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禪學思想史(2):中國部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4470393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六祖滅後,棒雨喝雷,幽言嶮句,熾行禪界,弄奇呈怪,醇厚家風為之一變後,始有看話禪、念佛禪等勃興,愈出愈遠純真。以至簡至易坦坦蕩蕩之禪道,化為鉤章棘句之峻坡險路。其後,雪竇天童之<<頌古>>一出之後,有<<碧巖錄>>、<<從容錄>>之提倡。以瞎卻人天之眼,竟至誤認前者為宗門第一書。

宋元以降,祖道變衰,少林一枝悉數枯槁,豈堪可嘆!大師夙以斯道之復古為已任,併用筆舌,訴之學者心證,鼓吹以達磨禪,於茲二十餘載。而參玄之士女,多不知古今禪道之變遷。被稱宗匠者,亦往往錯會禪弊,以為佛法。此皆闇於禪學史實所致。是以,繹中印二國禪之起源,述其衰亡之由來,以著本書。
  • 第一編 準備時代
    • 概說
    • 第一章 安世高與禪數
      • 第一節 安世高之習禪與其譯經
      • 第二節 安世高入洛年代及其譯出禪經
    • 第二章 支婁迦讖與禪教
      • 第一節 支讖入洛年代
      • 第二節 竺佛朔之道行經
      • 第三節 支讖之譯經
    • 第三章 支謙與禪經
      • 第一節 支謙渡來年代
      • 第二節 支謙之譯經
    • 第四章 康僧會與習禪
      • 第一節 康僧會之禪觀
      • 第二節 康僧會之說明具特色
    • 第五章 朱士行與漢人沙門
      • 第一節 曇摩迦羅與朱士行
    • 第六章 竺法護及其譯述
      • 第一節 竺法護之譯經
      • 第二節 般若經之地位
      • 第三節 法華經之譯出
      • 第四節 華嚴經及維摩經
    • 第七章 佛圖澄及道安之偉業
      • 第一節 竺叔蘭譯經與支敏度之合本
      • 第二節 佛圖澄之化導
      • 第三節 道安之達識及其入滅年代
      • 第四節 道安之鴻業
      • 第五節 道安之著述與禪門之關係
      • 第六節 道安注十二門經之內容
    • 第八章 習禪之實修
      • 第一節 漢人之習禪
      • 第二節 當時之禪風
    • 第九章 廬山慧遠與念佛禪
      • 第一節 慧遠之風格
      • 第二節 老莊之學為佛教之漸階
      • 第三節 道安門下與老莊之學
      • 第四節 白蓮社之創立
      • 第五節 慧遠入滅年代與其參禪念佛
      • 第六節 般若之流通
    • 第十章 鳩摩羅什與佛陀跋陀羅
      • 第一節 羅什小傳
      • 第二節 羅什入寂年代
      • 第三節 羅什之譯經與禪法
      • 第四節 譯經年代之訛謬
      • 第五節 大藏經中之羅什譯經
      • 第六節 譯經之內容
      • 第七節 佛陀跋陀羅
      • 第八節 佛陀跋陀羅譯禪經之內容
      • 第九節 達摩多羅禪經之翻譯年代與其編著
      • 第十節 佛陀斯那之傳承
      • 第十一節 禪經題號之訛謬
      • 第十二節 佛陀跋陀羅之譯經
      • 第十三節 禪經廣略二本
      • 第十四節 《達摩多羅經》非達摩之說
      • 第十五節 富若羅與般若多羅不同人
      • 第十六節 達摩多羅與菩提達摩非同一人
      • 第十七節 《六十華嚴》之初禪
    • 第十一章 僧肇與道生
      • 第一節 道生小傳
      • 第二節 道生之涅槃經
      • 第三節 頓悟成佛說
      • 第四節 僧肇
      • 第五節 涅槃無名論之卓見
      • 第六節 物不遷論肇論疏與禪語
      • 第七節 寶藏論之禪味
      • 第八節 註維摩經之禪教觀念
      • 第九節 僧叡之參禪
    • 第十二章 玄高之修禪及其神異
      • 第一節 寶雲與慧觀
      • 第二節 玄高小傳
      • 第三節 惠覽之道行
      • 第四節 罽賓禪師曇摩密多與其禪經
      • 第五節 罽賓諸禪師
      • 第六節 求那跋陀羅之楞伽經及其年代
    • 第十三章 寶誌出世與佛陀渡來
      • 第一節 司徒竟陵王弘通大乘
      • 第二節 頓悟成佛論之繼承堵法瑗
      • 第三節 頓悟成佛論之贊同者劉虬
      • 第四節 寶誌之靈蹟
      • 第五節 寶誌之隱語
      • 第六節 寶誌為祖師禪之祖耶
      • 第七節 寶誌偈頌之大旨
      • 第八節 佛陀禪師之風格
  • 第二編 純禪時代
    • 概說
    • 第一章 西域禪觀之流行與菩提達摩
      • 第一節 自釋迦佛至達摩之傳承
      • 第二節 傳燈錄所載七佛之偈
      • 第三節 道原之謬誤
      • 第四節 契嵩之謬論
      • 第五節 二十八祖付法偈
      • 第六節 支彊梁樓是為何人
      • 第七節 就那連耶舍譯論契嵩之誤
      • 第八節 念常之妄論
      • 第九節 念常其論議之破綻
      • 第十節 道原之西來年表後記
      • 第十一節 七佛偈之作者
      • 第十二節 契嵩就付法藏傳之極論
      • 第十三節 契嵩之論議不當
      • 第十四節 二十八祖之異說
      • 第十五節 有部之傳承
      • 第十六節 各派相承差異之緣由
      • 第十七節 拈華微笑之本據如何
      • 第十八節 人天眼目之杜撰
      • 第十九節 淺川鼎之說
      • 第二十節 淺川鼎之評論
      • 第二十一節 宋濂與《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 第二章 菩提達摩之東來
      • 第一節 續高僧傳達摩渡來之年代
      • 第二節 暗示達摩東來年代四傳說
      • 第三節 四傳說之一致點
      • 第四節 達摩入滅年代與佛大先
      • 第五節 達摩渡來地點
      • 第六節 達摩與梁武之問答
      • 第七節 問答之來由與姚興僧肇之思想
      • 第八節 達摩渡江說與歸天說
      • 第九節 達摩毒害說與隻履說之訛傳
      • 第十節 梁武建碑與祖琇之意先身說
      • 第十一節 意生身說為妄論
    • 第三章 達摩之教旨
      • 第一節 達摩之特色與禪門宗風
      • 第二節 皮肉骨髓之說
      • 第三節 二入四行說為達摩正統思想
      • 第四節 少室六門集與傳燈錄所示達摩思想
      • 第五節 少室六門集之內容與錯誤之達摩思想
      • 第六節 人天眼目之達摩真性偈
      • 第七節 楞伽經付囑說
      • 第八節 楞伽經與達摩之思想
      • 第九節 楞伽、金剛二經與諸祖
      • 第十節 集註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 第十一節 楞伽經之特色
      • 第十二節 達摩之中心思想
      • 第十三節 達摩理入之說
      • 第十四節 直指之一特色及解脫說
      • 第十五節 起源楞伽之佛心宗名義
      • 第十六節 四十九年一字不說
      • 第十七節 五無間業之善用
      • 第十八節 三界唯心說
      • 第十九節 禪家之心要及心之說
      • 第二十節 宗通說通之說與涅槃
      • 第二十一節 禪家自稱之禪
      • 第二十二節 不起一念之說
      • 第二十三節 達摩之一心戒
    • 第四章 僧副之禪觀 傅翕之超悟
      • 第一節 僧副與道副不同人
      • 第二節 傅翕小傳
      • 第三節 傅翕傳與揮案一下公案及祖琇之妄言
      • 第四節 傅翕之信仰與思想根柢
      • 第五節 傅翕與老莊思想
      • 第六節 傅翕之思想形式
      • 第七節 傅翕之禪偈
      • 第八節 〈心王銘〉
      • 第九節 即心即佛為梁代一思想
      • 第十節 鼓山元賢之說
    • 第五章 二祖慧可之教旨
      • 第一節 慧可小傳
      • 第二節 正宗記及血脈譜之斷臂說
      • 第三節 斷臂說非傳燈錄撰者之臆說
      • 第四節 斷臂說與法琳碑文之價值
      • 第五節 斷臂實例與法難之說
      • 第六節 慧可之教旨
    • 第六章 三祖僧璨與信心銘
      • 第一節 僧璨小傳
      • 第二節 編年通論之僧璨行實
      • 第三節 僧璨諸傳及諡號
      • 第四節 舊唐書與血脈譜之說
      • 第五節 續高僧傳與傳燈錄之說
      • 第六節 僧璨與南岳慧思之思想
      • 第七節 梁代思想之先驅
      • 第八節 見性成佛之語與慧可僧璨之思想
      • 第九節 慧可參徒慧師之見地
    • 第七章 僧稠之禪數與亡名之息心銘
      • 第一節 僧稠之風格
      • 第二節 僧實與僧達
      • 第三節 亡名之為人與其息心銘
    • 第八章 四祖道信及其教旨
      • 第一節 後周法難與文帝護法
      • 第二節 文帝與禪門並煬帝之行業
      • 第三節 四祖道信
      • 第四節 道信之教旨
      • 第五節 道信法融之相見與使用般若經之發端
    • 第九章 牛頭禪之祖法融
      • 第一節 諸傳所載法融之行實
      • 第二節 法融之心銘
      • 第三節 傳燈錄之說與牛頭之禪風
    • 第十章 五祖弘忍及其時代
      • 第一節 唐初諸師活躍
      • 第二節 《五燈會元》之〈弘忍傳〉
      • 第三節 〈弘忍傳〉之訛傳
      • 第四節 最上乘論
      • 第五節 最上乘論非弘忍真說之諸證並金剛經
    • 第十一章 六祖慧能及其宗風
      • 第一節 六祖壇經為慧能語錄
      • 第二節 三本不同壇經
      • 第三節 曹溪大師別傳及其脫稿年代
      • 第四節 四書校對之慧能傳
      • 第五節 有關慧能年代諸說
      • 第六節 法寶壇經之慧能思想
      • 第七節 自心自性之說
      • 第八節 見性成佛暨即心即佛之說
      • 第九節 本來面目與王三昧
      • 第十節 自性能具萬德唯心淨土
      • 第十一節 慧能之坐禪觀
      • 第十二節 慧能對死及死後之見地
      • 第十三節 金剛經口訣為疑問之作
    • 第十二章 神秀及其禪
      • 第一節 神秀與慧安
      • 第二節 慧安之風格
      • 第三節 神秀之禪風
      • 第四節 慧能神秀禪風之差異及兩者之親密
      • 第五節 神秀之心要與楞伽六代相傳
      • 第六節 神秀門下義福普寂
      • 第七節 普寂門人一行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