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20世紀西方美學史(當代篇):從「圖像美學」到「媒體生態」,從符號消費到感知重構,釐清藝術背後的發展脈絡

出版日期
2024/03/06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94023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數位時代的浪潮 × 科技社會的衝擊 × 西方美學的嶄新視野

自二十世紀後半至二十一世紀,隨著後工業時代興起,
傳統媒體的革新、戰後各國社會的變動、經濟迅速成長等等,
各派美學為了不落入象牙塔中,積極尋求傳統「美」以外的可能性

伴隨帝國主義逐漸瓦解、分崩離析,第三世界國家紛紛獨立,
學者將目光投向這些新興國家,分析權力位階背後的美學意義,
不只深化了傳統美學的研究領域,更為冷硬的學術概念增添人文關懷

布希亞、西蘇、伊瑞葛來、詹明信、威廉斯、薩依德、麥克魯漢……
且看各大名家如何豐富美學研究,將「美」融入日常生活中!

【由景觀社會、擬像衍生出的圖像美學:德波、布希亞】
  大眾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引發了新的資訊傳播變革,商品大量生產與消費文化的氾濫,建構出新的日常生活形態和以影像為中心的審美文化特徵。甚至有學者曾言:「我們會發現,21世紀的問題是影像的問題。」
  在關於媒體與影像的諸多後現代美學思想中,德波和布希亞有關景觀以及擬像的論述被公認為是較為深刻和富有影響力的。受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以及符號學相關理論的影響,兩者分別針對當代高度媒體化和資訊化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有力的批判。

【反轉女人受壓抑之主體性的女性主義美學:西蘇、伊瑞葛來等人】
  近代以來,世界範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運動此起彼伏。女權運動的廣泛興起,意在推動女性的做人之權從邊緣進入主流,使女權成為整個人權的重要內容。在波娃的社會性別理論後,伊瑞葛來、西蘇和克莉斯蒂娃承襲其學說,同時又從同時代的解構主義學說和精神分析學說中吸收養分,以相對積極的態度掙脫二元對立藩籬,從女性/性別出發,而又不止於女性/性別的努力。
  無論是伊瑞葛來毫不隱晦的鮮明的女性主義立場,還是西蘇強調個體差異性的陰性書寫,以及克利斯蒂娃社會轉型策略等,都鍾情於流動性的語言,並試圖建立一套思維模式,突顯女性被壓抑的身體特質。

【拒絕外在西方模式的後殖民主義美學:薩依德、史碧瓦克等人】
  後殖民主義的出現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二戰以後,殖民地紛紛獨立,眾多殖民地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係,深入分析批判帝國主義霸權所遺留的文化、心理、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後殖民批評家考察和反思殖民後果,為前殖民地的文化實踐和活動提供理論解釋並積極探索出路,解構關於權力的神話、種族的階級劃分、關於服從的意象等殖民思想,為被殖民者、被壓迫者爭取歷史主體地位。
  無論是薩依德、史碧瓦克、霍米.巴巴的後殖民主義話語研究,還是阿希克洛夫特等的後殖民主義反話語文學研究,都力圖跳出種族主義的陷阱,批判和突破西方中心論,並解構各種壓迫形式。

〔本書特色〕
本書是20世紀西方美學史的最終卷。此卷中收錄了二十世紀後半至二十一世紀,興起於西方學界的各派美學思想。在這幾十年中,美學不再被視作是上層社會所獨有,而更面向大眾乃至關懷邊緣群體,增添更多的包容性與開放性。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