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探討內心深處之實態,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
▲關乎宇宙的千年絕學,一探壓力和煩惱的根源
倘若有人問我「法」是什麼?我便一點不遲疑的回答:「就是心理學」。——梁啟超
唯識學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義,其內容在闡釋萬法唯識的妙理,探討我人內心深處之實態,以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作者從唯識學的定義、源流切入,分論五位百法、五蘊、四大、八識、種子等唯識學上基本觀念,從歷史背景到生活應用,本書期能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引領讀者一窺此千年絕學之奧祕。
▲關乎宇宙的千年絕學,一探壓力和煩惱的根源
倘若有人問我「法」是什麼?我便一點不遲疑的回答:「就是心理學」。——梁啟超
唯識學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義,其內容在闡釋萬法唯識的妙理,探討我人內心深處之實態,以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作者從唯識學的定義、源流切入,分論五位百法、五蘊、四大、八識、種子等唯識學上基本觀念,從歷史背景到生活應用,本書期能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引領讀者一窺此千年絕學之奧祕。
- 修訂二版序
-
第一章 緒論
-
一、唯識學的定義
-
二、佛教空有兩系的源流
-
三、印度瑜伽學派的學統
-
四、中國法相唯識宗的建立
-
五、近代唯識學的發展
-
六、唯識哲學所依的經論
-
-
第二章 五位百法
-
一、《百法明門論》
-
二、心法
-
三、心所有法
-
四、色法
-
五、心不相應行法
-
六、無為法
-
-
第三章 五蘊、四大、三科
-
一、泛說五蘊
-
二、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
-
三、極微是否實體
-
四、受想行識
-
五、末那識與阿賴耶識
-
六、百法與三科
-
-
第四章 五法、三自性、中道
-
一、五法
-
二、三自性
-
三、三無性
-
四、中道
-
-
第五章 八識
-
一、人類的感覺器官──前五識
-
二、心理活動的中心──意識
-
三、自我意識的中心──末那識
-
四、宇宙人生的本源──阿賴耶識
-
-
第六章 種子、現行、熏習
-
一、萬法種子
-
二、種子的體性
-
三、種子的種類
-
四、種子現行的因果
-
五、熏習
-
-
第七章 識變、四分、三境
-
一、三能變識
-
二、因能變與果能變
-
三、四分
-
四、識所緣、唯識所變
-
五、三類境
-
-
第八章 阿賴耶緣起
-
一、緣生與緣起
-
二、四緣
-
三、六因、五果
-
四、阿賴耶緣起
-
-
第九章 三雜染與二種生死
-
一、惑──煩惱雜染
-
二、業──業雜染
-
三、苦──生雜染
-
四、二種生死
-
-
第十章 五法、五種、五重唯識
-
一、五法事理唯識
-
二、五種、六門唯識
-
三、三性、五重唯識觀
-
四、五性各別、頓漸二機
-
五、斷惑
-
-
第十一章 修唯識行
-
一、三慧與三學
-
二、修道的階位
-
三、資糧位
-
四、加行位
-
-
第十二章 斷道證果
-
一、通達位
-
二、修習位
-
三、究竟位
-
四、涅槃
-
- 參考書目
- 版權宣告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19/3175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