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流動的界域:從在地、跨域到多物種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台灣曾經有一千多種稻米?毒魚的魚藤也能做農藥?
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
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
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

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

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

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

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
  • 推薦序 林奇宏
  • 主編序 潘美玲
  • 輯一‧客家研究的再思索
    • 導論 許維德
    • 社區參與三十年:地方性的保存與轉型 羅烈師
    • 客家與經濟史研究 黃紹恆
    • 環南中國海的客家人:一個「整體史」的探索 柯朝欽
  • 輯二‧環境史與多物種正義
    • 導論 蔡晏霖
    • 動保vs.野保?淺談多物種研究 蔡晏霖
    • 滬:濱海社會與海洋環境史的交織 盧正恒
    • 資本主義下的生命之網:日治初期台灣米的社會生態鉅變 朱華瑄
    • 由植物打造的帝國主義:農藥作物魚藤的發現與台灣總督府栽培事業 侯嘉星
    • 傷痛地景的驅力:氣候變遷下的水與茶山社會 洪伯邑、王麒愷
    • 從蜜蜂危機思考食物民主的社會基礎設施 萬尹亮
  • 輯三‧漢與非漢,高地與低地:人類學與歷史學的交匯
    • 導論 簡美玲
    • 族群研究:歷史轉向的時代經驗 連瑞枝
    • 田野與學徒 簡美玲
    • 消失的古歌、未竟的歷史:從《仰駱仰都卯齒卯婁兜》思考族群文本的價值 黃淑莉
    • 靈媒與英雄:中越跨境儀式研究 高雅寧
    • 行走田野,穿越古今:歷史人類學的探尋 陳麗華
  • 輯四‧移民與難民:跨界流離與身分認同
    • 導論 潘美玲
    • 層級化的難民:印度流亡藏人的身分差異與經濟機會 潘美玲
    • 漫漫公民路:藏人難民的流亡與跨國(再)遷移 劉堉珊
    • 歸化與離境之外—在日台灣人的永住權與國籍選擇 何義麟
    • 台美人有一個夢:鄭寶鼎博士和「台美史料中心」的創建 許維德
  • 輯五‧劇場評論、影視劇評、詩評
    • 導論 段馨君
    • 由《茶金》回首歷史 段馨君
    • 是驚異奇航?還是跨文化迷航?趨近《鄭和1433》— 一個跨文化表演詮釋角度的課題 蘇子中
    • 離散寫作與換喻主體:當代海外中國詩中的文化移置 楊小濱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