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2021美國出版者協會PROSE哲學獎得主 全球學者.各大外媒一致好評
「精雕細琢引人入勝」「充滿雄心壯志」「大膽顛覆標準敘事」「迫切而深具說服力」
疫情時代政府強制戴口罩、實名制,侵犯自由的質疑聲不斷;
社會貧富差距與日俱增,追求自由似乎必然伴隨著犧牲平等?
從希臘城邦、法國大革命到極端政治的現代。
自由與民主業已分崩離析,究竟如何解決這個困境?
唯有追尋自由歷史的系譜,才能獲得解答!
在當代社會,自由被視為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權利,每個人都應有不可侵犯的個人領域,行使自身的意志,不被國家政府所拘束。可是,自由的定義並非始終如一,甚至我們現在熟悉的自由,是十九、二十世紀才重新發明的產物。
從古代希臘城邦開始,自由一直都代表著人民自我治理的權利,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政府,換言之是一種「民主式」的自由。到了近代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革命的支持者,都一再強調要由人民組織政府、參與政府的決策。美國政治家派屈克・亨利就曾發表一句名言:「不自由,毋寧死」,表達支持民主自由的強烈決心。
可是,反對革命的分子卻認為,民主並沒有帶來所有人的自由,而是帶來多數人的暴政,才會造成後來法國大革命的無政府狀態、恐怖統治,因此他們提出嶄新的自由概念,認為應該限縮政府的權力,讓人們享有個人自主生活、生命財產的領域。這不僅是我們現代所熟悉的自由定義的誕生,更是自由與民主分道揚鑣的開始。
此後,「自由」成為眾人爭論不休的話題,左派、右派、民主、專制的支持者都宣稱他們是自由的捍衛者,至今都是眾人爭論不休的焦點。二十世紀初的共產主義者認為,為了獲得真正的自由,讓人民擺脫被資本家奴役的困境,必須進一步解放經濟上的不平等。但諷刺的是,這樣的理解最終卻導致法西斯主義的崛起,後來墨索里尼、希特勒納粹政權的誕生。
因此,「在一個社會中,或者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如何獲得自由?」,正是本書要解答的課題,將審視兩千多年以來,在一般所稱的西方,如何去思考與討論政治上的自由。這段故事一路上會探究諸如柏拉圖、西塞羅、馬基維利、洛克與盧梭,以及當代的弗雷德里希・海耶克、以撒・柏林及漢娜・鄂蘭等大名鼎鼎人物的思想,也觸及到那些政治思想上相對不為人知的人物,像是十九世紀編寫韋伯字典的諾亞・韋伯斯特,他就是第一個用美式英語來定義出「自由」(liberty)的人。在這段探索自由的漫長歷史中,我們尤其應該記住,對我們現代民主制度的締造者而言,自由、民主及平等之間並不存在緊張關係,始終是相互交織的。唯有釐清自由概念的演進過程,才能回到當代社會,捍衛生而為人的基本價值。
「精雕細琢引人入勝」「充滿雄心壯志」「大膽顛覆標準敘事」「迫切而深具說服力」
疫情時代政府強制戴口罩、實名制,侵犯自由的質疑聲不斷;
社會貧富差距與日俱增,追求自由似乎必然伴隨著犧牲平等?
從希臘城邦、法國大革命到極端政治的現代。
自由與民主業已分崩離析,究竟如何解決這個困境?
唯有追尋自由歷史的系譜,才能獲得解答!
在當代社會,自由被視為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權利,每個人都應有不可侵犯的個人領域,行使自身的意志,不被國家政府所拘束。可是,自由的定義並非始終如一,甚至我們現在熟悉的自由,是十九、二十世紀才重新發明的產物。
從古代希臘城邦開始,自由一直都代表著人民自我治理的權利,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政府,換言之是一種「民主式」的自由。到了近代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革命的支持者,都一再強調要由人民組織政府、參與政府的決策。美國政治家派屈克・亨利就曾發表一句名言:「不自由,毋寧死」,表達支持民主自由的強烈決心。
可是,反對革命的分子卻認為,民主並沒有帶來所有人的自由,而是帶來多數人的暴政,才會造成後來法國大革命的無政府狀態、恐怖統治,因此他們提出嶄新的自由概念,認為應該限縮政府的權力,讓人們享有個人自主生活、生命財產的領域。這不僅是我們現代所熟悉的自由定義的誕生,更是自由與民主分道揚鑣的開始。
此後,「自由」成為眾人爭論不休的話題,左派、右派、民主、專制的支持者都宣稱他們是自由的捍衛者,至今都是眾人爭論不休的焦點。二十世紀初的共產主義者認為,為了獲得真正的自由,讓人民擺脫被資本家奴役的困境,必須進一步解放經濟上的不平等。但諷刺的是,這樣的理解最終卻導致法西斯主義的崛起,後來墨索里尼、希特勒納粹政權的誕生。
因此,「在一個社會中,或者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如何獲得自由?」,正是本書要解答的課題,將審視兩千多年以來,在一般所稱的西方,如何去思考與討論政治上的自由。這段故事一路上會探究諸如柏拉圖、西塞羅、馬基維利、洛克與盧梭,以及當代的弗雷德里希・海耶克、以撒・柏林及漢娜・鄂蘭等大名鼎鼎人物的思想,也觸及到那些政治思想上相對不為人知的人物,像是十九世紀編寫韋伯字典的諾亞・韋伯斯特,他就是第一個用美式英語來定義出「自由」(liberty)的人。在這段探索自由的漫長歷史中,我們尤其應該記住,對我們現代民主制度的締造者而言,自由、民主及平等之間並不存在緊張關係,始終是相互交織的。唯有釐清自由概念的演進過程,才能回到當代社會,捍衛生而為人的基本價值。
- 導讀 「自由」的系譜
- 導讀 歷史作為自由與民主的雙重變奏曲
- 引言 一個捉摸不定的概念
-
第一部 自由的漫漫長史
-
CHAPTER 1 不做別人的奴隸——古希臘的自由
-
古希臘發明政治自由
-
希臘自由:幻影或現實?
-
自由的批評者:寡頭與詭辯家
-
自由的批評者:柏拉圖
-
凱羅尼亞之役後:回歸內在自由
-
-
CHAPTER 2 羅馬自治自由的興衰
-
早期羅馬的自由
-
為自由而戰:中期至晚期的羅馬共和國
-
奧古斯都之後:帝國早期的自由
-
帝國晚期:自由狂熱信仰的消亡
-
羅馬之後:中世紀的自由
-
-
-
第二部 自由的復甦
-
CHAPTER 3 自由的文藝復興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代自由:人文主義者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代自由:超越人文主義者
-
阿爾卑斯山另一邊的古代自由復興
-
英國的古代自由
-
重新思考自由?宗教改革的影響
-
自由與自然權利
-
十八世紀初的自由
-
-
CHAPTER 4 大西洋革命浪潮中的自由
-
大西洋革命中的民主式自由
-
民主自由的限制
-
對自由之古老狂熱的勝利
-
美國革命時期的自然權利和自由
-
法國人權及公民權宣言
-
-
-
第三部 重新思考自由
-
CHAPTER 5 現代自治自由的發明
-
自由及反革命,一七七六年至一八一五年
-
公民自治自由與政治自治自由的對比
-
法國波旁復辟時期現代自治自由的發明
-
德國與英國的自由主義式自由
-
美利堅共和國初期的自治自由辯論
-
-
CHAPTER 6 現代自治自由的勝利
-
一八四八年後:現代自治自由在法國
-
一八四八年後:英國及中歐的自由主義自由
-
十九世紀末歐洲:自由主義vs.集體主義
-
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一四年:美國的自治自由
-
一八八○年至一九四五年:歐洲的現代自治自由爭辯
-
向美國鍍金時代的自由主義提出異議
-
冷戰後的自由
-
-
- 結語 二十一世紀的自由
- 謝辭
- 圖片來源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