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禪學思想史(5):中國部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4470458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六祖滅後,棒雨喝雷,幽言嶮句,熾行禪界,弄奇呈怪,醇厚家風為之一變後,始有看話禪、念佛禪等勃興,愈出愈遠純真。以至簡至易坦坦蕩蕩之禪道,化為鉤章棘句之峻坡險路。其後,雪竇天童之<<頌古>>一出之後,有<<碧巖錄>>、<<從容錄>>之提倡。以瞎卻人天之眼,竟至誤認前者為宗門第一書。

宋元以降,祖道變衰,少林一枝悉數枯槁,豈堪可嘆!大師夙以斯道之復古為已任,併用筆舌,訴之學者心證,鼓吹以達磨禪,於茲二十餘載。而參玄之士女,多不知古今禪道之變遷。被稱宗匠者,亦往往錯會禪弊,以為佛法。此皆闇於禪學史實所致。是以,繹中印二國禪之起源,述其衰亡之由來,以著本書。
  • 第五編 禪道絢爛時代(後期)
    • 概說
    • 第一章 宋室南遷
      • 第一節 宋高宗
      • 第二節 宋高宗之歸佛
      • 第三節 清閑錢
      • 第四節 高宗與佛果克勤
      • 第五節 五山十剎
    • 第二章 天童正覺與大慧宗杲之對立
      • 第一節 天童正覺
      • 第二節 丹霞子淳與長蘆清了
      • 第三節 正覺之遊化
      • 第四節 天童住山與金人侵犯
      • 第五節 正覺之德化
      • 第六節 一代提倡之法門
      • 第七節 默照禪之內容
      • 第八節 正覺之生死觀
      • 第九節 宏智廣錄之序
      • 第十節 大慧宗杲
      • 第十一節 參湛堂文準
      • 第十二節 宗杲與圜悟克勤
      • 第十三節 宗杲說法
      • 第十四節 宗杲之逸格
      • 第十五節 張九成之參學遊方
      • 第十六節 張九成與大慧宗杲
      • 第十七節 橫浦僧舍之自適
      • 第十八節 九成之救民與著書
      • 第十九節 張九成之禪
      • 第二十節 克勤宗杲門下之禪弊
      • 第二十一節 李邴之參學
      • 第二十二節 李光
      • 第二十三節 呂本中
      • 第二十四節 秦國太夫人與諸名士之問法
      • 第二十五節 宗杲之接化手段
      • 第二十六節 宗杲之作略
      • 第二十七節 宗杲與韓駒
      • 第二十八節 看話禪之轉變
      • 第二十九節 公案提撕之目的
      • 第三十節 宗杲之唯心觀與非唯心思想
      • 第三十一節 宗杲之幽靈譚
      • 第三十二節 排擊默照禪
      • 第三十三節 正覺之默照禪為達摩真訣
      • 第三十四節 宗杲之排擊與正覺之態度
      • 第三十五節 朱子與大慧書
    • 第三章 宋孝宗與諸山長老
      • 第一節 孝宗之歸佛
      • 第二節 宋孝宗與若訥
      • 第三節 德光與寶印
      • 第四節 原道論暨圓覺經註
      • 第五節 慧遠與圜悟
      • 第六節 慧遠與大慧相見暨宗璉之歸投
      • 第七節 慧遠之道聲暨示寂
      • 第八節 慧遠之家風
      • 第九節 當時禪風
      • 第十節 僧蠟暨嗣書授受之考證
      • 第十一節 曾開
      • 第十二節 知府葛郯
      • 第十三節 德光之尋師問法
      • 第十四節 德光與大慧
      • 第十五節 德光之風格
      • 第十六節 德光之門風
      • 第十七節 寶印之遊化
      • 第十八節 寶印與孝宗帝
    • 第四章 天童如淨與萬松行秀之真風
      • 第一節 天童如淨
      • 第二節 如淨宗風之特色——只管打坐
      • 第三節 如淨之坐禪與接化之悃切
      • 第四節 慕古之宗風
      • 第五節 當時之禪弊與僧風之頹廢
      • 第六節 如淨之思想
      • 第七節 如淨之機用
      • 第八節 如淨之獨斷與拒斥五家宗風之要點
      • 第九節 如淨所信與禪院規矩
      • 第十節 宋為諸教融合之時代
      • 第十一節 面授嗣法之重視暨嗣師之多類
      • 第十二節 嗣書形式與洞下嗣書
      • 第十三節 諸佛之嗣法暨嗣書之製作
      • 第十四節 如淨傳
      • 第十五節 萬松行秀之風格與著書
      • 第十六節 行秀之教說
      • 第十七節 入寂年代
      • 第十八節 行秀之法系
      • 第十九節 耶律楚材與成吉思汗
      • 第二十節 楚材之參學
      • 第二十一節 楚材之偉功
      • 第二十二節 皇后稱制與耶律楚材
      • 第二十三節 李純甫之鳴道集說
    • 第五章 經山師範之三教融合
      • 第一節 無準師範
      • 第二節 師範之省悟
      • 第三節 四明之自適
      • 第四節 徑山之建立
      • 第五節 師範之襟度與惡弊
      • 第六節 師範之思想
      • 第七節 歇心之說與學道之病
    • 第六章 南宋俗士之參禪與朱陸二儒學風
      • 第一節 錢端禮
      • 第二節 端禮之參禪
      • 第三節 錢象祖之參禪
      • 第四節 潘良貴
      • 第五節 李浩
      • 第六節 李浩之參禪
      • 第七節 張磁
      • 第八節 張栻
      • 第九節 張栻之禪偈
      • 第十節 朱熹
      • 第十一節 朱子之政事生涯
      • 第十二節 朱子之失意與著書
      • 第十三節 朱學與禪
      • 第十四節 性善說與靜坐
      • 第十五節 朱熹之參學
      • 第十六節 陸九淵
      • 第十七節 陸九淵之學說與禪
      • 第十八節 朱陸二家學風
      • 第十九節 誘引學者之態度
      • 第二十節 良知說與心即理之說
      • 第二十一節 凡聖一等之說
  • 第六編 禪道衰變時代
    • 概說
    • 第一章 元初佛教與佛道二教之爭
      • 第一節 大元之建國
      • 第二節 僧道二家之邪正辨柝
      • 第三節 元世祖之信佛
      • 第四節 國師八思巴
      • 第五節 劉秉忠
      • 第六節 元代天主教之傳播
      • 第七節 印簡
      • 第八節 印簡之大悟
      • 第九節 忽必烈之受戒
    • 第二章 萬松門下暨徑山妙高
      • 第一節 開覺寺祥邁
      • 第二節 藥師院從倫
      • 第三節 資聖寺至溫
      • 第四節 徑山妙高
      • 第五節 妙高與教者之對論
    • 第三章 雪巖祖欽之道學
      • 第一節 雪巖祖欽
      • 第二節 祖欽之儒釋一致說
      • 第三節 徹底之心即理
      • 第四節 高峰原妙
      • 第五節 龍鬚之三關語
      • 第六節 原妙之家風
    • 第四章 天目中峰之禪淨合習
      • 第一節 歷代帝王之外護
      • 第二節 中峰明本
      • 第三節 明本之逸格
      • 第四節 中峯之住庵與著書
      • 第五節 教化與思想
      • 第六節 明本之教說
      • 第七節 明本之厭世觀
      • 第八節 明本之識見與善惡定義
      • 第九節 明本之修行論
      • 第十節 明本之看話禪
      • 第十一節 明本之中心思想
      • 第十二節 明本之念佛
      • 第十三節 當時之祈禱與常用諸經
      • 第十四節 師資付法之紊亂
      • 第十五節 高麗王子王璋
      • 第十六節 脫驩與孟頫
      • 第十七節 孟頫問法
      • 第十八節 瞿霆發之參禪
    • 第五章 元叟行端
      • 第一節 元叟行端
      • 第二節 行端之道友
      • 第三節 行端之演化
      • 第四節 行端之行持
      • 第五節 年代之考證暨行端之思想
    • 第六章 天如惟則之陽禪陰淨
      • 第一節 歷代帝王之奉佛
      • 第二節 笑隱大訢
      • 第三節 墮落之佛事
      • 第四節 天如惟則之思想
      • 第五節 汎神之佛陀觀暨絕對心之說
      • 第六節 苦樂之解脫說
      • 第七節 遊魂說
      • 第八節 最後心願
      • 第九節 念佛為禪者所必要
      • 第十節 一心十界說暨禪淨合一說
    • 第七章 石屋清珙之清逸
      • 第一節 石屋清珙
      • 第二節 天潮庵山居歌
      • 第三節 枯淡恬適之清珙
      • 第四節 天湖住庵之年代
      • 第五節 學道之用心
      • 第六節 上堂法語
      • 第七節 山居詩趣
    • 第八章 楚石梵琦
      • 第一節 楚石梵琦
      • 第二節 堂塔造佛之行業
      • 第三節 辨竅鬼神之理
      • 第四節 梵琦之性行與思想
      • 第五節 梵琦之心要與汎神宇宙觀
      • 第六節 教禪一如之說
      • 第七節 當時之宗弊
      • 第八節 梵琦之淨土詩
    • 第九章 明初佛教
      • 第一節 明太祖
      • 第二節 太祖之教化治政
      • 第三節 大明之宗教法案
      • 第四節 申明佛教榜冊
      • 第五節 僧侶帶妻
      • 第六節 太祖與宋濂
      • 第七節 宋濂之參禪
      • 第八節 宋濂之思想
      • 第九節 天界寺慧曇
      • 第十節 慧曇與太祖
      • 第十一節 慧曇之性行
      • 第十二節 宗泐之逸脫
      • 第十三節 讚佛樂章
      • 第十四節 宗泐晚年
      • 第十五節 宗泐之年代
    • 第十章 恕中無慍之情操
      • 第一節 恕中無慍
      • 第二節 瑞巖之三關
      • 第三節 慍之道譽
      • 第四節 慍之性行
      • 第五節 日本國王
      • 第六節 慍之思想
      • 第七節 慍之迷信
      • 第八節 往生淨土之思想
      • 第九節 當時之禪病
    • 第十一章 明成祖之刻藏
      • 第一節 太宗即位
      • 第二節 尚師哈立麻
      • 第三節 編篡與刻藏
      • 第四節 道衍之風格
      • 第五節 道衍之軍功
      • 第六節 道衍之守節
      • 第七節 斥儒士之破佛
    • 第十二章 呆庵普莊之純禪
      • 第一節 呆庵普莊
      • 第二節 普莊之德化
      • 第三節 莊之道譽
      • 第四節 呆庵歌
      • 第五節 普莊之思想
      • 第六節 了堂唯一與普莊
      • 第七節 普莊之家風
      • 第八節 來復之參禪心要
      • 第九節 來復之禪要
      • 第十節 蜀王與晉王
    • 第十三章 天界道成與曹洞禪
      • 第一節 雪庭福裕
      • 第二節 福裕之法德
      • 第三節 雪軒道成
      • 第四節 道成之道譽
      • 第五節 道成之演化
      • 第六節 入寂與日本使僧之年代
      • 第七節 道成之思想
    • 第十四章 念佛公案之流行
      • 第一節 楚山紹琦
      • 第二節 紹琦之修道
      • 第三節 琦之死生觀
      • 第四節 念佛公案禪
    • 第十五章 空谷景隆與毒峰季善之念佛禪
      • 第一節 空谷景隆
      • 第二節 看話之要
      • 第三節 看話之不用與念佛之至要
      • 第四節 尚直編
      • 第五節 毒峰季善
      • 第六節 勸學人苦行
      • 第七節 季善之倡導念佛禪
    • 第十六章 明初諸儒
      • 第一節 吳與弼
      • 第二節 明英宗之眷遇
      • 第三節 與弼之思想
      • 第四節 妄信天命論
      • 第五節 薛瑄
      • 第六節 薛瑄之廉直
      • 第七節 薛瑄之思想
    • 第十七章 王陽明學派之前身
      • 第一節 陳獻章
      • 第二節 獻章之學
      • 第三節 似禪之靜坐
      • 第四節 獻章之學說與禪
      • 第五節 胡居仁之性行
      • 第六節 居仁之儒佛觀
      • 第七節 誣禪家之心性說
      • 第八節 妄斷老釋之說
      • 第九節 持敬說與純善說
      • 第十節 婁諒
      • 第十一節 諒之學說與謝復之知行合一說
    • 第十八章 王陽明之心學
      • 第一節 王守仁
      • 第二節 守仁之性善說
      • 第三節 良知說
      • 第四節 格物致知與心即理之說
      • 第五節 知行合一說
      • 第六節 靜坐與事上磨鍊之說
      • 第七節 良知與形骸
      • 第八節 禪學素養與講友
      • 第九節 禪學造詣
    • 第十九章 王門高弟與其末流第一
      • 第一節 錢德洪
      • 第二節 道破王學之真髓
      • 第三節 王畿
      • 第四節 畿之良知說
      • 第五節 王畿之學風
      • 第六節 三種悟入
      • 第七節 調息說與知行合一說
      • 第八節 歐陽德與聶豹
      • 第九節 羅洪與劉文敏
      • 第十節 王時槐
      • 第十一節 邁廷言與胡直
      • 第十二節 耿定向與焦竑
    • 第二十章 王門之高弟與其末流第二
      • 第一節 王艮之學風
      • 第二節 艮門下之禪化
      • 第三節 羅汝芳
      • 第四節 汝芳之學與師禪
      • 第五節 周汝登之學風與陶望齡之學說
    • 第二十一章 笑巖德寶等之念佛禪與喇嘛教之流行
      • 第一節 明憲宗與喇嘛僧
      • 第二節 明武宗之崇佛
      • 第三節 明世宗之毀佛
      • 第四節 天琦本瑞
      • 第五節 本瑞之看話禪
      • 第六節 法舟道濟
      • 第七節 陸光祖
      • 第八節 道濟之思想
      • 第九節 道濟之道風
      • 第十節 月泉法聚
      • 第十一節 法聚之風格
      • 第十二節 古音淨琴
      • 第十三節 笑巖德寶
      • 第十四節 祖道之衰頹與喇嘛教之影響
      • 第十五節 德寶之淨土詩
    • 第二十二章 無明慧經與明末諸禪師
      • 第一節 穆宗與神宗
      • 第二節 清太祖
      • 第三節 明之滅亡
      • 第四節 壽昌寺慧經
      • 第五節 慧經之道行
      • 第六節 示寂之年代
      • 第七節 慧經之念佛法要
      • 第八節 慧經之思想
      • 第九節 看話工夫與五宗總頌
      • 第十節 雲谷法會
      • 第十一節 法會之接化
      • 第十二節 與袁黃諸士之問答
      • 第十三節 袁黃
      • 第十四節 袁黃之治績
      • 第十五節 發願刻印藏經
      • 第十六節 袁黃誡子文
    • 第二十三章 無異元來與湛然圓澄
      • 第一節 無異元來
      • 第二節 元來之遊化
      • 第三節 元來之孝養
      • 第四節 元來之法德
      • 第五節 元來之宗教通說
      • 第六節 元來門下黃端伯
      • 第七節 余大成
      • 第八節 元來之家風
      • 第九節 元來之雜行
      • 第十節 雲棲袾宏
      • 第十一節 諸名士之參問
      • 第十二節 袾宏之風格
      • 第十三節 袾宏之著述
      • 第十四節 袾宏之思想
      • 第十五節 袾宏之迷信
      • 第十六節 袾宏之念佛觀
      • 第十七節 念佛之居士
      • 第十八節 湛然圓澄
      • 第十九節 大覺方念與圓澄
      • 第二十節 澄門下居士
      • 第二十一節 圓澄之法系
      • 第二十二節 一心法門
      • 第二十三節 澄之念佛觀
      • 第二十四節 僧風之敗頹
      • 第二十五節 朝鮮人所見聞之僧風
    • 第二十四章 達觀真可與憨山德清
      • 第一節 達觀真可
      • 第二節 真可之護法
      • 第三節 真可之行持
      • 第四節 真可之守節
      • 第五節 真可之志操
      • 第六節 真可無嗣法
      • 第七節 門下居士
      • 第八節 宿業觀與性有情無之說
      • 第九節 性情之說
      • 第十節 唯心解脫說與空觀
      • 第十一節 真可之思想
      • 第十二節 生物論
      • 第十三節 批評知行合一說
      • 第十四節 真可之觀音信仰
      • 第十五節 水齋之流行
      • 第十六節 調合諸宗之禮佛儀式
      • 第十七節 憨山德清
      • 第十八節 妙峰與德清
      • 第十九節 德清之印證
      • 第二十節 德清之修道
      • 第二十一節 五臺之無遮會
      • 第二十二節 德清之之法難
      • 第二十三節 謫處中之消息
      • 第二十四節 德清之行化並著書
      • 第二十五節 私淑德清之儒士
      • 第二十六節 德清之念佛公案
      • 第二十七節 勸崇淨業
      • 第二十八節 念佛三觀具足
      • 第二十九節 德清之造詣
      • 第三十節 坐禪入定說與挽回祖道之功績
    • 第二十五章 鼓山元賢
      • 第一節 鼓山元賢
      • 第二節 著述及示寂
      • 第三節 元賢之風格
      • 第四節 元賢之接化手段
      • 第五節 元賢之三玄三要說
      • 第六節 寶鏡三昧作者之考證
      • 第七節 元賢之五位圖說
      • 第八節 儒釋一致說與格物論
      • 第九節 元賢之老莊觀
      • 第十節 論之代之弊習
      • 第十一節 寺院之窮狀
    • 第二十六章 密雲圓悟與費隱通容
      • 第一節 密雲圓悟
      • 第二節 圓悟之木頭禪
      • 第三節 圓悟之思想
      • 第四節 死生觀
      • 第五節 大尊貴生
      • 第六節 圓悟父子之諍論
      • 第七節 五宗宗之要旨
      • 第八節 法藏之訛謬
      • 第九節 諷刺圓悟
      • 第十節 圓悟之駁論
      • 第十一節 漢月法藏與潭吉弘忍
      • 第十二節 費隱通容
      • 第十三節 通容之思想
      • 第十四節 五燈嚴統之偽謬
      • 第十五節 圓悟父子與天主教
      • 第十六節 通容與通忍之諍論
      • 第十七節 通容與道忞之紛諍
      • 第十八節 通容、玉林通琇與端白明雪
    • 第二十七章 清初皇帝與禪匠
      • 第一節 清初皇帝
      • 第二節 太宗皇太極
      • 第三節 世祖與禪
      • 第四節 木陳道忞
      • 第五節 山曉皙與旅庵
      • 第六節 玉林通琇
      • 第七節 通琇之思想
      • 第八節 茆溪行森
    • 第二十八章 為霖道霈與白巖淨符
      • 第一節 為霖道霈小傳
      • 第二節 道霈之思想
      • 第三節 道霈之戒論與祈禱
      • 第四節 道霈之垂問與宗弊
      • 第五節 嗣法問題
      • 第六節 白巖淨符
    • 第二十九章 聖祖之表彰朱學與世宗之喇嘛禪
      • 第一節 清聖祖
      • 第二節 聖祖與禪
      • 第三節 世宗之禪學
      • 第四節 世宗與禪僧
      • 第五節 御選語錄之內容
      • 第六節 世宗之語句
      • 第七節 世宗與密雲圓悟父子之諍
      • 第八節 世宗之子弟與鄂爾泰張廷玉
    • 第三十章 心學之衰頹與禪學思想之歿落
      • 第一節 高宗之治世與文武偉業
      • 第二節 高宗之參禪
      • 第三節 漢學之主唱與顧炎武
      • 第四節 閻若璩、胡渭與毛奇齡
      • 第五節 黃宗羲創唱史學與王顏二氏之排斥宋學
      • 第六節 惠棟與戴震之考證學
      • 第七節 漢學之衰亡與禪學之終焉
    • 結論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