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歷久彌新、傳承悠遠的華夏文明
×
韋編三絕、刻苦鑽研的民初學者
中國第一部地理文化通史,在此隆重登場!
【開展極早的中國地理學】
中國地理學的開端,最早見於文字記載者,有《尚書.禹貢》、《山海經》、《爾雅.釋地》、《周禮.職方》等等。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學術風氣發達。
由於各諸侯國相爭,遣使結盟,出兵奪地,交通、道路、山川、地理形勢在在必知,因此繪製地圖成了當時盛事之一。
一般來說,地圖的繪製應當先於文字記載,先民多圖而後書。早在周朝初期,就已經有了關於當時中國地圖的種種史料記載。而尤為後人所知的著名中國地圖,恐怕就屬荊軻為燕太子丹西刺秦王時所帶的《督亢圖》。
【戰爭下的疆域擴張和民族同化】
《論語.憲問》中,孔子曾感嘆:「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由此可管窺一隅當時的異族風俗面貌。事實上,在戰爭頻仍的春秋戰國時代,真正的「中原」幅員狹小,而士大夫們輕視的「南蠻」、「夷狄」等外族擁有的土地相對較大。
然而傳播文化的最佳利器,莫過於戰爭。隨著齊桓公、晉文公等等霸主相繼而起,他們兼併戎狄以擴張領土;秦國、楚國更是大舉征戰夷狄,並致力於教化異族。因此若論人文風氣,春秋時代以楚國為最盛,秦國則對西戎之邦以「中國」自居。
【商鞅變法與統一六國的秦孝公】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西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又併鄉聚縣,中央集權,其後屢屢兼併諸侯土地。諸侯不得不採用蘇秦的合縱學說,以壓制野心日益擴張的秦國。秦國於是復用遠交近攻之策,先降服魏國、滅韓國,近東處疆域略定後,又向北滅趙,順地利之便滅魏,而後分兩軍南下滅楚,北滅燕國,最後以滅燕之軍南面襲擊齊國。十年之間,六國的土地盡歸於秦,為後世秦始皇統一中原打下基礎,從此開始了華夏民族長遠悠久的家天下政治……
本書特色:
本書由知名學者顧頡剛起草,史念海修撰,兩人以豐厚的學養、細緻的考究,精心撰述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直至民國初年的中國整體疆域變化。當中不只論地理位置,亦旁及文化、歷史脈絡等等,用典考古,無不豐富詳盡。
×
韋編三絕、刻苦鑽研的民初學者
中國第一部地理文化通史,在此隆重登場!
【開展極早的中國地理學】
中國地理學的開端,最早見於文字記載者,有《尚書.禹貢》、《山海經》、《爾雅.釋地》、《周禮.職方》等等。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學術風氣發達。
由於各諸侯國相爭,遣使結盟,出兵奪地,交通、道路、山川、地理形勢在在必知,因此繪製地圖成了當時盛事之一。
一般來說,地圖的繪製應當先於文字記載,先民多圖而後書。早在周朝初期,就已經有了關於當時中國地圖的種種史料記載。而尤為後人所知的著名中國地圖,恐怕就屬荊軻為燕太子丹西刺秦王時所帶的《督亢圖》。
【戰爭下的疆域擴張和民族同化】
《論語.憲問》中,孔子曾感嘆:「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由此可管窺一隅當時的異族風俗面貌。事實上,在戰爭頻仍的春秋戰國時代,真正的「中原」幅員狹小,而士大夫們輕視的「南蠻」、「夷狄」等外族擁有的土地相對較大。
然而傳播文化的最佳利器,莫過於戰爭。隨著齊桓公、晉文公等等霸主相繼而起,他們兼併戎狄以擴張領土;秦國、楚國更是大舉征戰夷狄,並致力於教化異族。因此若論人文風氣,春秋時代以楚國為最盛,秦國則對西戎之邦以「中國」自居。
【商鞅變法與統一六國的秦孝公】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西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又併鄉聚縣,中央集權,其後屢屢兼併諸侯土地。諸侯不得不採用蘇秦的合縱學說,以壓制野心日益擴張的秦國。秦國於是復用遠交近攻之策,先降服魏國、滅韓國,近東處疆域略定後,又向北滅趙,順地利之便滅魏,而後分兩軍南下滅楚,北滅燕國,最後以滅燕之軍南面襲擊齊國。十年之間,六國的土地盡歸於秦,為後世秦始皇統一中原打下基礎,從此開始了華夏民族長遠悠久的家天下政治……
本書特色:
本書由知名學者顧頡剛起草,史念海修撰,兩人以豐厚的學養、細緻的考究,精心撰述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直至民國初年的中國整體疆域變化。當中不只論地理位置,亦旁及文化、歷史脈絡等等,用典考古,無不豐富詳盡。
- 前言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中國疆域沿革史已有之成績
-
第三章 夏民族之歷史傳說及其活動範圍
-
第一節 大禹治水分州之傳說
-
第二節 從夷夏交爭與少康中興等傳說中觀察夏代中世之疆域
-
第三節 晚夏之疆域範圍
-
-
第四章 殷商民族之來源及其活動區域
-
第一節 殷商民族起於東方說
-
第二節 殷商之建都與遷都
-
第三節 殷代之勢力範圍與其征伐所及
-
-
第五章 西周之疆域範圍及東周王畿之區域
-
第一節 周民族起於西方及其東侵
-
第二節 周滅殷後之東方封國
-
第三節 周室之東遷及東周王畿之疆域
-
-
第六章 春秋列國疆域概述
-
第一節 春秋時期華夏之疆域
-
第二節 春秋時夷蠻戎狄之分布
-
第三節 春秋時代諸侯之互相吞併及夷狄之同化
-
-
第七章 戰國疆域變遷概述
-
第一節 戰國之形勢
-
第二節 戰國時華夏疆域之擴張及民族之同化
-
第三節 郡縣之起源
-
-
第八章 先秦人士之區劃地域觀念
-
第一節 九州說及大九州說
-
第二節 十二州說
-
第三節 畿服說
-
-
第九章 嬴秦統一後之疆域
-
第一節 六國之滅亡及秦之統一
-
第二節 秦郡考略
-
第三節 長城
-
-
第十章 西漢疆域概述
-
第一節 漢初之封建制度
-
第二節 西漢之郡國區劃及其制度
-
第三節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
-
第四節 西漢對外疆土之擴張
-
- 第十一章 新莽改制後之疆域
-
第十二章 東漢復興後之疆域
-
第一節 東漢初年郡國之省併
-
第二節 兩漢地理制度之比較與其疆域之消長
-
第三節 漢末九州制之復興
-
-
第十三章 三國鼎峙中之疆域
-
第一節 曹魏之疆域
-
第二節 蜀漢之疆域
-
第三節 吳之疆域
-
第四節 三國時之地方制度與特殊制度
-
第五節 三國時北邊漢族之南徙與南蠻山越之征服
-
- 第十四章 西晉統一後之疆域及其地方制度
-
第十五章 東晉南北朝疆域概述
-
第一節 五胡亂華及漢族之南遷
-
第二節 僑州郡縣制度之建立
-
第三節 江左諸朝疆域之變遷
-
第四節 北魏周齊疆域之分合
-
第五節 南北朝時代地方制度之沿革及其紊亂
-
-
第十六章 隋代疆域概述
-
第一節 隋代疆域之區劃及其制度
-
第二節 運河
-
-
第十七章 唐代疆域概述
-
第一節 唐代疆域之區劃及其制度
-
第二節 府制之確立及其種類
-
第三節 節度使區域之建置
-
第四節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
第五節 唐代疆域之擴張及羈縻州縣之建置
-
-
第十八章 五代割據時期疆域概述
-
第一節 五代遞嬗期間中原疆域之演變
-
第二節 十國之割據與此期疆域之變遷
-
-
第十九章 宋代疆域概述
-
第一節 北宋之疆域區劃及其制度
-
第二節 宋室南渡後之疆域
-
第三節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
-
- 第二十章 遼國疆域概述
- 第二十一章 金源疆域概述
-
第二十二章 元代疆域概述
-
第一節 元初領土之擴張及四大汗國之建立
-
第二節 元代中國地區之疆域區劃與其制度
-
第三節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
-
-
第二十三章 明代疆域概述
-
第一節 明初布政使司之建置及其疆域區劃
-
第二節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
-
第四節 明代九邊之建置及邊牆之修築
-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疆域概述
-
第一節 未入關前之滿清
-
第二節 清代行省之區劃
-
第三節 蒙藏底定後之四方藩屬
-
第四節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
-
第五節 清代西南土司制度
-
- 第二十五章 鴉片戰爭後疆土之喪失
- 第二十六章 民國成立後疆域區劃及制度之改革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