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禪學思想史(3):中國部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12/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4470431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六祖滅後,棒雨喝雷,幽言嶮句,熾行禪界,弄奇呈怪,醇厚家風為之一變後,始有看話禪、念佛禪等勃興,愈出愈遠純真。以至簡至易坦坦蕩蕩之禪道,化為鉤章棘句之峻坡險路。其後,雪竇天童之<<頌古>>一出之後,有<<碧巖錄>>、<<從容錄>>之提倡。以瞎卻人天之眼,竟至誤認前者為宗門第一書。

宋元以降,祖道變衰,少林一枝悉數枯槁,豈堪可嘆!大師夙以斯道之復古為已任,併用筆舌,訴之學者心證,鼓吹以達磨禪,於茲二十餘載。而參玄之士女,多不知古今禪道之變遷。被稱宗匠者,亦往往錯會禪弊,以為佛法。此皆闇於禪學史實所致。是以,繹中印二國禪之起源,述其衰亡之由來,以著本書。
  • 第三編 禪機時代
    • 概說
    • 第一章 禪風大變
      • 第一節 南山念佛禪
      • 第二節 法持之念佛
      • 第三節 南北二禪之軋轢
      • 第四節 行棒豎拂之始
      • 第五節 揚眉張日與圓相之始
      • 第六節 放喝之始
    • 第二章 牛頭禪暨無相三句
      • 第一節 徑山道欽
      • 第二節 牛頭山智威與慧忠
      • 第三節 雲居之智
      • 第四節 圭峰對牛頭禪之批評
      • 第五節 五祖門下一支派與無相三句
      • 第六節 無住之三句
      • 第七節 無住與杜漸鴻之問答
    • 第三章 青原與石頭之宗乘
      • 第一節 青原行忽
      • 第二節 石頭希遷
      • 第三節 石頭之宗風
      • 第四節 參同契之題號
      • 第五節 魏伯陽之仙術
      • 第六節 著作參同契之本事
      • 第七節 江湖二甘露門
    • 第四章 南嶽與馬祖之宗乘
      • 第一節 南嶽懷讓
      • 第二節 南嶽之言行
      • 第三節 馬祖道一
      • 第四節 馬祖之禪機
      • 第五節 馬祖門下之禪機
      • 第六節 禪機之弊與五味禪
      • 第七節 即心即佛
      • 第八節 馬祖下之流弊
    • 第五章 永嘉玄覺與證道歌
      • 第一節 永嘉玄覺
      • 第二節 永嘉集與證道歌
      • 第三節 證道歌傳於印度之說
    • 第六章 荷澤神會與南北二宗之諍
      • 第一節 荷澤神會
      • 第二節 南北二宗之對抗
      • 第三節 荷澤之顯宗記
    • 第七章 南陽慧忠及其宗風
      • 第一節 南陽慧忠
      • 第二節 釋門正統之謬誤與南陽之禪
      • 第三節 南禪二大窠臼與慧忠之身心一如論
      • 第四節 即心即佛之真義
      • 第五節 無情說法之創唱
      • 第六節 教禪一致說
      • 第七節 十間十對
    • 第八章 大珠慧海之《頓悟入道要門論》
      • 第一節 大珠慧海
      • 第二節 頓悟入道要門論
      • 第三節 六祖與大珠之契合
      • 第四節 生死涅槃之意義
      • 第五節 斥誦經
    • 第九章 百丈懷海開創禪剎
      • 第一節 百丈懷海
      • 第二節 百丈之機用
      • 第三節 百丈名言及其思想
      • 第四節 不著為宗無求為心要
      • 第五節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第六節 禪寺之開創
      • 第七節 古清規序
      • 第八節 現存清規與古清規
      • 第九節 敕修清規
      • 第十節 楞嚴咒、大悲咒
      • 第十一節 密教之影響
      • 第十二節 楞嚴咒內容與十佛名
      • 第十三節 野狐話之偽作
      • 第十四節 因果問題與野狐話
      • 第十五節 野狐話非史實
      • 第十六節 迦葉佛時無人類焉有漢地禪宗
    • 第十章 南泉與四堂之玄化
      • 第一節 馬祖門下三大士
      • 第二節 南泉普願
      • 第三節 南泉與黃檗
      • 第四節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 第五節 絕對大道
      • 第六節 西堂智藏
      • 第七節 無業之歎宗弊
      • 第八節 竹頭接木之語
      • 第九節 奇言畸行之流行
    • 第十一章 佛光如滿與章敬懷惲之見解
      • 第一節 佛光如滿與唐順宗
      • 第二節 章敬懷琿
      • 第三節 章敬之見解
      • 第四節 盤山寶積之見解
      • 第五節 楊岐甄叔名言
      • 第六節 無業
      • 第七節 無業之思想
      • 第八節 喚侍者作二虎
      • 第九節 狗子佛性之語
      • 第十節 四賓主
    • 第十二章 龐蘊參禪與白居易念佛
      • 第一節 龐居士
      • 第二節 龐居士之思想
      • 第三節 龐居士之逸蕩
      • 第四節 白樂天
      • 第五節 白居易參禪
      • 第六節 白居易之念佛
      • 第七節 二居士之相違
    • 第十三章 藥山惟儼與丹霞天然之禪風
      • 第一節 藥山惟儼及其法系之異說
      • 第二節 法系生異說之事由
      • 第三節 藥山之終焉
      • 第四節 藥山之門風
      • 第五節 不許藥山人看經
      • 第六節 李翱之參禪
      • 第七節 李翱之復性書
      • 第八節 復性書之要旨皆出自禪
      • 第九節 丹霞天然
      • 第十節 丹霞焚木佛
      • 第十一節 翫珠吟
    • 第十四章 五家法系之諍論
      • 第一節 天皇道悟傳
      • 第二節 龍潭崇信傳
      • 第三節 爭論發端為金山曇穎
      • 第四節 石門慧洪之說
      • 第五節 業海清之論
      • 第六節 覺夢堂之論
      • 第七節 通容之論
      • 第八節 余集生之說
      • 第九節 余集生之論據
      • 第十節 元賢之龍潭考
      • 第十一節 淨符之《法門鋤宄》
      • 第十二節 第二證
      • 第十三節 第三證
      • 第十四節 第四證
      • 第十五節 大寧之說
      • 第十六節 天王說之論據
      • 第十七節 嗣法不明之情事
      • 第十八節 天皇道悟參三師
      • 第十九節 天王論之唯一證據
      • 第二十節 達觀曇穎其人
      • 第二十一節 曇穎之妄議
      • 第二十二節 曇穎之盲說
      • 第二十三節 曇穎之厚顏無恥
      • 第二十四節 曇穎之無識
      • 第二十五節 曇穎之宗派偏見
      • 第二十六節 丘玄素之存否不明
      • 第二十七節 無天王寺
      • 第二十八節 丘玄素碑文係偽作
      • 第二十九節 龍潭之傳與天王無關
      • 第三十節 天皇說之佐證
      • 第三十一節 餘集生之論有欠妥當
      • 第三十二節 雪峰之言可信
      • 第三十三節 王谷之說
      • 第三十四節 第二論據
      • 第三十五節 第三論據
      • 第三十六節 第四論據
      • 第三十七節 第五證據
      • 第三十八節 第六論據
      • 第三十九節 第七第八論據
      • 第四十節 關於張無盡之偽證
      • 第四十節 結論
    • 第十五章 圭峰宗密之禪
      • 第一節 圭峰宗密
      • 第二節 有關宗密法系之異說
      • 第三節 宗密之教學研究
      • 第四節 宗密其人
      • 第五節 宗密之著述
      • 第六節 宗密思想與澄觀之影響
      • 第七節 澄觀之心要法門
      • 第八節 宗密之真心
      • 第九節 真心為萬法之源
      • 第十節 真心無念
      • 第十一節 真心即絕對心
      • 第十二節 五種禪
      • 第十三節 禪教和會與禪之三宗
      • 第十四節 教之三宗
      • 第十五節 空宋與性宗
      • 第十六節 宗密之結論
      • 第十七節 坐禪法
      • 第十八節 盂蘭盆經疏與施餓鬼之實行
      • 第十九節 裴休參禪
      • 第二十節 黃檗與裴休
      • 第二十一節 勸發菩提心文
    • 第十六章 溈山仰山之宗風
      • 第一節 武宗毀佛與宣宗復興
      • 第二節 宣宗之遊方
      • 第三節 溈山靈祐
      • 第四節 溈山之無為無事
      • 第五節 溈仰之響應
      • 第六節 仰山慧寂
      • 第七節 仰山之思想識見
      • 第八節 仰山小釋迦
      • 第九節 溈仰家風與符號利用
      • 第十節 圓相之應用
      • 第十一節 圓相之傳授
      • 第十二節 圓相之濫用
      • 第十三節 人天眼目之妄議
      • 第十四節 如來禪祖師禪
    • 第十七章 黃檗希運之禪
      • 第一節 黃檗希運
      • 第二節 三日耳聾之話
      • 第三節 黃檗與裴休
      • 第四節 有關黃檗法系之誤記
      • 第五節 就黃檗諡號之誤記
      • 第六節 黃檗與羅漢之傳說
      • 第七節 一心即佛之提唱
      • 第八節 心體圓明,清淨遍照
      • 第九節 菩薩乃一心之異名
      • 第十節 經文於禪之解釋
      • 第十一節 經論之真意
      • 第十二節 臨終之用心
      • 第十三節 黃檗之大眼目
      • 第十四節 寶誌之禪化
      • 第十五節 看話禪始自黃檗乃是偽妄
    • 第十八章 大慈山寰中、溈山大安、古靈神讚
      • 第一節 大慈山寰中
      • 第二節 大慈寰中之名言
      • 第三節 溈山大安
      • 第四節 十牛圖之濫觴
      • 第五節 古靈神讚鑽故紙之典據
      • 第六節 弘辯與宣宗
    • 第十九章 德山宣鑑之玄風
      • 第一節 德山宣鑑
      • 第二節 德山之悟道與焚經
      • 第三節 德山與溈山
      • 第四節 德山接人之手段
      • 第五節 德山以無事為宗
      • 第六節 龍潭德山師資一揆
      • 第七節 德山之廣語
      • 第八節 斥執經論相
      • 第九節 無事休歇一切放下
    • 第二十章 臨濟義玄之宗旨
      • 第一節 臨濟義玄三頓棒之因緣
      • 第二節 悟後之臨濟與正法眼藏之成語
      • 第三節 臨濟之宗風
      • 第四節 德山臨濟二家第一相似點
      • 第五節 第二相似點
      • 第六節 第三相似點
      • 第七節 第四相似點
      • 第八節 第五相似點
      • 第九節 第六相似點
      • 第十節 德山臨濟之接觸
      • 第十一節 臨濟四喝
      • 第十二節 臨濟之根本思想
      • 第十三節 臨濟之六通
      • 第十四節 五無間業
      • 第十五節 臨濟之閑施設
      • 第十六節 賓主之意義
      • 第十七節 人天眼目之誤
      • 第十八節 師學應酬
      • 第十九節 四料簡
      • 第二十節 四照用
      • 第二十一節 三玄三要
    • 第二十一章 洞山良价之家風
      • 第一節 洞山良价
      • 第二節 無情說法之語
      • 第三節 《聯燈會要》之誤記
      • 第四節 洞山之大悟
      • 第五節 洞山出世演化
      • 第六節 洞山之行持
      • 第七節 洞山之寶鏡三昧
      • 第八節 洞山之玄中銘
      • 第九節 洞山之四賓主
      • 第十節 洞山之功勳五位
      • 第十一節 功勳五位之頌
      • 第十二節 三滲漏
      • 第十三節 三路
    • 第二十二章 長沙景岑與趙州從諗
      • 第一節 長沙景岑
      • 第二節 長沙之徹底思想
      • 第三節 長沙之佛身觀
      • 第四節 長沙之佛性
      • 第五節 長沙之禪教雙舉
      • 第六節 長沙岑之大蟲及百尺竿頭之語
      • 第七節 長沙之生死觀
      • 第八節 趙州從諗
      • 第九節 趙州之大志鴻願
      • 第十節 王鎔參禪
      • 第十一節 古尊宿語錄之記事
      • 第十二節 古尊宿語錄之記事可疑
      • 第十三節 趙州私淑三祖
      • 第十四節 不二之大道
      • 第十五節 趙州無滋味之語
      • 第十六節 趙州喫茶去之因緣
      • 第十七節 趙州之真贊
    • 第二十三章 子湖利蹤、陳尊宿、石霜慶諸等
      • 第一節 子湖利蹤
      • 第二節 子湖之狗
      • 第三節 神力子湖之因緣
      • 第四節 子湖之法門
      • 第五節 信行一致之倡導
      • 第六節 唐室衰微
      • 第七節 巖頭全豁
      • 第八節 巖頭住山
      • 第九節 巖頭之素養與活用涅槃經
      • 第十節 睦州陳尊宿陳蒲鞋
      • 第十一節 陳尊宿之語句
      • 第十二節 陳尊宿之活機
      • 第十三節 現成公案
      • 第十四節 石霜慶諸
      • 第十五節 石霜之枯木眾
      • 第十六節 夾山善會
      • 第十七節 聯燈記事之疑議
      • 第十八節 夾山之語句
      • 第十九節 夾山格言:殺人刀、活人劍
      • 第二十節 慈雲楚南
      • 第二十一節 無著文喜
      • 第二十二節 五燈會元之謬誤
      • 第二十三節 會元之蛇足
      • 第二十四節 唐末之禪弊
      • 第二十五節 施設機關
      • 第二十六節 坐脫立亡與奇言畸行
      • 第二十七節 看話禪之萌芽
    • 第二十四章 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門風、唐代諸居士
      • 第一節 雲居道膺
      • 第二節 雲居之道力
      • 第三節 鍾傳及成汭之歸嚮
      • 第四節 《五燈會元》之蛇足
      • 第五節 雲居之宗乘
      • 第六節 雲居之行履
      • 第七節 曹山本寂
      • 第八節 曹山與正偏五位
      • 第九節 五位圖
      • 第十節 曹山之正偏說明
      • 第十一節 五位之應用
      • 第十二節 以先哲語句配對五位
      • 第十三節 五位與五卦
      • 第十四節 三種墮
      • 第十五節 四異類
      • 第十六節 三燃燈
      • 第十七節 唐代諸居士
      • 第十八節 南泉門下陸
      • 第十九節 藥山門下于
      • 第二十節 溈山門下王敬初
      • 第二十一節 睦州門下陳操
      • 第二十二節 仰山門下陸希聲
      • 第二十三節 石霜門下張拙
      • 第二十四節 無住門下杜鴻漸
      • 第二十五節 帝王參禪
      • 第二十六節 顯官參禪
      • 第二十七節 道原編傳燈之缺點
      • 第二十八節 豐干之風狂
      • 第二十九節 寒山與寒山詩
      • 第三十節 拾得與其詩
      • 第三十一節 寒山、拾得應化無由
      • 第三十二節 寒山詩所含思想
      • 第三十三節 寒山之閱歷
      • 第三十四節 寒山嗜黃老
      • 第三十五節 寒山之信佛
      • 第三十六節 寒山之厭世主義
      • 第三十七節 寒山之自適
      • 第三十八節 寒山樂自然無為
      • 第三十九節 寒山與禪
      • 第四十節 豐干與拾得之詩
      • 第四十一節 布袋
      • 第四十二節 布袋之偈
    • 第二十五章 雪峰義存與玄沙師備之法門
      • 第一節 五代天臺宗之衰微
      • 第二節 華嚴宗之隆污
      • 第三節 法相宗之變遷
      • 第四節 律宗之變遷
      • 第五節 三論宗之興廢
      • 第六節 真言宗之趨勢
      • 第七節 天主教之布教
      • 第八節 景教碑
      • 第九節 雪峰義存
      • 第十節 三到投子九至洞山
      • 第十一節 雪峰之住山
      • 第十二節 僖宗之崇信
      • 第十三節 王審知之歸崇
      • 第十四節 雪峰之法道
      • 第十五節 雪峰玄沙與達摩禪
      • 第十六節 雪峰玄沙與從上祖師
      • 第十七節 玄沙之生死觀
      • 第十八節 雪峰之語句
      • 第十九節 雪峰之接化
      • 第二十節 玄沙師備
      • 第二十一節 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
      • 第二十二節 三白紙之因緣
      • 第二十三節 玄沙說法
      • 第二十四節 玄沙之見地
      • 第二十五節 玄沙說自性最為巧妙
      • 第二十六節 玄沙三句
      • 第二十七節 三機佛性
      • 第二十八節 達摩之偈
      • 第二十九節 肇法師之偈
      • 第三十節 曹溪豎拂子
      • 第三十一節 三種病人
    • 第二十六章 投子大同、大隨法真、三聖慧然、興化存獎
      • 第一節 投手大同與供養羅漢之嚆矢
      • 第二節 投子截鐵斬釘之旬
      • 第三節 大隨法真
      • 第四節 法真之法系
      • 第五節 大隨之住山
      • 第六節 蜀王王衍之歸依
      • 第七節 大隨活用大《華嚴》
      • 第八節 大隨之徹底思想
      • 第九節 箇是古佛
      • 第十節 三聖慧然
      • 第十一節 雪峰與三聖
      • 第十二節 興化存獎
      • 第十三節 莊宗之歸依
      • 第十四節 莊宗之參禪
      • 第十五節 當時嗣法之習風
    • 第二十七章 長慶慧稜、鼓山神晏、鏡清道怤
      • 第一節 長慶慧稜
      • 第二節 長慶住山
      • 第三節 王氏夫人歸依
      • 第四節 鏡清道怤
      • 第五節 道怤住山與吳越王歸佛
      • 第六節 鏡清之語句
      • 第七節 鼓山神晏
      • 第八節 閩王之崇信
      • 第九節 惠宗之崇信
      • 第十節 鼓山之玄要
      • 第十一節 鼓山之玄風
      • 第十二節 鼓山之法系
    • 第二十八章 雲門文偃與羅漢桂琛
      • 第一節 雲門文偃
      • 第二節 雲門與雪峰
      • 第三節 人天眼目
      • 第四節 廣主即劉龔
      • 第五節 雲門與香林
      • 第六節 雲門之門庭
      • 第七節 雲門之泯絕無寄
      • 第八節 雲門之格外玄機
      • 第九節 兩股二種病
      • 第十節 雲門一子禪
      • 第十一節 顧、鑑、咦
      • 第十二節 雲門三句出自德山緣密
      • 第十三節 三句外諸句
      • 第十四節 看話禪
      • 第十五節 羅漢齋
      • 第十六節 羅漢桂琛
      • 第十七節 王誠之崇信
      • 第十八節 桂琛之心要
    • 第二十九章 法眼文益之禪風
      • 第一節 法眼文益
      • 第二節 桂琛與文益
      • 第三節 李昇之崇信
      • 第四節 法眼之禪教融合
      • 第五節 法眼活用華嚴
      • 第六節 法眼之參同契註
      • 第七節 法眼之啐啄同時
      • 第八節 宗門十規論
      • 第九節 五代之看話禪
      • 第十節 當時嗣法習風
    • 第三十章 風穴延沼與天臺德韶
      • 第一節 風穴延沼
      • 第二節 風六文法系
      • 第三節 廣燈錄之說
      • 第四節 風穴之語要
      • 第五節 風穴之心印
      • 第六節 風穴之用處
      • 第七節 天臺德韶
      • 第八節 忠懿王問法
      • 第九節 天臺教之復興
      • 第十節 天臺之語要平實
      • 第十一節 曹溪之風再起
    • 第三十一章 王侯之歸崇與禪門之興隆
      • 第一節 南唐王李
      • 第二節 李璟
      • 第三節 楚王馬殷
      • 第四節 吳越王錢鏐
      • 第五節 吳越王錢佐
      • 第六節 忠懿王錢俶
      • 第七節 閩王王審知
      • 第八節 王延鈞
      • 第九節 南漢王劉龔
      • 第十節 文穆王、忠獻王
      • 第十一節 法眼門下與諸王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