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禪學思想史(1):印度部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4470415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六祖滅後,棒雨喝雷,幽言嶮句,熾行禪界,弄奇呈怪,醇厚家風為之一變後,始有看話禪、念佛禪等勃興,愈出愈遠純真。以至簡至易坦坦蕩蕩之禪道,化為鉤章棘句之峻坡險路。其後,雪竇天童之<<頌古>>一出之後,有<<碧巖錄>>、<<從容錄>>之提倡。以瞎卻人天之眼,竟至誤認前者為宗門第一書。

宋元以降,祖道變衰,少林一枝悉數枯槁,豈堪可嘆!大師夙以斯道之復古為已任,併用筆舌,訴之學者心證,鼓吹以達磨禪,於茲二十餘載。而參玄之士女,多不知古今禪道之變遷。被稱宗匠者,亦往往錯會禪弊,以為佛法。此皆闇於禪學史實所致。是以,繹中印二國禪之起源,述其衰亡之由來,以著本書。
  • 導讀
  • 原序
  • 譯序
  • 注意項目
  • 第一編 外道禪
    • 序說
    • 第一章 梨俱吠陀宗教與汎神觀
      • 第一節 梨俱吠陀之年代及印度文學史二期
      • 第二節 梨俱吠陀之聖詩及其宗教
      • 第三節 一神教傾向
      • 第四節 汎神思想之萌芽
    • 第二章 奧義書之汎神思想
      • 第一節 吠陀時代尚不存在輪迴生死思想
      • 第二節 靈魂轉生說之萌芽見於梵書
      • 第三節 奧義書之年代
      • 第四節 奧義書與輪迴轉生
      • 第五節 生死問題
      • 第六節 來世三道
      • 第七節 善惡報應
      • 第八節 佛教業力說之先驅
    • 第三章 實我之領悟與識心見性
      • 第一節 婆羅門聖權之否定
      • 第二節 奧義書之意義
      • 第三節 領悟實我為解脫正因
      • 第四節 高遠智識與低劣智識
    • 第四章 實我與心性 梵神與佛
      • 第一節 實我之意義
      • 第二節 三重自我與五重自我
      • 第三節 實我之不死不滅
      • 第四節 實我如水中鹽
      • 第五節 實我自存無限
      • 第六節 實我祕在吾人胸中
      • 第七節 實我必向內求
      • 第八節 萬有存於實我之中
      • 第九節 實我與造物主
      • 第十節 梵神之意義
      • 第十一節 梵神與實我不二
      • 第十二節 萬有出自梵神歸於梵神
      • 第十三節 宇宙精靈與梵神
      • 第十四節 梵神與其人格
      • 第十五節 梵神與第一義諦
      • 第十六節 梵神界與彼岸
      • 第十七節 梵天界之幸福
    • 第五章 奧義書之坐禪法
      • 第一節 唵之瞑想與精靈
      • 第二節 祭祀苦行之究竟目的
      • 第三節 禪定與不動智
      • 第四節 五欲與輪迴
      • 第五節 證實我之要件
      • 第六節 瑜伽所生知覺與見性
      • 第七節 瑜伽入定之心要及其環境
      • 第八節 彌多羅夜尼耶之瑜伽義與修證論
      • 第九節 六重瑜伽
      • 第十節 彌多羅夜尼耶之厭世觀
      • 第十一節 彌多羅夜尼耶之輪迴解脫說與佛說之近似點
    • 第六章 奧義書與禪
      • 第一節 婆羅門斥學解
      • 第二節 領悟梵神者不死不滅
      • 第三節 奧義書之師徒相傳
      • 第四節 奧義書之無情說法
    • 第七章 佛教與數論及瑜伽
      • 第一節 釋尊入滅年代與四吠陀成立時期
      • 第二節 佛教術語之先驅
      • 第三節 原始佛教與奧義書之關係及諸教祖之禁欲主義
      • 第四節 修多羅之種類及其製作年代
      • 第五節 數論與瑜伽之起源
      • 第六節 金七十論之著者及數論經之著作年代
    • 第八章 數論與佛教之近似
      • 第一節 二大史詩不足為佛教之前身
      • 第二節 婆伽梵歌之製作年代
      • 第三節 婆伽梵歌近似大乘佛教
      • 第四節 原始佛教之四諦十二因緣說與數論
      • 第五節 原始佛教與數論之契合點與差異點
    • 第九章 瑜伽學派之禪
      • 第一節 與瑜伽有關之奧義書
      • 第二節 瑜伽之坐處與坐法
      • 第三節 瑜伽三行及定中風光
      • 第四節 瑜伽之最勝者
      • 第五節 解脫之風光
    • 第十章 波檀闍梨之禪定
      • 第一節 波檀闍梨及其出世年代之異說
      • 第二節 瑜伽註釋書及其語源
      • 第三節 瑜伽之主要目的及其種類
      • 第四節 瑜伽經之內容
      • 第五節 瑜伽之修行對象
    • 第十一章 外道禪之大成
      • 第一節 瑜伽之助道
      • 第二節 三昧之五障
      • 第三節 業感及其解脫
      • 第四節 瑜伽之正道
      • 第五節 三德為萬物差別之因
      • 第六節 心之轉化與制止法
      • 第七節 二種三昧與自在天神
      • 第八節 四種定心平衡之三摩缽底
      • 第九節 三耶摩之三昧智與神通力
  • 第二編 小乘禪
    • 序說
    • 第一章 四禪八定
      • 第一節 因果經所傳四禪八定
      • 第二節 釋迦譜及付法藏傳之說
      • 第三節 佛本行集經之說
      • 第四節 佛所行讚之說
      • 第五節 修行本起經及普曜經之說
    • 第二章 四禪之內容
      • 第一節 俱舍論之說明
      • 第二節 順正理論之說明與小乘之通義
    • 第三章 四無色定之內容
      • 第一節 《中阿舍》有關修定生天之說
      • 第二節 《中阿舍經》及《俱舍論頌疏》之說
      • 第三節 禪法要解有關入定心狀之說明
    • 第四章 滅盡定之創說
      • 第一節 小乘於外道禪定加上滅盡定
      • 第二節 《增一阿含經》的證文
      • 第三節 滅盡定與無想定之差別
      • 第四節 《大毗婆沙論》之說明
      • 第五節 後世小乘教徒排斥無想定
      • 第六節 《俱舍論頌疏》之說
      • 第七節 參考《宗鏡錄》之說明
      • 第八節 結語
    • 第五章 外道五通與漏盡通
      • 第一節 禪定力能引發神通
      • 第二節 外道五通與小乘六通
      • 第三節 《修行道地經》之說明
      • 第四節 《達磨多羅禪經》之說
      • 第五節 神通與釋尊本旨
    • 第六章 止觀
      • 第一節 定力之本旨
      • 第二節 止觀俱行說
      • 第三節 止觀之先後任意說
      • 第四節 修行道地經之止觀定義及其義說
      • 第五節 中阿含之說
    • 第七章 三昧
      • 第一節 小乘之三昧
      • 第二節 二種三昧
      • 第三節 印度思想於三昧之通弊
      • 第四節 三昧有別
      • 第五節 大乘之無量三昧
    • 第八章 十念與二甘露門
      • 第一節 十念為趣涅槃法門
      • 第二節 二甘露門
      • 第三節 十念二甘露任意說
      • 第四節 坐禪五門與天臺五停心觀
      • 第五節 小乘修行以禪觀為始終
      • 第六節 四念住與涅槃
      • 第七節 四正斷與涅槃
      • 第八節 四神足與涅槃
      • 第九節 三十七道品為證涅槃法門
      • 第十節 三十七道品止觀俱行
    • 第九章 安般念
      • 第一節 俱舍論及達摩多羅禪經有關安般之說
      • 第二節 修行道地經之謬說
      • 第三節 調息之要義
      • 第四節 天臺數息說與坐禪三昧經之異說
      • 第五節 數息之要諦
      • 第六節 數息之長短說
      • 第七節 數息之法則
      • 第八節 數息二病
      • 第九節 就過不及命名諸說
    • 第十章 六妙門
      • 第一節 大毗婆沙論就六妙門之說明
      • 第二節 阿毗曇心論之說
      • 第三節 俱舍論之說
      • 第四節 坐禪三昧經之說與達摩多羅禪經之異說
      • 第五節 大安般守意經之六妙說與其內容
      • 第六節 修行道地經以六妙門為四事
    • 第十一章 十六特勝
      • 第一節 修行道地經十六特勝說
      • 第二節 大安般守意經之說
      • 第三節 達摩多羅禪經之十六行說
    • 第十二章 八解脫
      • 第一節 八解脫之名義
      • 第二節 八解脫名八背捨之原因
    • 第十三章 八勝處
      • 第一節 八勝處名義
    • 第十四章 九次第定十遍處
      • 第一節 十遍次之次第
      • 第二節 遍處之名義
      • 第三節 禪解三要素
    • 第十五章 佛弟子中之禪僧
      • 第一節 優婆(毛芻)多之禪觀
      • 第二節 大迦葉、阿難不擅於禪
      • 第三節 坐禪第一離曰比丘
      • 第四節 佛弟子中之安般行者
      • 第五節 安般非佛世必修法門
    • 第十六章 祖師禪之先驅
      • 第一節 阿難之證權喪失
      • 第二節 諸部聖典之相異
      • 第三節 就四阿含之妄說及天臺之過信
      • 第四節 就四阿含經之諸說
      • 第五節 大眾部近似大乘
      • 第六節 雞胤部近似祖師禪
      • 第七節 髣髴祖師禪之雜阿含經
      • 第八節 小乘教徒之坐法
      • 第九節 習禪之期限
      • 第十節 十誦律坐禪之覺醒法
      • 第十一節 釋氏要覽之說
      • 第十二節 禪帶之用途及擎燈之起源
      • 第十三節 警策之濫觴及經行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