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佛教史

出版日期
2009/03/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15543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有關臺灣佛教近三百多年來(1662-2008)發展和變革的「通史性主題論述」,觀察論述近百年兩次,分別來自戰前的日本佛教,與戰後來自大陸漢傳佛教等傳統所造成的鉅大衝擊,並說明不同時期臺灣地區所面臨多次政權鼎革前後的佛教史變化,及新統治當局在官方宗教行政上所採取的不同措施,與來自佛教界自身的相對調適和轉型過程所出現的各情況。
為求掌握臺灣本土長期佛教發展歷史的各種面向,作者以學院派歷史學者所慣用的細緻歸納法,來透視臺灣地區的漢人,自明清時代移墾迄今為止的出家佛教制度,和在家佛教制度的長期互動史。此外,也嘗試運用近代文化人類學所主張的「深描」技巧,對有意義或具代表性的各本土佛教的教團及其重要佛教領導人物的經營事業手法,進行具體細節的歷史描繪和變革風貌的陳述。
  • 叢書主編序 奠定臺灣研究基礎 認識本土文化內涵
  • 自序
  • 第一卷 臺灣佛教早期的歷史(1662~1894)──從明鄭時期到清朝統治結束
    • 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了解臺灣早期佛教的必要性及其可能遭遇的難題
      • 第三節 如何切入明清臺灣佛教史的正確觀察線索?
      • 第四節 關於臺灣原住民對臺灣漢人佛教信仰疏離的說明
      • 第五節 觀察臺灣早期佛教史及其變革的必要認知方式
      • 第六節 明清時代帝政多神教統治下的臺灣早期出家佛教的源流
      • 第七節 明清時代臺灣佛教文化的傳播趨勢和主要發展特色
      • 第八節 日治時代臺灣佛教文化的傳播趨勢及其分期和主要特色
      • 第九節 戰後迄今的臺灣佛教文化傳播趨勢及其分期和主要特色
      • 第十節  早期傳統在家佛教的發展及其在當代臺灣的轉型困境:齋教三派的傳入,及其在近代臺灣的變革歷程
      • 第十一節 解嚴之後臺灣出家佛教文化的新變化概觀
      • 第十二節 當代臺灣的佛教在現代社會中所能提供的功能
    • 第二章 明清時代臺灣傳統出家佛教的制度變革與發展
      • 第一節 明清時代臺灣傳統出家佛教發展的歷史環境
      • 第二節 清代官方管理臺灣出家佛教的相關制度
      • 第三節 清代臺灣僧侶的宗教活動與營生手段
      • 第四節 清代臺灣的寺產管理方式
      • 第五節 清代「香花和尚」的源流、宗教活動及其變革歷程
      • 第六節 清代臺灣佛教第一叢林臺南開元寺的政教糾葛問題
      • 第七節 清代臺灣僧侶雜居寺廟與北部僧侶亂行墮落的歷史環境
      • 第八節 清中葉後竹塹地區僧侶雜居寺廟和外江僧的墮落僧風
    • 第三章 明清時代臺灣傳統在家佛教的齋教三派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臺灣齋教三派的「持齋」信仰及其「持齋」的源流
      • 第三節 近代視野下清代齋教三派的相關解說
  • 第二卷 日治時代臺灣佛教史(1895~1945)
    • 第四章 日治初期各派日僧來臺發展及其教勢的變革歷程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日本在臺殖民統治的開始與各派日僧「隨軍布教使」的來臺
      • 第三節 各派日僧從「隨軍布教使」到「臺灣開教使」的身分轉變
      • 第四節 「大日本臺灣佛教會」的籌組及其布教使命
      • 第五節 官方初期的宗教政策取向與日僧在臺布教使命的重大矛盾
      • 第六節 初期在臺各派日僧的布教理想及其實際落差
      • 第七節 有關日治初期官方宗教「同化政策」的釐定問題
      • 第八節 日本在臺佛教各派在「無方針政策」下教勢頓挫的原因
    • 第五章 日治初期官方對臺灣宗教行政法的建構與解讀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日治初期宗教行政慣例的確立與宗教法制的公私分際
      • 第三節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主導時期臺灣傳統宗教資料的現代解讀及其法制化設定
    • 第六章 日治初期「兒玉‧後藤體制」下日臺佛教的平行發展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初期日僧投機性大肆收編的後遺症:臺南開元寺住持寶山的負面形象
      • 第三節 官方採行新宗教政策與在臺畸形發展的各派日僧被迫轉型
      • 第四節 官方開啟平行發展良機與各派日僧紛紛和臺灣寺廟簽約結盟
      • 第五節  日臺佛教發展雙軌制的寺院新典範:僻處在曹洞宗臺北別院內的觀音禪堂
      • 第六節  平行發展後臺僧所須面對宗教認同與國籍歸屬的雙重抉擇問題
      • 第七節 中日臺三地僧侶首次共同參與的「愛國佛教講習會」之舉辦
    • 第七章 「西來庵事件」爆發後官方的全臺宗教調查與佛教組織的大變革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兒玉.後藤體制」後的官方政策轉變及其影響
      • 第三節 「西來庵事件」的爆發及其對官方宗教行政措施的影響
      • 第四節 臺灣佛教組織與佛教中學教育機構的新變革
      • 第五節 臺灣佛教中學林的教育功能及其導致的教派大分裂
      • 第六節 臺灣佛教教派大分裂後的再分裂與全島佛教組織的重整
    • 第八章 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派的崛起與轉型 ──崛起於基隆新港都、礦區和鐵路交通線的新佛教道場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靈泉禪寺創立者江善慧從齋教徒轉為僧侶的歷程
      • 第三節 鼓山臨濟與日本曹洞兩脈兼領的基隆「月眉山派」之崛起
      • 第四節 「西來庵事件」爆發後的衝擊與江善慧的對應策略
    • 第九章 臺北五股坑觀音山凌雲禪寺派的崛起與轉型──崛起於淡水河南岸交通線與郊區優美丘陵地的新佛教道場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觀音山凌雲禪寺的建寺緣起
      • 第三節 沈本圓接手凌雲禪寺後的寺院經營策略
      • 第四節 凌雲禪寺正式成為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的下游寺院
    • 第十章 新竹州大湖郡觀音山法雲禪寺派的崛起與轉型── 崛起於番漢交界新墾區、樟腦產地、客家生活圈、可藉縱貫鐵路交通線輔助的新佛教道場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關於法雲寺派的創立者林覺力生平的史料考辨
      • 第三節 林覺力來臺後發展佛教事業的過程、處境和策略
      • 第四節  林覺力對女徒弟的特殊教育,及其對「法雲寺派」佛教事業發展的助緣
    • 第十一章  大正後期臺灣僧侶首次參與東亞國際佛教交流和兩岸佛教的互動及影響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日華親善」大架構下的東亞國際佛教交流問題
      • 第三節 「東亞佛教聯合會」在日召開的歷史背景
      • 第四節 「東亞佛教聯合會」在日召開的經過
      • 第五節 中華「佛化新青年會」代表來臺交流及其作用
    • 第十二章 客籍藝僧張妙禪與獅頭山金剛禪寺派的崩裂── 崛起於獅頭山新佛寺觀光區、樟腦產地、閩客交集圈、可藉縱貫鐵路交通線輔助的新佛教道場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張妙禪早年相關事蹟考訂
      • 第三節 張妙禪的佛教事業之開展及其遭遇的困境
      • 第四節 張妙禪派下的林玠宗改宗分歧問題
      • 第五節 張妙禪派下同門的賴耀禪改宗分歧問題
      • 第六節 張妙禪派下的施斌宗改宗分歧問題
    • 第十三章 昭和初期林德林的新佛教正信傳播與儒釋知識社群的衝突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林德林出家前臺灣佛教大環境之變遷
      • 第三節 林德林出家前的生活傳記概述
      • 第四節 出家為僧初期及其求道生涯的開展
      • 第五節 林德林出家後的學習對象:日僧化的同門師兄沈德融
      • 第六節 從「大演講會」到「臺灣佛教中學林」時期的林德林
      • 第七節 與林德林有重要關聯的幾個師長、同學或事業夥伴
      • 第八節 初期返鄉開創新佛教事業及其自編佛教聖典之問題
      • 第九節 「中教事件」爆發後林德林新佛教事業的困境之形成
      • 第十節  臺灣佛教海外知識社群的反彈:來自「駒大臺灣學生會」的批儒運動
      • 第十一節 儒佛知識社群衝突後的相關發展
      • 第十二節 林德林的寂寞晚年及其新佛教事業之中挫
    • 第十四章 戰雲密布下高雄「大崗山派」的全派被迫轉型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地理環境與建寺沿革
      • 第三節 「大崗山派」的崛起與道場經營策略
      • 第四節 「大崗山派」的源流及其隸屬寺院的分類與分布
      • 第五節 「大崗山派」在日治後期的被迫轉型與改造
  • 第三卷 戰後臺灣佛教現代史(1945~2008)
    • 第十五章  從戒嚴到解嚴:戰後在威權陰影下發展的臺灣佛教及其相應變革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日本投降與日本佛教撤離臺灣
      • 第三節 中央政府遷臺後的長期戒嚴體制
      • 第四節 政治解嚴之後臺灣佛教組織的相應變革
      • 第五節 從戰後到解嚴:佛教社會文化變遷的相關歷程說明
    • 第十六章  從滿洲國到臺灣南部:戰後東北天台宗僧侶來臺灣地區發展的歷程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戰後東北天台宗僧侶釋慧峰的來臺因緣
      • 第三節 釋慧峰來臺初期的艱難適應情形
      • 第四節 釋慧峰在南臺發展佛教事業的過程
      • 第五節 釋慧峰在臺南市從「寄居」到「定居」的原因分析
      • 第六節 從「湛然精舍」到「法華精舍」的發展
      • 第七節 從「湛然精舍」到「佛隴」的發展之檢討
    • 第十七章 高雄「大崗山派」在戰後的轉型與發展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戰後初期新舊超峰寺的聚散與發展(1942∼1952)
      • 第三節 戰後舊「大崗山派」的重整與轉型
      • 第四節  關於「臨濟宗大崗山大本山法脈組織聯誼會」的籌組及其失敗問題
      • 第五節 戰後高雄市都會區「新大崗山派」佛教勢力的崛起
      • 第六節 戰後「泛大崗山派」其他系統的道場經營及其特色
    • 第十八章  戰後臺灣佛教四大事業道場的崛起與轉型: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經營大師」星雲封山盤整與政商關係
      • 第三節 星雲的初期人脈與對外擴展策略
      • 第四節 經營佛光山開創商業化典範,星雲一手拈出無限商機
      • 第五節 佛光山誰來接班?
      • 第六節 臺灣奇蹟造就慈濟王國
      • 第七節 慈濟功德會步入高原期?──期待諾貝爾獎的肯定
      • 第八節 現代禪學與都市企業結合:聖嚴的法鼓山獨樹一幟
      • 第九節 特工、博士、大法師
      • 第十節 剃度風波嚇壞信眾
      • 第十一節 中台禪寺基業處在剃刀邊緣
    • 第十九章 戰後胡適與鈴木大拙對臺灣禪學界的衝擊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戰後來臺之前胡適的禪宗史研究
      • 第三節 返臺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之後胡適對禪宗史的研究
      • 第四節  胡適的禪宗史新論初期在戰後臺灣所造成的巨大衝擊與激烈回應
      • 第五節 胡適的反佛教心態及其對虛雲禪師的連番質疑
      • 第六節 胡適禪宗史研究的教內同情者:圓明(楊鴻飛)與印順
      • 第七節 1969年在臺灣展開的禪宗研究大辯論
      • 第八節 錢穆與楊鴻飛的連番交手
      • 第九節 澹思(張曼濤)在錢、楊交手後的批評及其謬誤
      • 第十節 胡適禪宗史研究大辯論後的新結晶
      • 第十一節 印順再次對胡適的禪宗史觀點進行評破
      • 第十二節 結語
    • 第二十章 解嚴後臺灣佛教與政治的新變革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臺灣解嚴所涉及的政策及法律諸問題的轉變
      • 第三節  解嚴後臺灣佛教界在兩岸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衍生的問題
      • 第四節 解嚴後臺灣佛教組織的新變革
      • 第五節 解嚴後一般佛教徒參與臺灣政治活動的問題
      • 第六節  解嚴後臺灣地區所出現的激進佛教團體或個人在政治活動方面的熱烈參與問題
    • 第二十一章  從解嚴前到解嚴後:當代臺灣佛教人間淨土思想的變革與爭辯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江燦騰對臺灣佛教新舊淨土思想的論述與抉擇
      • 第三節 印順導師對於江燦騰論述的即時回應
      • 第四節 楊惠南的論述回應與相關批評
      • 第五節 來自江燦騰和劉紹楨兩者異議觀點的相關質疑
      • 第六節 印順與星雲兩大淨土思想路線的主張和相關詮釋的新擴展
      • 第七節 現代禪在家教團與印順佛教思想的長期衝突
      • 第八節 性廣尼對於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禪法之建構與闡揚
      • 第九節 昭慧尼與印順導師關於佛教兩性平權運動的辯證發展
    • 第二十二章 解嚴以來臺灣佛教文化多元發展的新趨勢
      • 第一節 概說
      • 第二節 解嚴以來臺灣佛教與民俗節慶活動的變革
      • 第三節 從中元普渡的鬼月禁忌到佛教作為慈悲吉祥月的悅納
      • 第四節 臺灣花蓮慈濟功德會創辦人證嚴尼師的新解
      • 第五節 戰後臺灣佛教現代藝術創作最大的突破
      • 第六節 解嚴以來臺灣佛教的兩性平權運動
      • 第七節 當代臺灣佛教界對於性觀念解放的回應
      • 第八節 當代臺灣佛教界對於性觀念解放的溯源
  • 參考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