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從詮釋學與天台學說起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51720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透過比較哲學、比較宗教來看東西方的哲學與宗教的特色。例如從詮釋學與精神分析看天台學與唯識學,重點之一在強調天台宗的智顗大師透過從二諦發展到三諦,展示出他對佛性觀念的重視,以表明我們應從佛性或中道佛性看終極真理,而捨棄傳統以二諦來看終極真理的限制,以突破印度佛教的中觀學只以空一觀念來解讀終極真理的偏差。這也可以説是智顗對 <中論〉的三諦偈的創造性的詮釋。另外,書中也從宏觀的角度對國際的佛學研究界對天台學研究作出廣面的覲察與深切的反思。我們也泛論及東亞佛學研究的現況與前瞻:也附帶涉及筆者如何透過熊十力對佛學的嚴刻的批判以轉出純粹力動現象學的建立問題。
  • 自序
  • 第一章 葛達瑪的詮釋學對佛學研究的啟發─以天台學的研究為例
    • 一、葛達瑪的詮釋學
    • 二、中道佛性觀念的意義與它在天台詮釋學中的定位
    • 三、中道佛性的性格與詮釋學的解讀
    • 四、一念三千的救贖義與存有論義
  • 第二章 從二諦、三諦到佛性:就詮釋學的觀點看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葛達瑪的詮釋學
    • 三、詮釋學下的理解
    • 四、效應歷史與思想史
    • 五、轉化/教化
    • 六、三諦偈與三諦理論
    • 七、龍樹本來便有二諦理論
    • 八、佛性觀念的意義
    • 九、佛性的重要性:具有功用
    • 十、關於中道佛性與心即理的思維模式
    • 十一、由二諦到三諦:動感的真理觀的建立
    • 十二、從詮釋學的觀點看
  • 第三章 天台學的核心觀念與實踐:對海外的天台學研究的反思
    • 一、所涉及的範圍及有關人物
    • 二、宗教與終極關懷:救贖問題
    • 三、真理與方法
    • 四、天台學的中道佛性觀念
    • 五、三諦與三觀
    • 六、佐藤哲英的研究
    • 七、安藤俊雄的研究
    • 八、新田雅章的研究
    • 九、P.Swanson的研究
    • 十、以觀法、觀心取代佛性或不談佛性
    • 十一、略有留意佛性問題者
    • 十二、藤井教公等人的睿見
  • 第四章 牟宗三先生與勞思光先生對於天台學的理解
    • 一、佛教的實踐性格
    • 二、牟宗三先生對天台學的理解
    • 三、勞思光先生對天台學的理解
  • 第五章 東亞佛學研究之現況與前瞻
    • 一、近代日本的佛學研究
    • 二、天台學研究的興盛
    • 三、京都學派對東亞佛學的研究與開拓
    • 四、西方及華人學術圈對東亞佛學的研究
    • 五、宗教的前瞻的基礎在對話
    • 六、唯識學的現象學的開拓
    • 七、唯識學對精神分析的吸收
    • 八、天台學的哲學詮釋學的解讀
  • 第六章 唯識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比較研究:以阿賴耶識與潛意識為中心
    • 一、關於精神分析
    • 二、阿賴耶識與潛意識、本我的初步印象
    • 三、精神分析中的自我與本我
    • 四、末那識與心所
    • 五、本我問題與唯識學的相應描述
    • 六、超我、良心與正聞熏習
    • 七、意識
    • 八、潛意識的含義
    • 九、潛意識的被排斥性、被壓抑性
    • 十、相應於潛意識的阿賴耶識與其無所不包性
  • 第七章 關於現象與物自身的分離問題的現象學與歷程哲學之解決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牟宗三先生所提出的儒、釋、道三家的解決:睿智的直覺
    • 三、西方宗教家與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探討
    • 四、胡塞爾論本質直覺與本質洞見
    • 五、現象與本質
    • 六、懷德海論實際的存在
    • 七、懷德海論實際的境遇
    • 八、攝握問題
    • 九、總結
  • 第八章 純粹力動現象學的構思與建立
    • 一、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與體用問題
    • 二、佛教中沒有形而上的實體義或體性義的觀念
    • 三、對熊十力的體用不二論的質疑與純粹力動觀念的提出
    • 四、對於其他有關哲學的疑難
    • 五、純粹力動的宇宙論的推演與經驗世界的現成
    • 六、純粹力動現象學的自我設準
    • 七、實體主義與非實體主義
    • 八、純粹力動之超越與綜合絕對有與絕對無
    • 九、存有透過顯現以證成自身的本質
    • 十、純粹力動現象學的規模
  • 第九章 論佛學研究方法,兼評倪梁康先生〈宗教經驗與般若現象〉一文
  • 附錄
    • 一、禪之辯證
    • 二、中觀學的四句法
  • 後記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