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考察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普通人的赋能,侧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阐释。互联网和各种形式的社交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其本身便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本书用四个字母(H.E.R.E)概括生活在此处的“社会”或者展开行动的空间场域的基本特征。而如何创造条件跨越技术能力差异带来的“鸿沟”、如何让不同能力和条件的人群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也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编委会
- 总序 推进中国社会学的新成长
- 目录
-
第一章 研究简介
-
一 社交网络赋能研究的缘起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书内容
-
-
第二章 生活在此处:互联网赋能的理论与方法论
-
一 赋能与互联网:概念与理论
-
二 生活在此处:转向日常生活的互联网研究
-
三 互联网赋能的类型学划分
-
-
第三章 从互联网到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
-
一 互联网发展进程
-
二 社交网络的新生态
-
三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趋势
-
四 社交网络在中国:产业集群与网民群体
-
五 主要结论
-
-
第四章 宏观层面的互联网政策演变
-
一 互联网政策内涵
-
二 转变中的互联网治理模式
-
三 中国互联网政策与规划
-
四 社交网络的治理:个体、制度与国家
-
五 主要结论
-
-
第五章 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互联网使用机会评估
-
一 老年人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
二 都市白领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
三 青年农民工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
四 大学生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
五 小结
-
-
第六章 社交网络中老年人生活机会的重构
-
一 社交网络的多元化应用:从“聊天者”到“资源共享者”
-
二 个体生活机会的增加:拓宽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
-
三 公共生活机会的增加:参与社会活动和关注热点事件
-
四 社会关系的强化及代际亲密关系的改善:缺场社交
-
五 互联网医疗与养老服务:期待与矛盾并存
-
-
第七章 互联网结构下老年人生活机会与主观福利的比较
-
一 生活机会的重构:丰富日常生活、增强医养领域参与
-
二 网络消费的差异:能力更自信
-
三 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改善离婚丧偶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
四 城市间差异:一线城市领跑互联网使用和医疗信息查询
-
-
第八章 社交网络对中年人的赋能
-
一 中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网络使用
-
二 中年人社交网络使用特征
-
三 社交网络对中年人工作生活的交互影响
-
四 社交网络下中年人群体亚文化的冲击与回应
-
五 社交网络对中年人生活实践的赋能
-
六 选择和机会的重构:先“赋”带后“赋”?
-
七 总结:机会的重构与自主赋能意识
-
-
第九章 中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连接
-
一 开篇:网络世界里中年子女的新角色
-
二 家庭生活篇:生活世界的“代理人”赋能
-
三 人际情感篇:情感沟通的“联系人”赋能
-
四 总结
-
-
第十章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青年人的赋能
-
一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下青年人的日常生活
-
二 社交网络的情感赋能
-
三 青年职场生涯中的社交网络
-
四 青年人社交网络中文化与权力的博弈
-
-
第十一章 青年人与老年人的连接
-
一 青年“带路人”角色的日常化
-
二 社会地位决定互联网的“代理”程度
-
三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平台下青年人与老年人主观情感的连接
-
-
第十二章 互联网金融与赋能
-
一 代际与互联网金融
-
二 城际与互联网金融
-
三 不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赋能作用
-
四 结论
-
-
附录1 社交网络与老年人的生活:访谈的故事
-
一 社交网络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
二 社交网络与老年人亲密关系的重构
-
三 社交网络与老年人的生活机遇:生活和消费中的赋能
-
四 讨论
-
-
附录2 十城市抽样调查数据报告
-
一 总体情况的描述
-
二 线下数据分析情况
-
三 线上数据分析情况
-
四 线上和线下数据分析总结
-
- 参考文献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2370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