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天台學概論

出版日期
200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668763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依次簡明論述天台學的思想淵源、歷史發展、判教觀點、基本概念、主要義理、修證途徑、涵融綜攝,書末另附五篇天台學名著選讀、〈天台宗的觀心論〉,以及〈從智圓思想看佛法與儒學之交涉〉等論文,從而建構具有教相與觀行的天台學說體系。每章後附有關鍵詞彙、評量題目,以利讀者掌握本書的內容,並且增加學習的成效。
  • 自序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天台學與龍樹思想
    • 第二節 天台學與三論宗
    • 第三節 天台止觀與達摩禪法
  • 第二章 《法華經》的譯本、內容、特色與影響
    • 第一節 《法華經》的版本與譯本
    • 第二節 《法華經》各品大意
    • 第三節 《法華經》的主要特色
    • 第四節 《法華經》的重大影響
  • 第三章 天台宗的歷史發展
    • 第一節 隋唐時期天台宗的開展
    • 第二節 趙宋以還天台宗的流布
    • 第三節 近代以來天台宗的傳衍
  • 第四章 天台學的判教觀點
    • 第一節 判教的意義
    • 第二節 南三北七的判釋
    • 第三節 五時八教的判釋
  • 第五章 天台學的基本概念
    • 第一節 教相
    • 第二節 觀心
    • 第三節 教觀
    • 第四節 實相
    • 第五節 三智
    • 第六節 三惑
    • 第七節 四諦四教
    • 第八節 四教十二因緣
    • 第九節 開權顯實
    • 第十節 會三歸一
    • 第十一節 六即說
    • 第十二節 四悉檀
  • 第六章 天台學的主要義理
    • 第一節 如來藏緣起
    • 第二節 萬法互攝
    • 第三節 一心三觀
    • 第四節 三諦圓融
    • 第五節 十如是
    • 第六節 十界互具
    • 第七節 一念三千
    • 第八節 性具善惡
    • 第九節 無情有性
    • 第十節 色具三千
    • 第十一節 別理隨緣
    • 第十二節 理毒性惡
  • 第七章 天台學的修證途徑
    • 第一節 止觀並重
    • 第二節 三種止觀
    • 第三節 三止三觀
    • 第四節 四種三昧
    • 第五節 二十五方便
    • 第六節 十乘觀法
    • 第七節 止觀十境
  • 第八章 天台學的涵融綜攝
    • 第一節 智圓的會通儒佛
    • 第二節 宗曉的台淨合匯
    • 第三節 傳燈的弘揚淨土
    • 第四節 智旭的融攝台淨
    • 第五節 諦閑的台淨並修
  • 附錄一 天台學名著選讀
    • 一、《摩訶止觀》(節選)
    • 二、《始終心要》
    • 三、《金剛錍》(節選)
    • 四、《天台傳佛心印記》(節選)
    • 五、《性善惡論》(節選)
  • 附錄二 天台宗的觀心論
    • 一、前言
    • 二、慧文、慧思的觀心論
    • 三、智顗、湛然的觀心論
    • 四、真心觀與妄心觀之諍
    • 五、結論
  • 附錄三 從智圓思想看佛法與儒學之交涉
    • 一、前言
    • 二、生平
    • 三、著述
    • 四、思想背景
    • 五、思想淵源
    • 六、思想特色
    • 七、結語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