,中道不二
      • (二)般若與唯識學的對應
  • 〔附錄〕《八識規矩頌》
  • [拉頁]
    • 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過程
    • 三大阿僧祇劫與五種修行階位
    • 《八識規矩頌》對照表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