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導論章
-
一、議題與線索說明
-
二、篇章主題說明
-
三、原出處說明
-
-
第一章 佛教唯識學煩惱(kleśa)概念研究:心理或倫理範疇之辨
-
引言:問題意識
-
第一節 煩惱(kleśa):梵文和翻譯
-
第二節 從早期佛教的苦(duḥkha)到唯識宗的「煩惱」
-
第三節 煩惱與受(vedanā)心所之間關係的唯識文獻分析
-
第四節 唯識宗的第一哲學:倫理學或主體哲學?
-
第五節 煩惱與情緒(emotion):經驗論式情緒心理學的誤會
-
第六節 煩惱:佛教倫理學的「惡德」概念
-
第七節 煩惱的相分:唯識學的獨特詮釋
-
第八節 煩惱學說:惡德的德目學(Casuistry)
-
小結:叢林的邊緣
-
-
第二章 從緣起觀到五重唯識觀(上):佛教禪觀學理分析
-
引言:識與瑜伽行
-
第一節 佛教禪觀的學理
-
一、止觀與定慧
-
二、佛教禪觀的淵源:小乘與大乘
-
-
第二節 「五重唯識觀」解釋
-
一、遣虛存實
-
二、捨濫留純
-
三、攝末歸本
-
四、隱劣顯勝
-
五、遣相証性
-
-
第三節 五重唯識觀:定位五道位
-
一、認知真實:密契體驗與証空
-
二、認知虛妄:病理分析
-
-
-
第三章 從緣起觀到五重唯識觀(下):現象學分析
-
引言
-
第一節 哲學智思與佛教禪觀
-
第二節 現象學態度與佛教禪定
-
第三節 現象學超越論還原法與唯表識
-
第四節 意向性:能取與所取
-
第五節 視域廣狹與宗教願力
-
小結:差異、局限與展望
-
-
第四章 跨傳統的唯識學視野:從東亞真、妄心到印-藏有、無相
-
引言
-
第一節 東亞唯識學新、舊二譯:現代重現的前世今生
-
第二節 印-藏佛學的有相和無相識論
-
第三節 漢傳唯識學新、舊二譯的異、同
-
小結
-
-
第五章 東亞唯識哲學研究的東西方相遇
-
引言
-
第一節 東方遇上西方:以林鎮國教授為例
-
一、基本介紹與問題
-
二、東亞佛教思想的批判-研究者
-
三、檢討研究方法現況的反思者
-
四、佛教學術的策劃者
-
小結
-
-
第二節 西方遇上東方:以悅家丹教授為例
-
一、唯識學與現象學
-
二、《成唯識論》與《佛教現象學》
-
三、異議交織
-
四、逆流論述
-
小結
-
-
-
第六章 佛教哲學研究:語言、翻譯及釋義
-
第一節 英文佛教哲學研究中譯經驗反思
-
一、藏傳中觀哲學的翻譯
-
二、佛教知識論研究的翻譯
-
三、譯文整體風格
-
四、佛教哲學術語的翻譯
-
-
第二節 文獻學在當代華文佛教學術的角色省思
-
引言
-
一、文獻學:學術移植與新土壤
-
二、文獻學:宗教改革的新角色
-
三、現代詮釋的基礎
-
小結
-
-
-
第七章 格魯派視野下的異類思想者
-
第一節 摩訶衍在藏傳佛教的形象演變
-
第二節 杜永彬《更敦群培評傳》商榷
-
一、《評傳》的內容、架構及論旨
-
二、國族主義的二律背反
-
三、宗教改革或回歸原義?
-
四、《評傳》背後的限制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