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真理與謬論:《辯中邊論》解讀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8870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

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


《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傳世的重要論典之一,也是唯識宗重要的依據論典。唯識宗的依據典籍為「一本十支」,本為根本,支為支幹。「本」便是《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雖為「十支」之一,但其地位僅次於《瑜伽師地論》。

「中」是中道,「邊」是邊見,《辯中邊論》即討論中道(真理)與邊見(謬論)的不同。中道即正道、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符合真理的認識,即成佛之道。例如八正道的修行是以正見、正思惟為基礎,並遠離和真理不相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時,還要遠離常人所熱衷的物欲生活,及當時很多宗教宣導的無益苦行,也就是遠離以上二邊。

唯識學是一種認識論,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辯中邊論》幫助我們辨別什麼是中道實相,什麼是符合中道的修行,什麼是斷見、常見、有見、無見等邊見,什麼是落入邊見、邪見的修行。由此顯示我們認識中的真理與謬論的差別。通過本論的學習,能使我們擺脫邊見和邪見,安住於中道行中。

佛教中任何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都必須確立自宗的中道見。唯識的中道見對於我們認識人生、指導修行具有獨到之處,以妄識作為有情生命的立足點,並以此解釋世界的存在及如何依修行成就解脫,對於唯心所現這一問題的闡述,更貼近於現實人生。
  • 前言:入不二法門
    • 一、兩套模式,六大建設
    • 二、眾緣和合,水到渠成
    • 三、三級設置,次第前行
    • 四、兩個提醒,不忘初心
    • 五、修學大乘,不忘解脫
    • 六、兼習三系,圓融無礙
  • 自序
  • 緒論
    • 一、作者
    • 二、翻譯和注釋
    • 三、本論的組織和結構
    • 四、解釋題目
  • 辯相品第一
    • 初歸敬頌
    • 甲一、總標
    • 甲二、虛妄分別相
      • 乙一、有無中道相
      • 乙二、自相
      • 乙三、攝相
      • 乙四、入無相方便
      • 乙五、差別異門相
      • 乙六、生起相
      • 乙七、雜染相
    • 甲三、空相
      • 總標
      • 乙一、空性者何
      • 乙二、空性異名
      • 乙三、空性差別
      • 乙四、十六空
      • 乙五、空性差別的成立
  • 辯障品第二
    • 甲一、五障
    • 甲二、九結障
    • 甲三、修行次第障
      • 乙一、三十障
      • 乙二、十種淨法
      • 乙三、依淨法辯三十障
      • 乙四、引「對法」說
      • 乙五、十種淨法的安立次第
    • 甲四、覺分障
      • 乙一、四念住
      • 乙二、四正斷
      • 乙三、四神足
      • 乙四、五根
      • 乙五、五力
      • 乙六、七覺支
      • 乙七、八正道
    • 甲五、十度障
    • 甲六、十地障
    • 甲七、略說二障
    • 甲八、結說
  • 辯真實品第三
    • 甲一、總標
    • 甲二、根本真實
    • 甲三、相真實
    • 甲四、無顛倒真實
      • 乙一、無常
      • 乙二、苦
      • 乙三、空
      • 乙四、無我
    • 甲五、因果真實
    • 甲六、粗細真實
    • 甲七、極成真實
    • 甲八、淨所行真實
    • 甲九、五法真實
    • 甲十、差別真實
    • 甲十一、善巧真實
      • 乙一、十種我見
      • 乙二、蘊善巧
      • 乙三、界善巧
      • 乙四、處善巧
      • 乙五、緣起善巧
      • 乙六、處非處善巧
      • 乙七、根善巧
      • 乙八、世善巧
      • 乙九、諦善巧
      • 乙十、乘善巧
      • 乙十一、有為無為善巧
    • 甲十二、結說
  • 辯修對治品第四
    • 甲一、大乘解脫道的建設
      • 乙一、三十七道品在解脫道的地位
      • 乙二、三十七道品和菩薩道的關係
      • 乙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設置
      • 乙四、四念住和三十七道品
      • 乙五、〈辯修對治品〉的組織架構
    • 甲二、四念住
      • 乙一、概述
      • 乙二、身念住
      • 乙三、受念住
      • 乙四、心念住
      • 乙五、法念住
    • 甲三、四正斷
      • 乙一、概述
      • 乙二、律儀斷
      • 乙三、斷斷
      • 乙四、修斷
      • 乙五、防護斷
    • 甲四、四神足
      • 乙一、概述
      • 乙二、五種過失
      • 乙三、八種斷行
    • 甲五、五根
      • 乙一、概述
      • 乙二、信根
      • 乙三、精進根
      • 乙四、念根
      • 乙五、定根
      • 乙六、慧根
    • 甲六、五力
      • 乙一、五根和五力
      • 乙二、五力的因果次第
      • 乙三、五根五力的修行位次
    • 甲七、七覺支
      • 乙一、覺支的安立
      • 乙二、念覺支
      • 乙三、擇法覺支
      • 乙四、精進覺支
      • 乙五、喜覺支
      • 乙六、輕安、定和捨覺支
    • 甲八、八正道
      • 乙一、概述
      • 乙二、正見
      • 乙三、正思惟、正語一分
      • 乙四、正語、正業、正命
      • 乙五、正精進、正念、正定
      • 乙六、令他信受
      • 乙七、對治障礙
    • 甲九、三乘修治差別
      • 乙一、異生、有學和無學修治差別
      • 乙二、菩薩和二乘修治差別
    • 甲十、結說
  • 辯修分位品第五
    • 甲一、三乘修證位次
    • 甲二、略為三位
    • 甲三、依位說人
    • 甲四、結說
  • 辯得果品第六
    • 甲一、總說五果
    • 甲二、餘果十種
    • 甲三、結說
  • 辯無上乘品第七
    • 甲一、總標
    • 甲二、正行無上
      • 乙一、最勝正行
      • 乙二、作意正行
      • 乙三、隨法正行
      • 乙四、離二邊正行
      • 乙五及六、差別無差別正行
    • 甲三、所緣無上
    • 甲四、修證無上
    • 甲五、結頌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