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1980、199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在文化界傳播發展的高峰
文化本土化或台灣化關鍵的二十年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蕭阿勤以《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一書
做了深入清楚的描述與分析
《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全書共分七章,及兩篇附錄,分析焦點從討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戰後初期所出現的一些文學和語言的爭議、改革運動,到戰後的三十年台灣社會變遷,包括台灣文化民族主義在文學領域的發展、台語(福佬話)復興運動、台灣集體記憶、政治反對運動人士等。
在當代台灣的歷史上,1980、1990年代,
是台灣政治與文化的「本土化」、「台灣化」的關鍵時期。
在這二十年中,台灣民族主義對文化界的改變,
最顯著、最值得關注的是文學、語言、歷史這三個領域。
台灣文學的成立、台灣本土語言運動的興起、台灣史觀的發展等,是文化本土化、台灣化的領頭羊,是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的主要部分。
《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紀錄1980、1990年代台灣重大的文化政治變遷,關注這二十年間文學、語言與歷史三個領域,研究本省籍「人文知識分子」在台灣民族主義的國族建構中的角色與作用,探討他們所從事的文化活動如何成為台灣民族主義政治的重要部分,又如何成為塑造「台灣性」(Taiwaneseness)或台灣國族特性的重要力量。
文化本土化或台灣化關鍵的二十年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蕭阿勤以《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一書
做了深入清楚的描述與分析
《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全書共分七章,及兩篇附錄,分析焦點從討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戰後初期所出現的一些文學和語言的爭議、改革運動,到戰後的三十年台灣社會變遷,包括台灣文化民族主義在文學領域的發展、台語(福佬話)復興運動、台灣集體記憶、政治反對運動人士等。
在當代台灣的歷史上,1980、1990年代,
是台灣政治與文化的「本土化」、「台灣化」的關鍵時期。
在這二十年中,台灣民族主義對文化界的改變,
最顯著、最值得關注的是文學、語言、歷史這三個領域。
台灣文學的成立、台灣本土語言運動的興起、台灣史觀的發展等,是文化本土化、台灣化的領頭羊,是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的主要部分。
《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紀錄1980、1990年代台灣重大的文化政治變遷,關注這二十年間文學、語言與歷史三個領域,研究本省籍「人文知識分子」在台灣民族主義的國族建構中的角色與作用,探討他們所從事的文化活動如何成為台灣民族主義政治的重要部分,又如何成為塑造「台灣性」(Taiwaneseness)或台灣國族特性的重要力量。
- 序
-
第一章 導言
-
一、概述:台灣的人民、語言與歷史
-
二、當代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研究
-
三、被宰制的族群、民族主義與人文知識分子
-
四、文化民族主義與政治民族主義
-
五、文化特殊性的政治
-
六、現代化意識形態與文化民族主義
-
七、散布的管道
-
八、本書章節安排
-
-
第二章 日本殖民統治與文學、語言問題
-
一、1920 年代的日本殖民統治與台灣人反抗運動
-
1 改良主義的反殖民運動
-
2 激進的反殖民運動
-
-
二、日本殖民的語言同化
-
三、殖民地台灣的文學和語言改革
-
1 1920 年代:白話文學和中國國語
-
2 1930 年代:鄉土文學和台灣話文
-
3 殖民統治與台灣文化特殊性
-
4 漢民族文化認同的延續
-
-
四、結論
-
-
第三章 戰後語言問題與文學發展
-
一、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初期互動和語言問題
-
二、國民黨統治初期與二二八事件
-
三、1947-1949 年的文學辯論
-
1 國民黨統治初期台灣作家的處境
-
2 文學辯論:殖民統治與台灣語言文化的獨特性
-
-
四、1950 與1960 年代國民黨的統治
-
五、五○、六○年代的戰鬥文藝、國民黨意識形態與現代主義文學
-
六、鄉土文學論戰
-
1 1970 年代初的政治變化與「回歸鄉土」文化潮流
-
2 鄉土文學與論戰:反帝、左傾與地方色彩
-
-
七、結論
-
-
第四章 確立民族文學
-
一、1950 年代的本省籍文學作家
-
二、早期的《台灣文藝》與《笠》
-
1 吳濁流、《台灣文藝》與中國文化
-
2 《笠》詩人與中國現代詩創作
-
3 《笠》、《台灣文藝》與鄉土文學
-
4 《笠》、鄉土精神與中國現代詩
-
-
三、1970 年代國民黨的統治與台灣政治反對運動
-
1 外省人的政治宰制與本省人的政治權力上升
-
2 黨外的興起
-
3 美麗島事件與反對運動激進化
-
-
四、台灣意識論戰與鄉土文學
-
1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
-
2 鄉土文學與台灣意識
-
-
五、陳映真、葉石濤與鄉土文學:中國史觀與台灣史觀
-
1 葉石濤:台灣鄉土認同與中國國族認同的平衡
-
2 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與「在台灣的中國文學」
-
-
六、1980 年代前半葉「去中國化」的台灣文學
-
1 文學的政治化
-
2 什麼是「台灣文學」?:入世精神、抵抗意識與本土化
-
3 台灣人的形象
-
4 日本殖民統治做為一種「資產」
-
-
七、1986 年以後的政治變化
-
1 台灣民族主義的顯著發展
-
2 國民黨「台灣化」
-
3 新的族群分類與新的國族認同
-
-
八、建立民族文學:1980 年代下半葉及之後
-
1 民族主義文化論述的浪潮
-
2 一個變數:中華人民共和國
-
-
九、塑造民族文學
-
1 書寫台灣人的台灣文學史
-
2 建國的文學
-
3 台灣民族文學:四大族群,合而為一
-
-
十、結論
-
-
第五章 締造民族語言
-
一、官方語言政策及其結果
-
1 國民黨的語言政策與意識形態
-
2 被壓迫的本土語言:台語
-
3 台語:族群象徵與復興
-
-
二、確保民族語言
-
1 台語的命名
-
2 台語書寫系統與台灣民族主義
-
2.1 早期的台語書寫史
-
2.2 1987 年前後的台語寫作
-
2.3 台語書寫系統與構想
-
-
三、台語文學與台灣文學的重新定義
-
四、結論
-
-
第六章 書寫民族歷史
-
一、國民黨的統治與中國史觀
-
1 史觀與統治的正當化
-
2 尋根、愛鄉更愛國
-
3 台灣史研究:中國研究的次領域
-
-
二、台灣史觀的發展與台灣民族主義
-
1 早期海外反國民黨的台灣史學
-
2 美麗島事件之後台灣史的政治化
-
3 日本殖民時期的「重現」:反對運動的教訓
-
4 帶入原住民、挑戰漢族中心主義
-
5 台灣史觀:走向民族的歷史
-
6 挖掘二二八史實:書寫民族史詩
-
7 重探平埔族史:想像多元族群的台灣國族
-
-
三、結論
-
-
第七章 結論
-
一、台灣民族主義做為歷史的「晚進者」
-
二、對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再思考
-
1 土壤中等待萌芽的種子?
-
2 「假」認同?
-
-
-
附錄
-
一 民族主義研究者與蝙蝠
-
二 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
-
一、前言
-
二、本土化典範的兩種類型與敘事認同
-
三、文學的敘事的本土化典範與意義的封閉(解釋一)
-
四、「策略的本質主義」只是策略的?(解釋二)
-
五、誰的知識?知識的目的為何?(解釋三與結語)
-
-
- 參考文獻
- 名詞索引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