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臧國仁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退休教授
學歷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傳播學院新聞系傳播學博士
最近兩年研究興趣
學術期刊論文之書寫、投稿與審查;人老/老人傳播;(新聞)敘事傳播;生命故事書寫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退休教授
學歷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傳播學院新聞系傳播學博士
最近兩年研究興趣
學術期刊論文之書寫、投稿與審查;人老/老人傳播;(新聞)敘事傳播;生命故事書寫
- 推薦序:教學是大學的生命泉源(吳思華教授)
- 摘要
- 前言:「『後』實體上課時代」對「上課」教學的衝擊
-
第一章 緒論:撰寫本書的發想與省思
-
一、疫情籠罩下的大學「上課」模式
-
二、新竹北埔「人文創新工作坊」的初試啼聲
-
三、2022年初夏的「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
四、簡述我的教學實際經驗—從「超負荷」(overloaded)到「循序漸進」
-
五、「教育4.0新模式」
-
六、本章小結:大學教學環境的未來變化與本書章節分配
-
-
第二章 「上課」之定義與延伸討論
-
一、概述:「上課」的基本定義
-
二、對傳統定義的反思與批判
-
三、本章小結:回想我的「上課」模式轉向
-
-
第一部分 「上課」的理論意涵:「課程研究」與A/r/tography(遊藝誌)取向
-
第三章 「課程研究」(curriculum studies)的演變與興革: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課程觀
-
一、概述:「108課綱」素養導向與課程研究的可能關聯
-
二、「課程研究」的「現代/後現代主義課程觀」
-
三、本章小結:由「再概念化」到「後再概念化」的演化
-
-
第四章 從課程研究的「『後』再概念化」到「課程美學」取向:A/r/tography(遊藝誌)研究的興起與內涵
-
一、概述:從E. W. Eisner(1933-2014)的「教學如藝術」論點談起
-
二、A/r/tography(遊藝誌)課程研究的美學取向:「三位一體」的概念
-
三、本章小結:從「視教學如藝術」到「遊藝誌社群」的上課意義
-
-
第五章 整理「上課」研究的理論模式:兼談我的對應研究脈絡
-
一、概述:從「珊珊的故事」談起
-
二、整理前兩章「課程理論/研究」的發展脈絡
-
三、我與課程領域的對應研究觀點:「開放系統」觀點、「(共同)建構」觀點、「美學/敘事學」觀點
-
四、本章小結(兼談第一部分之小結)
-
-
-
第二部分 「上課」的實例個案與解析
-
一、概述:我的「上課」理念與課程改革經驗
-
二、實例個案的實施背景
-
三、有關「自傳式書寫」:第一人稱的自述
-
第六章 個案實例一:「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傳播理論課「上課」模式
-
一、前言:從歐用生的喟嘆談起
-
二、課程設置背景與教學設計
-
三、事前準備:教學大綱
-
四、課程執行:教學實踐活動
-
五、課後評量:教師上課的教學成果(教學評量表)
-
六、總體評析:整理本課與課程研究的對應與契合
-
附件一 傳播學院二年級「傳播理論」課2010年上學期「上課」公約
-
附件二 教學大綱
-
附件三 期末自評表
-
附件四 對教師教學的評量結果
-
-
第七章 個案實例二:「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研究方法課「上課」模式
-
一、前言:我的自動請纓以能延續「上課」的實驗模式
-
二、課程設置背景與教學設計
-
三、事前準備:教學大綱
-
四、課程執行:教學實踐活動
-
五、課後評量:教師上課的教學成果(教學評量表)
-
六、總體評析:「以學習者為主體」概念的延伸
-
附件 「研究方法」課教學大綱(2016年下學期;「公約」省略)
-
-
第八章 個案實例三:「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採訪寫作課「上課」模式
-
一、前言:回顧「採訪寫作」課的坎坷命運與我的思考脈絡
-
二、課程設置背景與教學設計
-
三、事前準備:教學大綱
-
四、課程執行:教學實踐活動
-
五、課後評量:教師上課的教學成果(教學評量表)
-
六、總體評析:整理本課與課程研究的對應與契合
-
附件 「基礎採訪寫作」課教學大綱
-
-
第九章 整理「上課」模式的三個個案實例:兼論大學教師的教學角色與「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課程要義
-
一、概論:略談大學教師如何轉變其教學角色
-
二、整理前三章「教學實例」:確認「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要義
-
三、本章小結:再論「以學習者為主體」的上課方式
-
-
第十章 結論:重述「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大學「上課」模式—兼談本書的限制
-
一、前言:臉書「動態回顧」的舊事憶往
-
二、簡述本書要義:總結「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大學「上課」模式討論
-
三、本書的寫作限制
-
四、本書結語:沒有永遠不變的課程
-
-
- 參考文獻
- 跋 攀登人生第十「岳」(專著)的心得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