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六祖滅後,棒雨喝雷,幽言嶮句,熾行禪界,弄奇呈怪,醇厚家風為之一變後,始有看話禪、念佛禪等勃興,愈出愈遠純真。以至簡至易坦坦蕩蕩之禪道,化為鉤章棘句之峻坡險路。其後,雪竇天童之<<頌古>>一出之後,有<<碧巖錄>>、<<從容錄>>之提倡。以瞎卻人天之眼,竟至誤認前者為宗門第一書。
宋元以降,祖道變衰,少林一枝悉數枯槁,豈堪可嘆!大師夙以斯道之復古為已任,併用筆舌,訴之學者心證,鼓吹以達磨禪,於茲二十餘載。而參玄之士女,多不知古今禪道之變遷。被稱宗匠者,亦往往錯會禪弊,以為佛法。此皆闇於禪學史實所致。是以,繹中印二國禪之起源,述其衰亡之由來,以著本書。
宋元以降,祖道變衰,少林一枝悉數枯槁,豈堪可嘆!大師夙以斯道之復古為已任,併用筆舌,訴之學者心證,鼓吹以達磨禪,於茲二十餘載。而參玄之士女,多不知古今禪道之變遷。被稱宗匠者,亦往往錯會禪弊,以為佛法。此皆闇於禪學史實所致。是以,繹中印二國禪之起源,述其衰亡之由來,以著本書。
-
第四編 禪道絢爛時代(前期)
-
概說
-
第一章 趙宋勃興與諸宗恢復
-
第一節 宋太祖之佛緣
-
第二節 造寺度僧
-
第三節 佛教之保護
-
第四節 太祖之信嚮
-
第五節 太宗之譯經
-
第六節 太宗之禪機
-
-
第二章 永明延壽之宗風及其雜行
-
第一節 永明延壽
-
第二節 永明之一百零八件日課
-
第三節 念佛之流行
-
第四節 禪師之淨業
-
第五節 萬善同歸集
-
第六節 所謂圓修十義
-
第七節 永明之折衷綜合主義
-
第八節 祖佛同詮與禪教一致
-
第九節 大乘諸經皆說一心
-
第十節 會相歸性
-
第十一節 永明之華嚴禪
-
第十二節 列祖之列名與其語句
-
第十三節 四祖五祖之語要
-
第十四節 青原之法語
-
第十五節 永明之著作
-
-
第三章 首山省念之禪與道原之傳燈錄
-
第一節 首山省念
-
第二節 首山之住持開法
-
第三節 首山之門風
-
第四節 首山三句與著語
-
第五節 真宗保護佛教
-
第六節 道原之傳燈錄
-
第七節 傳燈錄跋文之謬誤
-
第八節 楊億參禪
-
-
第四章 汾陽善昭之施設與大陽警玄之門庭
-
第一節 汾陽善昭
-
第二節 汾陽與首山
-
第三節 汾陽之住山
-
第四節 汾陽之末後
-
第五節 有關汾陽之怪談
-
第六節 汾陽之思想
-
第七節 三訣、三句、三玄三要
-
第八節 四轉語與四喝
-
第九節 四賓主與五位
-
第十節 六相與十智同真
-
第十一節 十八問
-
第十二節 汾陽頌古之權輿
-
第十三節 臨濟宗之絢爛
-
第十四節 同安丕
-
第十五節 同安志
-
第十六節 梁山觀
-
第十七節 大陽警玄
-
第十八節 大陽之語要
-
第十九節 大陽之三句
-
第二十節 大陽與浮山之關係
-
-
第五章 天臺教觀之復興與禪者教家之交涉
-
第一節 螺溪義寂
-
第二節 義通
-
第三節 四明知禮與山外派之論諍
-
第四節 知禮之徽號與入寂
-
第五節 遵式
-
第六節 山外派晤恩
-
第七節 孤山智圓
-
第八節 禪者之教學
-
第九節 教者之禪學
-
-
第六章 雪竇重顯之頌古及其餘弊
-
第一節 香林澄遠
-
第二節 智門光祚
-
第三節 雪竇重顯
-
第四節 重顯與智門
-
第五節 雪竇之開法
-
第六節 對雪竇頌古之非難
-
第七節 雪竇之語要
-
第八節 雪竇重顯之法系
-
-
第七章 慈明楚圓與黃龍楊岐二派
-
第一節 仁宗之歸佛
-
第二節 慈明楚圓
-
第三節 禪林僧竇傳之誤記
-
第四節 楚圓與楊大年
-
第五節 慈明與洞山曉聰
-
第六節 住山
-
第七節 楚圓之順世
-
第八節 楚圓之玄風
-
第九節 當時之禪弊
-
第十節 牧童歌
-
第十一節 李遵勗之廣燈錄
-
第十二節 李遵勗之參學
-
第十三節 李遵勗之末後
-
-
第八章 薦福承古之異彩
-
第一節 薦福承古
-
第二節 承古與范仲淹
-
第三節 承古之息心休歇
-
第四節 宗弊之指摘
-
第五節 知見謠
-
第六節 承古之嗣法
-
第七節 嗣法問題
-
第八節 有關三玄之論議與慧洪之妄評
-
-
第九章 琅琊慧覺之門庭
-
第一節 琅琊慧覺
-
第二節 琅琊之思想
-
第三節 琅琊之識見
-
第四節 范仲淹之玄學
-
-
第十章 楊岐黃龍二派之祖
-
第一節 楊岐方會
-
第二節 慈明婆
-
第三節 楊岐住山
-
第四節 楊岐之家風
-
第五節 楊岐之禪
-
第六節 黃龍慧南
-
第七節 黃龍與雲峰
-
第八節 黃龍與慈明
-
第九節 黃龍之嗣法
-
第十節 黃龍之入獄
-
第十一節 黃龍之心操
-
第十二節 為人之法
-
第十三節 黃龍之三闢
-
第十四節 黃龍之藻思
-
-
第十一章 圓通居訥與育王懷璉
-
第一節 圓通居訥
-
第二節 居訥之道譽
-
第三節 居訥與歐陽修
-
第四節 華嚴修顒與歐陽修
-
第五節 程師盂、蘇洵、劉述
-
第六節 居訥之語句
-
第七節 大覺懷璉
-
第八節 大覺之才器
-
第九節 仁宗之參學
-
第十節 大覺與雲居曉舜
-
第十一節 育王住山
-
第十二節 大學之法語
-
第十三節 道隆與仁宗
-
-
第十二章 明教契嵩之修史
-
第一節 佛日契嵩
-
第二節 契嵩之傳法正宗記
-
第三節 契嵩之道聲
-
第四節 契嵩之思想
-
第五節 契嵩與李覯
-
-
第十三章 浮山法遠之九帶
-
第一節 浮山法遠
-
第二節 浮山與葉縣
-
第三節 浮山之出世開法
-
第四節 浮山與歐陽修
-
第五節 浮山之行業
-
第六節 浮山之九帶
-
-
第十四章 金山曇穎與天衣義懷
-
第一節 金山曇穎
-
第二節 李瑞愿與曇穎
-
第三節 王暑、夏竦、李瑞愿
-
第四節 曇穎之住持與遷化
-
第五節 性辨
-
第六節 天衣義懷
-
第七節 天衣之揚化
-
第八節 天衣之宗乘
-
第九節 天衣之淨業
-
第十節 唯心淨土文
-
第十一節 天衣為淨禪兼修之作俑者
-
第十二節 楊傑之禪學
-
第十三節 楊傑之念佛
-
-
第十五章 朝臣之參禪
-
第一節 英宗與神宗之奉佛
-
第二節 趙抃之參禪
-
第三節 富弼之玄學
-
第四節 許式之參學
-
-
第十六章 投子義青與曹洞禪
-
第一節 投子義青
-
第二節 浮山與投子
-
第三節 投子之開法
-
第四節 投子之錦心襴腸
-
第五節 大陽投子之付法與永平門下之傳說
-
第六節 洞上室內之祕傳
-
第七節 批判
-
第八節 大陽之法嗣
-
第九節 洞上金剛杵與《永平廣錄》之記事
-
第十節 正確之投子行狀
-
第十一節 投子語錄之明證
-
第十二節 大陽傳
-
第十三節 面山之批議
-
第十四節 面山之錯謬
-
第十五節 面山對大陽年齡之誤
-
第十六節 投子得法於浮山晚年
-
第十七節 看話流行之明證
-
-
第十七章 圓照宗本與東林常聰
-
第一節 圓照宗本
-
第二節 宗本之出世
-
第三節 宗本與神宗哲宗兩帝
-
第四節 宗本與高麗之義天
-
第五節 宗本之感化
-
第六節 宗本與圓融教
-
第七節 宗本之念佛
-
第八節 宗本密修淨業
-
第九節 東林常聰
-
第十節 常聰之開堂
-
第十一節 常聰之徽號
-
第十二節 常聰之思想
-
第十三節 常聰與蘇東坡
-
第十四節 蘇東坡之念佛禪
-
第十五節 佛印與東坡
-
第十六節 蘇東坡之參學
-
第十七節 東坡之遊戲三昧
-
第十八節 佛印了元
-
第十九節 了元之演法與張方平之歸佛
-
第二十節 了元與義天
-
第二十一節 了元與王韶
-
第二十二節 蘇東坡之了元贊
-
第二十三節 了元與周茂寂
-
第二十四節 了元與蘇轍
-
-
第十八章 淨因道臻與智海本逸
-
第一節 淨因道臻
-
第二節 道臻之思想與力量
-
第三節 智海本逸
-
第四節 本逸之祖室聯芳頌
-
第五節 劉經臣之參禪
-
-
第十九章 長蘆法秀與芙容道楷
-
第一節 長蘆法秀
-
第二節 法秀之遍參
-
第三節 長蘆之住山
-
第四節 法秀之思想
-
第五節 法秀與李龍眠
-
第六節 法秀之機語及淨業
-
第七節 佛國惟白之續燈錄
-
第八節 二禪八律
-
第九節 芙蓉道楷
-
第十節 道楷之玄風
-
第十一節 道楷之高風清節
-
第十二節 道楷之詞藻
-
第十三節 祇園正儀
-
第十四節 道楷與高世則、楊傑、韓琦
-
-
第二十章 晦堂祖心、真淨克文、兜率從悅
-
第一節 晦堂祖心
-
第二節 祖心之好學與接人之方便
-
第三節 晦堂之號
-
第四節 示謝景溫之法語
-
第五節 祖心之閑雅
-
第六節 祖心與黃庭堅
-
第七節 祖心之語平實明確
-
第八節 黃庭堅略傳
-
第九節 黃庭堅之參玄
-
第十節 黃庭堅之臨濟宗旨論
-
第十一節 真淨克文
-
第十二節 克文與黃龍慧南
-
第十三節 克文之住山與王安石
-
第十四節 克文之言行
-
第十五節 克文與朱世英
-
第十六節 克文之思想
-
第十七節 兜率從悅
-
第十八節 兜率之開堂與兜率之三關
-
第十九節 張商英
-
第二十節 張商英之參學
-
第二十一節 張商英與圜悟克勤
-
第二十二節 張商英與大慧宗杲
-
第二十三節 張商英之末後
-
-
第二十一章 趙宋之末路
-
第一節 宋徽宗
-
第二節 安三聖像於僧居
-
第三節 林靈素之道術與徽宗
-
第四節 改佛為道
-
第五節 永道之上表與佛教之恢復
-
第六節 金人之勃興與宋之滅亡
-
-
第二十二章 五祖法演與石門慧洪
-
第一節 五祖法演
-
第二節 五祖法演與白雲守端
-
第三節 法演之開堂說法
-
第四節 法演之用心
-
第五節 法演之思想
-
第六節 法嗣書之體裁
-
第七節 石門慧洪
-
第八節 慧洪之出世及人嶽
-
第九節 慧洪之榮譽及流配
-
第十節 慧洪之再入嶽
-
第十一節 慧洪之釋放
-
第十二節 慧洪之晚年
-
第十三節 慧洪之性行
-
第十四節 慧洪之天才
-
第十五節 慧洪之思想
-
第十六節 當時之習弊
-
第十七節 鉤章棘句
-
第十八節 禪林之淨土觀
-
第十九節 當時之佛殿
-
第二十節 陳瓘
-
第二十一節 陳瓘之三千有門頌並參禪
-
-
第二十三章 五祖門下三佛
-
第一節 圜悟克勤
-
第二節 圜悟與五祖
-
第三節 圜悟之開化
-
第四節 圜悟之對機設化
-
第五節 張浚
-
第六節 張浚之參禪
-
第七節 徐俯
-
第八節 徐俯與靈源惟清
-
第九節 李彌遜
-
第十節 圜悟之思想
-
第十一節 圜悟之心要
-
第十二節 圜悟之死生觀
-
第十三節 圜悟之宗旨
-
第十四節 圜悟之工夫
-
第十五節 達摩胎息之說
-
第十六節 看話禪之變化
-
第十七節 圜悟之《碧巖集》
-
第十八節 碧巖集之杜撰
-
第十九節 文殊無著之間答及其假作之證
-
第二十節 廣清涼傳之假託
-
第二十一節 五燈會元之誤記
-
第二十二節 圜悟與宗弊
-
第二十三節 佛鑑惠懃
-
第二十四節 佛鑑之出世
-
第二十五節 佛眼清遠
-
第二十六節 佛眼與五祖
-
第二十七節 佛眼之操守
-
第二十八節 馮楫之參禪
-
第二十九節 馮楫之淨業
-
第三十節 看話之弊與三自省察
-
第三十一節 佛眼之心要
-
第三十二節 佛眼之坐禪偈
-
-
第二十四章 長蘆宗頤與長蘆清了之念佛禪
-
第一節 宋室南遷與靈芝元照之淨業
-
第二節 元照之念佛義
-
第三節 無量壽佛讚奧謗禪偈
-
第四節 三聖立像記
-
第五節 長蘆宗頤
-
第六節 蓮華淨土念佛社
-
第七節 蓮華勝會錄
-
第八節 念佛防退方便文與勸念佛頌
-
第九節 禪淨關係論
-
第十節 勸孝文
-
第十一節 禪苑清規與坐禪機
-
第十二節 念佛念誦文
-
第十三節 死心悟新
-
第十四節 死心之開堂
-
第十五節 死心之警戒
-
第十六節 參禪法與人生觀
-
第十七節 四轉語、三問、勸念佛
-
第十八節 長蘆清了
-
第十九節 長蘆住山
-
第二十節 戒殺文
-
第二十一節 清了之道譽
-
第二十二節 清了之思想
-
第二十三節 末後之用心
-
第二十四節 信心銘拈提
-
第二十五節 斥大慧輩示正知正見
-
第二十六節 淨土宗要
-
第二十七節 念佛公案
-
第二十八節 慈受懷深
-
第二十九節 慈受與佛鑑
-
第三十節 退步偈
-
第三十一節 慈受之思想
-
第三十二節 慈受之厭世
-
第三十三節 念彌陀頌
-
第三十四節 王旦之淨業
-
第三十五節 文彥博之念佛
-
第三十六節 王日休之往生
-
-
第二十五章 宋儒之道學
-
第一節 周茂叔
-
第二節 周茂叔之參禪
-
第三節 太極圖與陳搏
-
第四節 陳搏之易學
-
第五節 太極圖出於河上公之說
-
第六節 歸元直指集之傳說
-
第七節 太極圖說
-
第八節 通書
-
第九節 周茂叔之襟懷
-
第十節 邵雍
-
第十一節 邵雍之言行
-
第十二節 先天圖
-
第十三節 邵雍之獨斷
-
第十四節 程顥
-
第十五節 程顥之人物
-
第十六節 程顥之學風
-
第十七節 程顥之學與禪
-
第十八節 程頤
-
第十九節 洛黨川黨
-
第二十節 程頤之資性
-
第二十一節 程頤之言行
-
第二十二節 程頤與靈源
-
第二十三節 游酢
-
第二十四節 游酢之參禪
-
第二十五節 謝良佐
-
第二十六節 辨儒禪之相違
-
第二十七節 楊時
-
第二十八節 楊時之禪
-
-
第二十六章 北宋之居士
-
第一節 郭祥正
-
第二節 蘇轍
-
第三節 胡安國
-
第四節 范致虛
-
第五節 吳居厚
-
第六節 彭汝霖
-
第七節 韓駒
-
第八節 劉安世
-
第九節 李綱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