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依「數、隨、止、觀、還、淨」六門,步步趨入禪法的精髓!
建立正見──深入緣起,確認空義。
老實行持──從漸修的基礎,導向頓悟的可能。
勇於參禪──從內在真正的疑情去參,最直截了當。
「生老病死從何而來?生老病死如何能解?」便是當年悉達多太子誓願要覺悟的疑情,最後他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此即參禪頓悟的典範。
我們要學佛,就直接學佛最初怎麼發心,怎麼參禪吧!
學佛主要有兩大要門。解門:從聞思中,建立正知見;行門:從修持中,契入印證。本書以闡述行門中的禪法為主,但仍不時提點正見的重要性。
佛教最殊勝之處,在於正知見。只有在正知見的基礎下修行,才是一位正法的修行人。甚至只有在正知見的基礎下受三皈依,才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因為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處,在於世尊能從自心的「覺悟」中,為眾生建立正知見。至於中國禪宗後來倡言「不立文字」,反對學禪者看經、聞法,果煜法師認為,這是「矯枉過正」。因為聽經聞法是正見的基礎,而有了正見,才可能開悟。
佛法不只要瞭解,更重要的,還要能體證。如同科學重視實驗證明,佛法的證明,則可透過禪、淨、律、密等行門,以自己的身心去修行後才能有體驗。這本《六妙門》重點在於禪法的修行,依序解說數息、隨息、止妄、觀慧、還源、淨如等六門精要,除了介紹不同的方法外,更能正確銜接不同層次的方法。
禪法分為頓悟與漸修。從歷史上來看,頓悟法門確實造就了很多高僧大德,但卻也害慘了更多的人。因為很多人一提到頓悟,就不願意落入漸修中!然若無漸修的基礎,這頓悟又從何而來呢?既不從漸修下手,只是守株待兔期待頓悟,又對頓悟的定義含糊不解,故或喪心病狂,或被外力挾持,而產生一些群魔亂舞的現象。
再從世界性的佛教來看,雖然北傳佛教以頓悟禪法為主,但是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大致上都比較偏向於次第禪觀。然如僅守於次第禪觀,卻沒有導向頓悟的可能性。
六妙門的修行要義,即是希望能從漸修的基礎中,培養頓悟的可能性。果煜法師深信,將來的佛教一定也會往這個方向整合,而將南傳、北傳、藏傳的優點結合起來,成為新時代的佛法,新時代的行門。
建立正見──深入緣起,確認空義。
老實行持──從漸修的基礎,導向頓悟的可能。
勇於參禪──從內在真正的疑情去參,最直截了當。
「生老病死從何而來?生老病死如何能解?」便是當年悉達多太子誓願要覺悟的疑情,最後他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此即參禪頓悟的典範。
我們要學佛,就直接學佛最初怎麼發心,怎麼參禪吧!
學佛主要有兩大要門。解門:從聞思中,建立正知見;行門:從修持中,契入印證。本書以闡述行門中的禪法為主,但仍不時提點正見的重要性。
佛教最殊勝之處,在於正知見。只有在正知見的基礎下修行,才是一位正法的修行人。甚至只有在正知見的基礎下受三皈依,才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因為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處,在於世尊能從自心的「覺悟」中,為眾生建立正知見。至於中國禪宗後來倡言「不立文字」,反對學禪者看經、聞法,果煜法師認為,這是「矯枉過正」。因為聽經聞法是正見的基礎,而有了正見,才可能開悟。
佛法不只要瞭解,更重要的,還要能體證。如同科學重視實驗證明,佛法的證明,則可透過禪、淨、律、密等行門,以自己的身心去修行後才能有體驗。這本《六妙門》重點在於禪法的修行,依序解說數息、隨息、止妄、觀慧、還源、淨如等六門精要,除了介紹不同的方法外,更能正確銜接不同層次的方法。
禪法分為頓悟與漸修。從歷史上來看,頓悟法門確實造就了很多高僧大德,但卻也害慘了更多的人。因為很多人一提到頓悟,就不願意落入漸修中!然若無漸修的基礎,這頓悟又從何而來呢?既不從漸修下手,只是守株待兔期待頓悟,又對頓悟的定義含糊不解,故或喪心病狂,或被外力挾持,而產生一些群魔亂舞的現象。
再從世界性的佛教來看,雖然北傳佛教以頓悟禪法為主,但是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大致上都比較偏向於次第禪觀。然如僅守於次第禪觀,卻沒有導向頓悟的可能性。
六妙門的修行要義,即是希望能從漸修的基礎中,培養頓悟的可能性。果煜法師深信,將來的佛教一定也會往這個方向整合,而將南傳、北傳、藏傳的優點結合起來,成為新時代的佛法,新時代的行門。
-
【序言】六妙門概說
-
解門
-
行門
-
六門略說
-
-
1 數息
-
道與乘
-
從數息入門
-
初方便
-
對妄想的態度
-
對妄想的觀照
-
數息的層次
-
關卡與逆障
-
對治降伏
-
動靜得宜
-
-
2 隨息
-
從數到隨
-
數息法與隨息法的比較
-
息的變化
-
息與脈
-
養氣以調脈
-
氣與脈
-
五臟配五脈
-
靜坐以養氣
-
從胸息到腹息
-
氣沈丹田
-
八觸
-
病的分類
-
任督小周天
-
正經與奇經
-
從軀幹到手足
-
脈的緣起
-
中脈
-
偏中之脈
-
大白傘蓋
-
卍字的由來
-
須彌山與阿耨達池
-
拙火上升與醍醐灌頂
-
安那般那
-
四念處
-
周利槃特迦
-
觀相見性
-
打牛與打車
-
-
3 止妄
-
止的原意
-
繫緣守境止
-
制心止
-
體真止
-
返妄歸真
-
小結
-
-
4 觀慧
-
觀的原意
-
三法印
-
四念處
-
正觀五蘊
-
緣起觀
-
破邪見
-
菩薩觀緣起甚深
-
唯識觀
-
迴向功德
-
內觀
-
妄念的分類
-
對治觀
-
從修到證
-
小結
-
-
5 還源
-
還的原意
-
法性觀
-
四不生
-
因陀羅網
-
無自性
-
八不中道
-
大乘佛法
-
心性觀
-
本來清淨
-
無始無明
-
凡聖之間
-
萬法唯心
-
返妄歸真
-
疑情與話頭
-
明心見性
-
參的法門
-
悟的源由
-
悟的本質
-
誰來印證
-
業障現行
-
假話頭
-
點撥
-
棒喝
-
如何入禪
-
從漸修到頓悟
-
篩選疑情
-
水到渠成
-
-
6 淨如
-
淨的原意
-
默照禪
-
不二法門
-
圓覺清淨
-
菩薩問明
-
小結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