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国美学史

作者
出版日期
2020/06/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22011825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國美學史(修訂本)》按照遠古、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金元、明清的朝代順序,介紹了從遠古到清代的中國美學,呈現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精神氣質的脈絡,令人感受到世界史意識中的中國古典文化的風貌。中國美學史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而包含在其中的哲學意識、道德觀念和藝術見解,對讀者心理人格的培養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 绪论 中国美学史:起源—内容—特点
    • 一、中国美学史:从世界美学史的框架看
    • 二、中国美学史: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以来的重写历程
    • 三、中国美学史的主要特点
  • 第一章 远古美学
    • 第一节 远古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中国美学远古起源及演进阶段
      • 二、远古美学的地理和文化基础
      • 三、远古美学的整体结构
    • 第二节 礼:中国之美在远古的基本框架
      • 一、远古之礼的总体性质—演进三段—美学特色
      • 二、远古之礼的地点—人物—器物演进及美学特点
      • 三、远古仪式的行礼过程与美学特色
    • 第三节 中和:中国之美的思想基础
      • 一、中:起源—核心内容—美学展开
      • 二、和:起源—基本内容—体系展开
      • 三、中和:文化结构与美学内容
    • 第四节 美—文—玉:远古之美的多样起源和层级结构
      • 一、美:从羌姜族群的仪式之美到天地间普遍之美
      • 二、文:由夷越诸族的仪式之美到天地间普遍之美
      • 三、玉:从东北族群的仪式之美到天地间普遍之美
      • 四、美—文—玉与中国之美
    • 第五节 威仪:朝廷之美的起源—演进—结构
      • 一、威仪的初源:空地仪式之“義”
      • 二、威仪演进之一:社坛仪式之“宜”
      • 三、威仪演进之二:祖庙仪式之“畏”
      • 四、威仪的初型:从五帝时代到周
      • 五、威仪:朝廷之美的结构和意义
    • 第六节 观:中国审美方式的起源—定型—特色
      • 一、雚—𥸑—觀:远古感美方式的演进
      • 二、观:中国审美方式的演进与定型
      • 三、观:中国审美方式的主要特点
    • 第七节 乐:中国美感的起源—定型—特色
      • 一、乐字释义与远古美感的起源与演进
      • 二、《尔雅》“乐”的语汇与远古美感的演进的定型
      • 三、乐的定型与中国美感的基本特点
  • 第二章 先秦美学
    • 第一节 先秦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文化演变与新型朝廷美学的建立
      • 二、朝廷美学关联的三大人物形象
      • 三、传统思想的理性转变而来的美学思想
    • 第二节 孔子与老子的美学思想
      • 一、孔子与老子:两种思想建构
      • 二、孔子的美学思想
      • 三、老子的美学思想
    • 第三节 孟子与庄子的美学思想
      • 一、孟子与庄子:两种美学建构
      • 二、孟子的美学思想
      • 三、庄子的美学思想
    • 第四节 荀、屈、韩、墨四子的美学思想
      • 一、荀子的美学思想
      • 二、屈原的美学思想
      • 三、韩非的美学思想
      • 四、墨子的美学思想
    • 第五节 传统思想的理性转变与美学三面
      • 一、《周易》的美学思想
      • 二、《山海经》的美学思想
      • 三、《考工记》的美学思想
  • 第三章 秦汉美学
    • 第一节 秦汉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秦汉美学的时空范围
      • 二、秦汉美学的基本领域
      • 三、秦汉美学的多面演进
    • 第二节 秦汉美学的主体境界:巨丽
      • 一、秦汉大一统与巨丽美学
      • 二、事、辞、经:对巨丽美学的规范
      • 三、诗人、辞人、骚人:巨丽的美学标准
    • 第三节 秦汉的音乐宇宙
      • 一、阴阳五行与音乐宇宙
      • 二、音乐理论的基本概念
      • 三、乐:天地之和
    • 第四节 《诗大序》与政治学美学
      • 一、诗言志新解
      • 二、六义正变与正—变—奸
      • 三、发情止礼与发愤著书
      • 四、怎样定义作品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魏晋南北朝美学的演进大貌
      • 二、魏晋以来的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
      • 三、北朝以朝廷美学为核心的美学面貌
      • 四、魏晋南北朝儒释道互动的美学思想
      • 五、魏晋南北朝美学的主要成就和演进
    • 第二节 审美对象结构和美学理论特点的定型
      • 一、审美对象结构及言说方式产生的文化基础
      • 二、人物品藻与审美对象结构理论
      • 三、人物品藻与两种基本审美把握方式
    • 第三节 士人审美意识
      • 一、声无哀乐
      • 二、生命之叹
      • 三、以形写神
      • 四、澄怀味象
      • 五、园林适心
    • 第四节 宫廷审美趣味
      • 一、宫廷之潮:从丽到艳到丰赡
      • 二、主潮转变:从写神到重骨到崇肉
      • 三、新潮核心:声律、隶事、駢体
    • 第五节 品的等级、审美三境与《文心雕龙》
      • 一、品:《诗品》《书品》《古画品录》
      • 二、芙蓉出水—错彩镂金—平淡自然
      • 三、《文心雕龙》的体系结构
  •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学
    • 第一节 唐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容纳四海的开放胸怀
      • 二、科举制与士人朝气
      • 三、三教并重与思想自由
      • 四、文化之盛与百代之中
    • 第二节 李诗—昊画—张书的审美模式
      • 一、“行神如空”“吞吐大荒”的自由精神
      • 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思维
      • 三、“处得以狂”“神化攸同”的灵感创作
    • 第三节 杜诗、韩文、颜书审美模式
      • 一、志于道的勇儒人格
      • 二、艺术专学: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 三、艺术之法: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 四、艺术境界:从有法到无法的下笔如有神
      • 五、得神在于“兴”
    • 第四节 佛道二境:山水诗和水墨画的思想
      • 一、山林禅道之境: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 二、水墨禅道之境:体素储洁,浅者屡深
    • 第五节 禅宗思想—中隐园林—古文运动
      • 一、“超越凡圣”: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的境界
      • 二、“壶中天地”“由圣入凡”:园林禅道之境
      • 三、回到孔孟,直面生活,古文复兴的丰富内蕴
    • 第六节 格的理论和境的理论
      • 一、“格”作为唐代美学的专词和内容
      • 二、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的理论体系
      • 三、“境”的发现
      • 四、境的理论
    • 第七节 美学体系典范:司空图《诗品》
      • 一、《诗品》的历史关联和意义
      • 二、《诗品》的语汇和形象
      • 三、司空图的境的理论
      • 四、《诗品》的理论体系
      • 五、《诗品》体系的典范性和普遍意义
  • 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学
    • 第一节 宋辽金元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宋代社会转型的三方面
      • 二、宋代美学的四大功能场
      • 三、辽金元美学的新型重组
    • 第二节 宋代庭院与“玩”的雅韵
      • 一、中隐思想在宋代庭院中完成
      • 二、宋人庭院中的新因素
      • 三、宋人庭院中的雅韵
    • 第三节 平淡:宋人的理想境界
      • 一、文:崇尚平易
      • 二、诗:追求平淡
      • 三、书法:淡泊境界
      • 四、平淡的意义
    • 第四节 神逸之争
      • 一、花鸟画上的黄(筌)徐(熙)之争
      • 二、远逸的内部风格之争与画院的内部风格之争
      • 三、文人画风与主流画风之争
    • 第五节 体系性著作及其特点
      • 一、宋代诗话的两种类型
      • 二、宋代词论
      • 三、郭熙《林泉高致》
    • 第六节 宋人的审美心态
      • 一、三种理想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莲
      • 二、以物观物
      • 三、寓意于物
    • 第七节 金元美学之珠
      • 一、元代文人画理论
      • 二、植物世界中的四君子形象
      • 三、元四家山水画的隐逸美学
      • 四、元代的重技术思潮
      • 五、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 六、元代美学的一些珠点
  • 第七章 明清美学
    • 第一节 明清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明清美学的六大方面
      • 二、各艺术门类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三、多元一体与中西互动的基本面貌
    • 第二节 晚明—清初的任心美学
      • 一、晚明任心美学的思想背景
      • 二、晚明任心美学中的童心说
      • 三、晚明任心美学中的至情论
      • 四、晚明任心美学中的本色论
    • 第三节 狂态与性灵:从晚明到清初的美学转变
      • 一、两种狂态:从晚明到清初
      • 二、性灵流变:从晚明到清初
    • 第四节 小说戏剧美学
      • 一、戏曲小说与传统美学的关系
      • 二、戏曲小说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特征
      • 三、戏曲小说与传统美学的共通性
    • 第五节 明清美学的体系性著作
      • 一、计成《园冶》的园林美学体系
      • 二、徐上瀛《溪山琴况》的琴学体系
      • 三、石涛《画语录》的绘画美学体系
      • 四、叶变《原诗》的诗歌美学体系
      • 五、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体系
      • 六、刘熙载《艺概》的美学体系
      • 七、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体系
    • 第六节 明清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 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 二、虚实相生
      • 三、眼中之象,胸中之象,手中之象
      • 四、不可言之理
      • 五、有我与血书
      • 六、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
      • 七、读者的主动性
      • 八、审美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 九、关于丑
  • 余论 中国古代美学整体结构
    • 一、中国美学的基本结构和主干
    • 二、中国美学的范畴体系
    • 三、中国美学范畴的整体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版后记
  • 第三版后记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