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教育哲學

出版日期
20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702450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係大學及研究所教科書,內容包含哲學涵義、教育哲學涵義、教育哲學的方法、形而上學與教育的關係、人性發展與教育的關係、人生價值與教育的關係、教育本質論、教育目的論、教育內容論、教育方法論等部分,可幫助學習者了解教育哲學的基本概念,熟悉教育哲學之方法,培養通觀、思考及分析教育根本問題的能力和習慣,理解教育與哲學各個領域的關係,並嘗試發展自己的教育理念與價值系統。
  • 第一章 從哲學說起
    • 第一節 論哲學之定義
    • 第二節 哲學的起源
    • 第三節 哲學與科學
    • 第四節 哲學的功用
    • 附註
  • 第二章 教育哲學是什麼
    • 第一節 教育哲學的結構關聯
    • 第二節 教育中的價值和信念
    • 第三節 教育問題之深層、系統而整體的思考
    • 第四節 教育哲學功用的兩極化及其統整
    • 附註
  • 第三章 教育哲學的方法
    • 第一節 邏輯推論
    • 第二節 邏輯分析
    • 第三節 直觀
    • 一、現象學方法
    • 二、禪定
    • 附註
  • 第四章 形而上的假設
    • 第一節 緒言
    • 一、萬有本體的探索
    • 二、宇宙演化規則的理解
    • 三、形上問題的價值
    • 第二節 西方的形上思想
    • 一、蘇格拉底以前
    • 二、柏拉圖
    • 三、巴克萊
    • 四、亞里斯多德
    • 五、洛克
    • 六、笛卡兒
    • 七、休謨
    • 八、懷德海
    • 第三節 我國的形上思想
    • 一、老子
    • 二、莊子
    • 三、易經
    • 四、周敦頤
    • 五、張載和朱熹
    • 附註
  • 第五章 人性的發展
    • 第一節 緒論
    • 一、教育與人性發展
    • 二、追求完美之人性
    • 第二節 人性發展的理想
    • 一、儒家
    • (一)孔子
    • (二)孟子
    • (三)宋明理學家
    • (四)現代聖人的概念
    • 二、道家
    • (一)老子
    • (二)莊子
    • 三、古代希臘三哲
    • (一)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 (二)亞里斯多德
    • 第三節 結論:再論現代的聖人
    • 附註
  • 第六章 人生的意義
    • 第一節 生活中的價值
    • 第二節 以理性為主導的人生
    • 一、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 二、亞里斯多德
    • 三、斯多亞學派
    • 第三節 以道德義務為主導的人生
    • 第四節 以快樂為主導的人生
    • 一、自我快樂主義
    • 二、利他快樂主義
  • 第七章 教育的本質
    • 第一節 教育本質的特性
    • 第二節 教育是什麼
    • 一、教育是一種善意的活動
    • 二、教育是一種價值導向的活動
    • 三、教育是一種教導與學習的活動
    • 四、教育是一種獲得成果(成就)的活動
    • 附註
  • 第八章 教育的目的
    • 第一節 教育目的之性質
    • 1、教育目的是什麼
    • 二、杜威論教育目的
    • (一)盧梭
    • (二)以「社會效率」為教育之目的
    • (三)以「文化」為目的
    • 三、皮德思和梭爾提士論教育目的
    • 四、教育目的之階層性
    • 第二節 教育目的之內涵
    • 一、影響教育目的形成之因素
    • (一)形而上的理念
    • (二)完美人格的定義
    • (三)理想人生的定義
    • 二、教育之功能性的目的
    • (一)發展個體潛能 達成自我之實現
    • (二)促進個體社會化及群體之進步
    • (三)文化的傳遞和創新
    • 附註
  • 第九章 教育的內容
    • 第一節 何謂教育內容
    • 一、教育內容與課程
    • 二、課程與教材
    • 三、教育內容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
    • 第二節 影響教育內容形成的因素
    • 一、教育目的及目標
    • 二、教育的對象
    • 三、文化傳統
    • 四、社會現狀及發展
    • 五、教師的價值觀、知能及人格特質
    • 第三節 學校教育內容的重點
    • 一、生存的知能
    • 二、生活的知能
    • 三、道德及精神修養的理念和方法
    • 四、社會服務的正確觀念與方法
    • 五、合理的人生觀及世界觀
  • 第十章 教育的方法
    • 第一節 良好的教育方法
    • 一、最經濟的條件
    • 二、最大的預期教育目標
    • 三、最小的不良副作用
    • 第二節 興趣與努力
    • 第三節 自由與訓練
    • 第四節 教育方法的一些新趨向
    • 附註
  • 索引
    • 中文名詞索引
    • 中文人名索引
    • 英文索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