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20世紀西方美學史(創造篇):從「解釋學」到「日常生活」,從真理審視到流行崛起,展現藝術背後的深層價值

出版日期
2024/01/3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57923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傳統哲學之革命性突破 × 西方美學的創新性研究

二十世紀後半期,彼時二次大戰剛告一段落
西方傳統哲學經歷的重大變革,同樣深刻影響了美學發展

結構主義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學科的壁壘
隨著「學院哲學」的顛覆以及納粹政權的迫害
大批知識分子湧向美國,將傳統哲學引入美國文化
間接奠定了日後美學向各領域持續擴張、深入鑽研的基礎

利科、伊瑟爾、傅柯、德希達、布赫迪厄、德賽.都……
且看各大名家如何拓展美學研究,為「美」注入新時代的力量!

【奠基於領會的解釋學美學:伽達默爾、利科】
  解釋學最早是作為一套釋經的方法學問。隨著時日推移,以及在史萊馬赫、狄爾泰、康德等人的努力下,解釋學漸與哲學相結合,並應用在對藝術的研究上;而海德格又進一步以存在論、現象學等對解釋學進行改造及詮解。
  身為海德格的弟子,伽達默爾的學說雖深受其師影響,但更強調以人文科學的經驗為主要焦點;在他看來,人文科學植根於傳統,也構成傳統。因此,他的解釋學旨在辨認出被狹隘的方法論意識拋棄的存在之真理的經驗,並對此糾正。
  同時期的利科則致力於研究語言學和心理分析中的解釋理論,其研究中的敘事理論不只被應用在文本研究,更拓展到人的身分認同、倫理學以及存有論等等方面。

【多方闡發文本意義的後結構主義美學:傅柯、德希達等人】
  後結構主義質疑結構主義的簡化主義方法論,並透過不斷置換、取代結構中心的方式,無限推延及交織符號結構的邊界,讓文本的意義能以更多元的樣貌流動及生成差異。德希達以此來重新思考西方傳統哲學,試圖改寫哲學史和思想史;傅柯同樣也以後結構主義,探討西方歷史中權力的系譜學。到了二十世紀末,布赫迪厄以社會學為批判工具,發展出極具後結構主義色彩的各式社會學理論,例如「慣習理論」、「場域理論」等,探討流行於二十世紀末期的各式「新藝術」,如電視、攝影術等等。

【以個人為中心再擴張的日常生活美學:列斐伏爾、德.賽都等人】
  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現代化」過程中,「日常生活」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和斷裂,並且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場域進行抗爭、碰撞和融會的空間。
  在列斐伏爾之前,對「日常生活」的理論概括是無系統的、隱性的,蟄伏於各種理論之中而沒有真正成為理論研究的直接主題;在他之後,「日常生活」概念逐漸融入學術研究之中,成為諸多學術領域如哲學、社會學、美學、文藝學、歷史學、文化研究等的關鍵字之一。而德.賽都主要關注文化非系統的多元特性,將日常生活視為一個動態的、充滿創造力和反抗性的領域,對英美的文化研究產生極大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是20世紀西方美學史的第三卷。此卷中收錄了二十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後半,盛行於西方學界的各派美學思想。在這幾十年中,美學不再被單純視為「美」的科學,而更深刻地轉向對藝術的反思,與哲學共同發展且更加蓬勃。
  • 導言
  • 第一章 解釋學美學
    • 概論
    • 第一節 伽達默爾
      • 一、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概念
      • 二、以解釋學闡明藝術經驗中的真理
    • 第二節 利科
      • 一、 「距離化」與 「據己化」
      • 二、 文本敘事中「我」與他
      • 結語:從倫理學到美學
  • 第二章 接受美學
    • 概論
      • 一、接受美學的基本概況
      • 二、使接受美學得以誕生的基質
    • 第一節 姚斯
      • 一、「挑戰」時期
      • 二、「審美經驗」時期
    • 第二節 伊瑟爾
      • 一、出發點和揚棄
      • 二、文學本文的具體構成
      • 三、「讀者-本文相互作用」的動力
      • 四、「本文-讀者相互作用」的過程
      • 五、讀者的緣起
  • 第三章 後結構主義美學
    • 概論
    • 第一節 傅柯
      • 一、教牧權力
      • 二、自我的界限與啟蒙
      • 三、自我的技術與快感
      • 四、生活的藝術
    • 第二節 德勒茲
      • 一、哲學中生命的軌跡
      • 二、主要著述與理論來源
      • 三、主要理論話語與美學意義
    • 第三節 德希達
      • 一、框架與附件
      • 二、解構康德美學
      • 三、梵谷的鞋子
    • 第四節 李歐塔
      • 一、初始的後現代
      • 二、什麼是後現代?
      • 三、不可表現性與前衛藝術
      • 四、崇高之後的美學
    • 第五節 布赫迪厄
      • 一、階級慣習與美學性情
      • 二、作為文化生產場理論範例的文學場域
  • 第四章 日常生活美學
    • 概論
      • 一、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與空間體驗的轉變
      • 二、「大眾文化」和「消費社會」的興起與「日常生活」
    • 第一節 亨利·列斐伏爾
      • 一、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與「異化」概念
      • 二、「消費」與「符號」: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視域的轉移
      • 三、「文化革命」與對日常生活異化的超越
    • 第二節 海勒·阿格奈什
      • 一、個體的日常生活與類本質
      • 二、「日常生活」的異質性及其他特徵
      • 三、日常生活的異化問題及其超越
    • 第三節 德·賽都
      • 一、德·賽都對日常生活研究的主要貢獻及其對「文化研究」的影響
      • 二、流行(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
      • 三、戰略與戰術
      • 四、日常生活戰術的實例:空間和語言
    • 第四節 約翰·費斯克
      • 一、費斯克的「日常生活」概念
      • 二、「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
      • 三、商品消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的「權且利用」與「游擊戰」
      • 四、對費斯克抵抗理論的幾點批評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