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意識形態階級鬥爭:中華民國的認同政治評析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39294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有關自己的國家、民族、文化以及歷史等知識信念,不同立場的國人仍然持續在中華民國台灣競逐所謂「話語權」。然而,在話語權爭奪的過程中,許多「話語」在定義上卻表現為「沒有邊際」以及「概念轉換」等混淆現象。各種缺乏「操作型定義」的認同話語時而涇渭分明、時而相互滲透、時而改良轉圜。這種情形經常促使一般國人陷於「國家認同混淆」的狀態。

因此,本書第一章首先闡述所謂「身分認同」、「文化霸權」、「知識∕權力」以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等理論觀念,做為理解當代台灣各種意識形態話語的認識論。其中,讀者將了解台灣的教育、文化、媒體等國家機器持續高舉意識形態價值的功能。

本書第二章接著反思「國家維持現狀」的狀態。其中,讀者將理解中華民國的國體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憲政體制;人們經常引以為傲的「民主台灣」之民主制度又到底面臨哪些缺失。儘管民主台灣最流行的話語為「人民當家作主」與「人民自決主權」,但種種振奮人心的符號卻都與美國的控制與安排息息相關。
第三章提出國人對國家、民族、文化以及歷史的差異認知與信仰。其中,「以台灣為主體」、「台灣主權」等觀念定義都突出了與「以中華民國為主體」、「中華民國主權」等觀念不一樣的思想境界。身分認同政治可以被定義為是主體結盟「我群」社會力量並排除「他者」反抗力量的政治。這種政治即包括上述價值知識的相互攻防。在這種攻防過程中,民眾相互汙名化認同相異的「意識形態他者」。

第四章則是作者試圖建構傳播學中尚付之闕如的「話語理論」。一直以來,台灣社會的部落民眾不斷在各種平台進行意識形態論爭。隨著話語操弄的技術精進,民主社會的我群與他者都越來越願意以「輿論」做為奪權與護權的工具。在「認知作戰」確定成為國內外輿論戰場上的主要鬥爭形式以後,台灣的公民團體以及新聞媒體也都開始積極進行以排除他者為目的的話語操作。

第五章概括了台灣人民「反併吞」話語的背景與效用。各種抗中語言的背後清楚揭示美國巨人與台灣「價值同盟」的相挺態度。在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必勝信念下,台灣在國際戰場上固然持續進行「台灣就是台灣」的外交工作;對內則以「邁向正常國家」的種種施政,針對「已在國內」的認同異議者進行「苦澀而恆久的意識形態階級鬥爭」。
  • 推薦序
  • 自序
  •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身分認同政治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 第一節 身分認同政治的理論與實際
      • 理論與實際
      • 民族身分
    • 第二節 意識形態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 意識形態
      • 國家、國家機器、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 社會網絡與家庭
    • 第三節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裝載認同價值
      • 意識形態
      • 國家機器
      •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 第四節 主體以權力形塑知識主導權
      • 文化霸權
      • 權力理論
      • 知識與權力的辯證
      • 意識形態話語形成知識霸權
  • 第二章 規範兩岸關係的法律架構及社會心理
    • 第一節 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與台灣民主制度
      • 台灣人民當家作主
      • 人民的意識形態高於國家憲法
      • 台灣民主的參與主體
      • 民主政治下的權力鬥爭
      • 台灣的民主危機
    • 第二節 美國制約下的統、獨幻覺
      • 二元權力結構
      • 兩岸統一
      • 台灣獨立
    • 第三節 兩岸關係維持現狀的認知與想像
      • 維持現狀的「現狀」定義
      • 人民自決主權是一種理想主義
    • 第四節 台灣的經濟基礎與軍事準備
      • 經濟基礎
      • 軍事準備
  • 第三章 身分認同政治
    • 第一節 國家認同
      • 中華民國
      • 我們與他們
      • 國家認同混淆
    • 第二節 民族認同
      • 中華民族
      • 台灣民族
      • 台灣人中國人
    • 第三節 文化認同
      • 文化理論
      • 什麼是中華文化
      • 什麼是台灣文化
    • 第四節 歷史認同
      • 史觀
      • 歷史就是權力的再現
  • 第四章 意識形態階級鬥爭
    • 第一節 「主體」是意識形態的實踐者
      • 意識形態主體的特質
      • 閱聽眾的認知空間
      • 認同政治的參與主體
    • 第二節 「話語」是建構知識的工具
      • 話語的性質及特徵
      • 話語的技術與效果
      • 話語的價值、真理與自由
      • 話語中的仇恨言論
    • 第三節 主體以話語表達差異
      • 差異政治
      • 民族矛盾
    • 第四節 主體爭奪話語權
      • 話語權力就是媒體權力
      • 訊息即故事
  • 第五章 「以台灣為主體」的意識形態實踐
    • 第一節 以「中美對抗」為理解框架
      • 印太戰略
      • 實力比較
      • 文明衝突
    • 第二節 反併吞話語
      • 以美國為主體
      • 中國因素
      • 以台灣為主體
    • 第三節 對外爭主權
      • 主權
      • 兩種主權概念相互滲透
    • 第四節 對內邁向正常國家
      • 台灣正名
      • 去中國化
      • 轉型正義
  • 結語
  • 附錄 祖國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