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殺母的文化: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

出版日期
2009/12/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21399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希區考克的經典傑作《驚魂記》(Psycho)中的主角,殺人時披著媽媽的衣服,代表何種文化意涵?

  可以把《鬼娃也有種》和《亞歷山大大帝》兩部電影放在一起討論嗎?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飛越杜鵑窩》裡的男主角被施以前腦葉白質切除手術,象徵什麼?

  美國作家菲力普.懷理的小說如今多為人遺忘,他在青史上留名的是締造了「大媽咪主義」(Momism)。什麼是「大媽咪主義」?

  《殺母的文化》一書,作者孫隆基從構思到完稿耗時幾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書中,作者由「殺母」這一極為新穎的角度,深度剖析二十世紀的美國歷史文化。他以宏觀的歷史視野,從眾多好萊塢影片如《驚魂記》、《魔女嘉莉》、《沉默的羔羊》、《午夜牛郎》、《超完美嬌妻》、《凡夫俗子》、《兇手就在門外》……,以及從小說、詩作、電視劇作等大眾文化的內容著手,一字一句地爬羅剔抉,證明「殺母」文化乃美國二十世紀大眾文化的主流。 事實上,「殺母」這個議題在美國大眾文化中無所不在,雖然有時遮隱藏其內,有時強顯揚於外,但整體而言,美國文化中關於「殺母」的資料份量,多到令人驚訝。因而,作者歸結成一句話:「殺母」意識乃是美國文化長久存在的暗疾。

  關於美國「殺母」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為止,《殺母的文化》可說獨步天下。本書絕對是一部原創性十足的書。這一點,就連美國人都未由此角度詮釋自身的歷史文化,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孫隆基,借鑒於中國文化「慈祥及雷鋒化的媽媽」,和美國「妖魔化的媽媽」做對角線式的比較,反而看出了美國文化中的「殺母」真貌。多年以前,孫隆基寫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對中國文化予以硬心腸地批判;如今,他把矛頭指向美國……

  本書共32萬多字,有些「份量」,但它不但內容有趣,而且容易閱讀。這只要看看本書目錄,即可感知一二。本書內文共分13分章、98節,外加附錄7篇。內文的章節之間,環環相扣,層次分明。作者將美國文化裡廣泛彌漫的「殺母」意識,追溯至19、20世紀之交的「世紀末」,指出它是一股與基督教背道而馳的世俗化潮流。該股潮流發展至世紀中葉,又與尼采傳統的仇母論與美國性別角色論匯聚成一股巨流,譜成「殺母」的文化背景。1960年代,則是美國「殺母」經典著作的高峰期,「殺母」意識成為美國文化中的「八股」與「共識」,出現於無數的電影、小說、詩作、專書。此時期的「殺母」,幾近泛濫程度,一如當年台灣的「反共抗俄」,成為一「時代精神」。繼之,作者探討至二十世紀末期「殺母」的後續演變與發展,包括:女性主義與殺母意識之間不同層面的互動,以及與「殺母」相關的「殺子」、「殺狂慕者(粉絲)」等議題。作者認為美國大眾文化的發展,其實是「分離和個體化」的深化過程。在這個「個體化革命」的過程中,「媽」代表人生的早期,被定位成個體成長的「路障」或「絆腳石」。要奪回或擁有自己的人生,唯有將「媽」除之而後快。

  此外,本書的附錄共有七篇文章,對「殺母」主題從不同角度予以補充,包括:美國人如何看中國人性格、美國文化中的殺父幻想,「殺母」是否接近尾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影響美國文化的一些重要的人物及其作品,皆有著墨,如達爾文、尼采、懷寧格、勞倫斯、佛洛伊德、蘇理文、馬爾庫塞、沙林傑。當然,書中也論及女權、女性主義者對「賢妻良母」的重炮抨擊,以及如費理丹(Betty Friedan)、黎契(Adriene Rich)、法拉黛(Nancy Friday)、亞堪納(Judith Arcana)……等人的重要作品。

  本書同時也解答了美國文化史上一些重要課題,如原野理想、殺父娶母、大媽咪主義、邊疆理論、世紀末思潮、白色願望時代、杜鵑窩情結、性別教條、陽具型女人、吉力根學說、哈林的文藝復興、自然寫作、多樣相的變態、芝加哥七君子、M體質 W體質、「婦之性」(gynesexual)和「母之性」(matrisexual)、父母子「永恆三角」等等,全方位提供讀者對美國文化發展的深度理解。

  《殺母的文化》一書,不只是具有學術的深度與創見,它論理邏輯清晰,脈絡清楚。本書可成為各大學歷史系、心理系、女性研究、文化研究等各學科的必備參考書。但同時,因本書保有作者一貫的獨特文字風格──筆鋒平實卻又批判冷冽,所以你可隨翻隨讀,放鬆心情跟著作者進行一場對無數部電影、小說有深度又趣味盎然的美國文化知性之旅。 2010年,如果你只讀一本書,建議你讀《殺母的文化》。

本書精采片段

  在八o年代中期,美國禮品店出售給女性用的咖啡杯子,上面列了三個項目:希望我約會的男子,第一不是已婚者,第二不是戀母者,第三不是同性戀。

  女性歷來以「媽媽」當角色楷模,因此新女性用「殺母」來超越媽媽。……「 把媽媽『殺掉』不是很好嗎?如果把媽媽放在神座上膜拜,等於是把女性限死在犧牲者角色裡。」

  尼采看到「超人」與「末人」對立的地方,懷寧格則看到了「天才」與「婦人」的對立。

  一個男人的靈魂被媽媽占有,總不會有好事。……在美國大眾文化裡,哪裡投下「媽媽」陰影,那裡就有精神病殺手。1956年的一部電影《死前的一吻》(A Kiss Before Dying)亦傳達這個訊息。它根據艾拉.勒文1953年同名小說改編,是我所知最早的把心理變態的系列殺手成因歸咎於「母親情結」的美國故事。

  二戰時期,美國入伍的男丁在心身方面都不及格,連軍方也開始攻擊「媽」(Mom):這些母親沒有完成為人母的基本任務。

  美國的新婦女會對男人說:「你和媽媽之間作個了斷之後,再來找我。」……寫「七子之歌」的聞一多,在美國,會被認為在道德人格成長上出了問題。

  科幻片《猴子發瘋》(Monkey Shines)主角的媽媽在他癱瘓後,搬來與他一起住,專職照顧他。如果這是一部中國電影,必定會歌誦母親慈祥、母愛的偉大,但「慈祥」這個造型實在超出美國文化的想像力。

  有「母親情結」者,不只是證詞不被採用,他們簡直就是潛在的罪犯。把系列殺手的成因咎於媽媽,已影響到美國法庭之判案。……和一聽到「媽媽」法庭就判其證詞無效的美國心態相反,香港電影則有只需打出「母親牌」官司就必贏的情節。

  「殺母文化」除了將母親妖魔化之外,甚至將一個孩子渴望母愛之人間常情都予以病態化。在任何東亞地區都會拍成「苦兒尋母記」的題材,到了美國電影裡,則蛻變成《送報童》(The Paper Boy)這樣的殺人孩童故事。

  《德州電鋸殺人狂》師承的是希區考克的《驚魂記》,後者的靈感來自1950年代威斯康辛州戀母狂殺手愛德.堅。然而,《驚魂記》裡的戀母狂殺手只是穿上媽媽的女裝、頭戴假髮行兇。《德州電鋸殺人狂》裡的「人皮臉」反而更接近愛德.堅這個原型。很難想像:在美國文化以外,像愛德.堅這類變態人物會成為一整個次文化的鼻祖!

  到了二十一世紀,美國「殺母」的題材似無衰竭跡象,但似乎也該到了推陳出新的地步。
  • 總論
    • 1. 成書的背景
    • 2. 「殺母」是美國的國民特徵?
    • 3. 章節內容的歷程:從配合女性主義路線開始
    • 4. 章節內容的歷程:超越女性主義的角度
    • 5. 未完成的交響曲
  • 第一章 十九與二十世紀之交的美國:黃色禍害、白色大願和男性危機
    • 1.「世紀末」文明的轉型危機
    • 2. 世紀之交的時代里程碑
    • 3. 時代精神的聚焦:老羅斯福
    • 4. 作為美國「新邊疆」的太平洋
    • 5. 「黃禍論」成為時代話語
    • 6. 帝國主義文明與「男子漢氣概」
    • 7. 原野的理想和神經衰弱氣質
    • 8. 野性的呼喚
    • 9. 世紀之交的美國男性焦慮
    • 10. 神經衰弱成為「時尚病」
    • 11. 神經衰弱與陽剛隳沉的夢魘
    • 12. 白色人種的大願望
    • 結論
  • 第二章 現代文明的困境?
    • 1. 女人是物種的守成者
    • 2. 男女教育分途說
    • 3. 建立「美國童子軍」的路線鬥爭
    • 4. 還有比現代文明危機更深層的因素
  • 第三章 尼采式超人論與仇母情結
    • 1. 尼采與他媽媽來自不同的「國度」
    • 2. 懷寧格:男與女=靈與肉
    • 3. 勞倫斯和媽媽劃清界線的〈宣言〉
    • 4. 曼契金如何「捍衛」婦女?
    • 5. 懷理對「大媽咪主義」的鞭笞
    • 6. 超人與母親
  • 第四章 美國性別的兩極化
    • 1. 性別觀:從生理到心理
    • 2. 佛洛伊德話語的來臨
    • 3. 蘇理文的「杜鵑窩情結」
    • 4. 將性別曖昧與「精神病」混為一談
    • 5. 「性別」作為一種「角色」、一種「認同」
    • 6. 美國性別教條的形成
  • 第五章 世紀中期:美國的性別角色出現嚴重危機
    • 1. 「性別角色論」在世紀中期大眾想像裡的掠影
    • 2. 不稱母職的「陽具型女人」
    • 3. 宜家宜室的「女性型女人」
    • 4. 女性成長的歧途
    • 5. 美國電影把「陽具型女人」漫畫化
    • 6. 理論的修正與戲劇化效果
    • 7. 婦女「非女性化」面貌之蛻變
  • 第六章 山雨欲來:「殺母」幻想之前奏曲
    • 1. 人類墮落之源:夏娃
    • 2. 女性意象的一分為二
    • 3.「與敵同眠」(男性版)
    • 4. 譴責媽媽「缺乏愛心」
    • 5. 父母子的「三角」是永恆的嗎?
    • 6. 從「殺父娶母」過渡到「殺母」
  • 第七章 六○年代:「殺母」的經典著作時期
    • 1. 媽媽代表人生早期,是「成長」的絆腳石
    • 2. 徘徊於異性戀還是同性戀的十字路口
    • 3. 媽媽「居高臨下」的威脅
    • 4. 被媽媽宰制的「小丈夫」
    • 5. 靈魂被媽媽占據的犯罪型人格
    • 6. 劃時代的經典傑作《驚魂記》
    • 7. 「殺母」成為時代精神
    • 8. 攻擊母親成了「八股」
  • 第八章 戰後女權意識的初步:殺母
    • 1. 「殺母」作為一種共識
    • 2. 媽媽對女兒的宰制
    • 3. 「母親」角色與「女人」角色的牴牾
    • 4. 「媽媽/家庭主婦」的病態學
    • 5. 炮轟「家庭主婦」角色
    • 6. 「史德福妻子」症候群
    • 7. 口腔欲望之壓抑與吃食錯亂症
    • 8. 「性成長」的政治
    • 9. 「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政治
  • 第九章 女性主義如何重建「母親」
    • 1. 男性的成長:斷裂與異化
    • 2. 一九八○年代的「母親」熱
    • 3. 女性的傳承:連結與關懷
    • 4. 電影故事裡的「女性思維」
    • 5.「連結性」與「個體化」的矛盾
    • 6. 女性化與東方化
  • 第十章 言不由衷的母女親和論
    • 1. 離家的喜悅
    • 2.《通靈女士》裡的母女情仇
    • 3. 對「最親愛的媽咪」口誅筆伐
    • 4. 法蘭西絲的苦難
    • 5. 電影裡母女關係之妖魔化
  • 第十一章 殺父殺母的心理倒影:殺子
    • 1. 「戰後嬰兒潮」世代
    • 2. 「魔童」文類系譜學之濫觴
    • 3. 憤怒世代之「街頭的狂野」
    • 4. 「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世代自身遭否定
    • 5. 「魔童」文類的里程碑:《露絲瑪麗的嬰兒》
    • 6. 「魔童」文類的經典著作時代
    • 7. 「魔童」文類隨時代遞嬗
    • 8. 恐懼身體被侵犯與對人身自由的執著
    • 結束語
  • 第十二章 失去的地平線:愛慾化的人生早期
    • 1. 個體心理成為整體文化的圖式
    • 2. 對「人生早期」的愛憎雙重情感
    • 3. 「性解放」狂飆時代的吹號手:馬爾庫塞
    • 4. 「母親」與人生早期
    • 5. 從性的共產主義到性的史達林主義
    • 6. 諾曼‧布朗的性組織解散論
    • 7.「不再有分離的夏娃」
    • 8. 一些揭櫫「多樣相的變態」的文藝里程碑
    • 9. 母親與死亡
    • 10. 遠在天邊的「東方」
  • 第十三章 自我疆界之捍衛:殲滅「狂慕者」
    • 1.「忠實的信徒」之原型
    • 2. 由恐懼媽媽到恐懼「狂慕者」
    • 3. 人格不獨立等同「人我界線不明朗」
    • 4. 竊取他人「認同」的人
  • 附錄一A 美國人如何論說中國人的「特性」:性篇
    • 1. 二十世紀中期的一場「中國人性格」的研究
    • 2. 把「人格」當作「文化」的轉喻
    • 3. 中國式的人生早期
    • 4. 中國人「性別角色」的倒錯
    • 5. 美國研究者透露的「閹媽恐懼症」
    • 6. 藐視「被動」與恐懼「被耗盡」
  • 附錄一B 美國人如何論說中國人的「特性」:暴力篇
    • 1. 爸爸缺了席的「父權社會」
    • 2. 中國式人格的攻擊能力受損毀
    • 3. 把「被動」與「被虐狂」性別化
    • 4. 缺乏性與暴力的人格乃「非美國式」的
    • 5. 美國大眾文化把東方人塑造成「第三性」
  • 附錄二 美國大眾文化裡的「殺父」幻想
    • 1.「國王必死」
    • 2.「浪子回頭」
    • 3. 下一代比上一代道德上更優勝
    • 4. 謹防「爸爸陷阱」!
    • 5. 抵制上一代的「殺子」圖謀
    • 6. 爸爸對兒子的心理摧殘
    • 7. 父權的解構
    • 8. 「男兒本色」的顛覆
    • 附錄的附錄:畫虎不成反類犬
  • 附錄三 「殺母」意識滲入美國的犯罪學思維
  • 附錄四A 後經典時代「殺母」的成語化(至二十世紀末)
    • 1. 大眾想像裡一類歷久不衰的犯罪型人格
    • 2. 自私的「母愛」
    • 3.「母愛」殺人
    • 4. 缺乏「母愛」亦會引發殺機
    • 5. 真實案件還是戲劇化?
    • 6.《迷離布局》這部片子
    • 7. 母子關係總是負面的!
    • 8. 重父輕母意識
    • 9. 同性戀、亂倫、性侵犯與童年受虐
  • 附錄四B 後經典時代「殺母」的成語化(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
    • 1. 時代在變、潮流在變,「殺母」依舊
    • 2. 「母親」與病態殺手結下不解緣
    • 3.《鬼影人》個案研究
    • 4. 《割破的傷口》個案研究
    • 5.「殺母」接近尾聲?還是已全球化?
    • 6. 異軍突起:產後憂鬱與門喬森症
  • 附錄五 是否也有與「殺母」唱反調的?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