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華語熱源起於外國人對中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仰慕和好奇。對於許多外國人而言,中國宛若一個寶藏,值得他們去追尋、去探索!過去因為政治因素形成兩岸分治,兩岸的華語教學各自在不同的地域和系統下進行。近二十年來,當台灣正欣喜國內的華語學習人數年年增加、和緩前進之時,然而海峽彼岸卻以「飆升」的速度,遠遠超越了台灣學習華語人數。2014年底,第九屆世界孔子學院大會在廈門大學舉行,當對岸正慶祝十年之內達到近500所孔子學院、1000所孔子學堂的亮麗成績時,讓我們不禁想探究對岸的對外漢語教學的推行模式,他們是如何由上到下緊密合作將漢語推向國際的。 本文即以廈門大學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文件分析、觀察法、訪談及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探討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從漢辦到南方基地、到基層的教學單位-海外教育學院是如何進行的,三者之間合作的模式為何?整體的推廣方式如何運作?中國政府在對外漢語的推行政策和推廣策略為何?政府如何結合民間和產、官、學的合作將漢語推向國際,而這樣的推行模式又帶給台灣什麼樣的啟示?期望藉著中國對外漢語教學推廣和實踐層面的探討,對台灣未來華語的推行有所助益。 本文的研究除了發現漢辦、南方基地和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在對外漢語推廣上各別的運作方式之外,還分析出中國政府在對外漢語不同的發展階段所採用的政策,並歸納出中國對外漢語上從領導到基層貫連的系統、連結的關係與合作體系模式,作為台灣在華語推行上的參考。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4272/58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