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從《蒙古到大清》之前,必須先看「從契丹到蒙古」;
全球化的開端,來自馬背上的草原文明。
★【特別版書衣】契丹古地圖深沉色調Pantone特色金書名★
蒙古顛覆世界史,起源於契丹打造的新國家型態;
耶律阿保機開創新時代的野望,更甚忽必烈維繫龐大帝國的挑戰!
〈專文導讀〉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
以遊牧民族為主角的蒙古帝國,顛覆了西歐文明本位的全球史。研究草原民族和蒙古史的第一人──杉山正明,解讀十數種語言的史料,並以現場考察的第一手資料,重構遼、西夏、金、元的草原征服者實像。
◎蒙古打造後無來者、橫跨歐亞的世界帝國,
遊牧民族卻在中國史書上被視為低下的胡夷蠻族。
‧范揚節度使安祿山自幽州起兵後,這個原本邊境的城市跨越華夷的界線,成為大遼國的副都南京、女真金帝國的首都「中都」,蒙古世界帝國的首都「大都」,最後成為我們都熟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
‧元朝(蒙古帝國)官方撰寫的《遼史》,在許多方面都「點到為止」,並不完整,而其他有關契丹的記述,都是由敵對的北宋一方所撰寫;主導十至十二世紀東亞的大國──遼(契丹),在文化上的成就很可能遠超越同時期的北宋。
‧蒙古帝國結合中華行政體系、草原軍事力量和穆斯林商業力,打破歐亞大陸的國境,打通海陸雙邊的文化與貿易交流,成為真正的世界帝國,不僅四大發明傳至西方,更將紙幣的使用、銀本位經濟體系、產業型社會、自由通商和資本主義等,也一起「世界化」了。
◎草原民族在東亞崛起,才是蒙古帝國顛覆世界史的起點。
唐朝初期曾一度有世界帝國的雛形,但很快就演變成依各自軍勢力形成的數個跨種族兵團。這個類似戰國時代的局勢中,擅長弓馬、行動快速並以團隊出擊的馬上軍事集團,便成了主宰歐亞史走向的關鍵,以中華地區來說,趁勢崛起的便是契丹和沙陀。
◎遼(契丹)開始嘗試的新國家型態,由蒙古帝國實現。
契丹帝國以草原為國家中心,國家成員包含各個種族,以遊牧部族的聯合為基本,結合了畜牧、農耕和都市,是一個統合草原(軍事)與中華(行政)的新國家型態。
然而,契丹最終並未完全統治整個中華,之後,包含西夏和大金,都是以「部族聯合體」和「草原與中華混合」的方式,嘗試打造新國家型態的遊牧民族。特別要提到金(女真),不僅國家規模幅員遼闊,人口數也超過北宋最盛時期。看似從契丹開始的遊牧民族新國家型態,即將在大金國實現。
但金國缺乏整合另外兩個國家的能力(南宋與西夏),只能將這個經驗移交給下一代──蒙古。
◎想理解中國史與世界史的互動與碰撞,關鍵就在「遊牧民族」。
西元八世紀起,從安史之亂到明初,遊牧民族的權力更迭,不僅打破中華框架,更引起歐亞大陸東西兩邊的巨大變動。
(1)安史之亂後,遊牧國家回鶻成為唐朝的「庇護者」,更一度稱霸亞洲東方。但接連的天災導致回鶻迅速瓦解,讓在東方的契丹趁機興起,沙陀族也在華北建立軍事政權,也就是「五代」;在西方,由於回鶻解體,原有的部落成員(突厥)開始往西遷徙,也開啟了鄂圖曼帝國約九百年的「突厥‧伊斯蘭時代」。
(2)西元十世紀前半,日本的平將門舉兵自立為王,他舉幾年前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國、並將之改名為「東丹國」的例子,說明自己「憑藉實力奪權」的合理性。
◎唐宋與遊牧民族的關係,絕非「君臣」,而是地位平等的友邦。
(1)從中華史觀來看,唐朝國祚近三百年,且初期的確勢力曾一度橫跨歐亞,因此有唐朝是「世界帝國」的錯覺。但從玄宗以後,有各種碑文和國書明白顯示,唐與突厥、回鶻、黠戛斯等遊牧民族之間的關係是對等,而非君臣。
(2)史書中被描寫為欺人太甚的「澶淵之盟」,事實上是讓北宋和遼國(契丹)相安無事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協定,這種國家與國家間和平共存的模式,也成為後來西夏與北宋,以及後來金、南宋、西夏等國維持和平的方式。
以蒙古帝國為中心,可以發現當時在東亞大陸上的遊牧民族確實地改變了世界的方向。元帝國繼承耶律阿保機結合草原與中華、打造新國家的野望,由多種族、多地區構成的複合型國家,讓整個世界的潮流從內陸走向海洋、從軍事力量改為經濟力量,從生產到流通有無,從宗教邁向理性等等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神學性的精神思想,轉變為合理的思辨,以及藉由資本主義產生尊重實利的觀念等等。
若非蒙古帝國將這些文化與制度交流「世界化」的結果,歐洲的發展與變化,是否還會如今日一般?
【本書特色】
‧特別書衣:底色是與原書系相反的黑色調,加上收錄於《契丹國志》中的契丹古地圖,表現隱藏在歷史長河下,至今尚且晦暗不明的真實。
‧內容完整:本書不僅探究蒙古帝國的起源與成就,更追溯至開始建構草原中華國家型態的契丹、西夏與金,完整了解遊牧民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全新重譯:〈中國‧歷史的長河〉繁體中文版,除完整出版講談社原書系的全十二冊外,每一本皆為臺灣譯者全文重新翻譯。
‧專文導讀: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的專文導讀,讓讀者快速了解本書脈絡方向,並詳列遼、西夏、金和元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延伸閱讀。
全球化的開端,來自馬背上的草原文明。
★【特別版書衣】契丹古地圖深沉色調Pantone特色金書名★
蒙古顛覆世界史,起源於契丹打造的新國家型態;
耶律阿保機開創新時代的野望,更甚忽必烈維繫龐大帝國的挑戰!
〈專文導讀〉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
以遊牧民族為主角的蒙古帝國,顛覆了西歐文明本位的全球史。研究草原民族和蒙古史的第一人──杉山正明,解讀十數種語言的史料,並以現場考察的第一手資料,重構遼、西夏、金、元的草原征服者實像。
◎蒙古打造後無來者、橫跨歐亞的世界帝國,
遊牧民族卻在中國史書上被視為低下的胡夷蠻族。
‧范揚節度使安祿山自幽州起兵後,這個原本邊境的城市跨越華夷的界線,成為大遼國的副都南京、女真金帝國的首都「中都」,蒙古世界帝國的首都「大都」,最後成為我們都熟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
‧元朝(蒙古帝國)官方撰寫的《遼史》,在許多方面都「點到為止」,並不完整,而其他有關契丹的記述,都是由敵對的北宋一方所撰寫;主導十至十二世紀東亞的大國──遼(契丹),在文化上的成就很可能遠超越同時期的北宋。
‧蒙古帝國結合中華行政體系、草原軍事力量和穆斯林商業力,打破歐亞大陸的國境,打通海陸雙邊的文化與貿易交流,成為真正的世界帝國,不僅四大發明傳至西方,更將紙幣的使用、銀本位經濟體系、產業型社會、自由通商和資本主義等,也一起「世界化」了。
◎草原民族在東亞崛起,才是蒙古帝國顛覆世界史的起點。
唐朝初期曾一度有世界帝國的雛形,但很快就演變成依各自軍勢力形成的數個跨種族兵團。這個類似戰國時代的局勢中,擅長弓馬、行動快速並以團隊出擊的馬上軍事集團,便成了主宰歐亞史走向的關鍵,以中華地區來說,趁勢崛起的便是契丹和沙陀。
◎遼(契丹)開始嘗試的新國家型態,由蒙古帝國實現。
契丹帝國以草原為國家中心,國家成員包含各個種族,以遊牧部族的聯合為基本,結合了畜牧、農耕和都市,是一個統合草原(軍事)與中華(行政)的新國家型態。
然而,契丹最終並未完全統治整個中華,之後,包含西夏和大金,都是以「部族聯合體」和「草原與中華混合」的方式,嘗試打造新國家型態的遊牧民族。特別要提到金(女真),不僅國家規模幅員遼闊,人口數也超過北宋最盛時期。看似從契丹開始的遊牧民族新國家型態,即將在大金國實現。
但金國缺乏整合另外兩個國家的能力(南宋與西夏),只能將這個經驗移交給下一代──蒙古。
◎想理解中國史與世界史的互動與碰撞,關鍵就在「遊牧民族」。
西元八世紀起,從安史之亂到明初,遊牧民族的權力更迭,不僅打破中華框架,更引起歐亞大陸東西兩邊的巨大變動。
(1)安史之亂後,遊牧國家回鶻成為唐朝的「庇護者」,更一度稱霸亞洲東方。但接連的天災導致回鶻迅速瓦解,讓在東方的契丹趁機興起,沙陀族也在華北建立軍事政權,也就是「五代」;在西方,由於回鶻解體,原有的部落成員(突厥)開始往西遷徙,也開啟了鄂圖曼帝國約九百年的「突厥‧伊斯蘭時代」。
(2)西元十世紀前半,日本的平將門舉兵自立為王,他舉幾年前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國、並將之改名為「東丹國」的例子,說明自己「憑藉實力奪權」的合理性。
◎唐宋與遊牧民族的關係,絕非「君臣」,而是地位平等的友邦。
(1)從中華史觀來看,唐朝國祚近三百年,且初期的確勢力曾一度橫跨歐亞,因此有唐朝是「世界帝國」的錯覺。但從玄宗以後,有各種碑文和國書明白顯示,唐與突厥、回鶻、黠戛斯等遊牧民族之間的關係是對等,而非君臣。
(2)史書中被描寫為欺人太甚的「澶淵之盟」,事實上是讓北宋和遼國(契丹)相安無事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協定,這種國家與國家間和平共存的模式,也成為後來西夏與北宋,以及後來金、南宋、西夏等國維持和平的方式。
以蒙古帝國為中心,可以發現當時在東亞大陸上的遊牧民族確實地改變了世界的方向。元帝國繼承耶律阿保機結合草原與中華、打造新國家的野望,由多種族、多地區構成的複合型國家,讓整個世界的潮流從內陸走向海洋、從軍事力量改為經濟力量,從生產到流通有無,從宗教邁向理性等等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神學性的精神思想,轉變為合理的思辨,以及藉由資本主義產生尊重實利的觀念等等。
若非蒙古帝國將這些文化與制度交流「世界化」的結果,歐洲的發展與變化,是否還會如今日一般?
【本書特色】
‧特別書衣:底色是與原書系相反的黑色調,加上收錄於《契丹國志》中的契丹古地圖,表現隱藏在歷史長河下,至今尚且晦暗不明的真實。
‧內容完整:本書不僅探究蒙古帝國的起源與成就,更追溯至開始建構草原中華國家型態的契丹、西夏與金,完整了解遊牧民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全新重譯:〈中國‧歷史的長河〉繁體中文版,除完整出版講談社原書系的全十二冊外,每一本皆為臺灣譯者全文重新翻譯。
‧專文導讀: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的專文導讀,讓讀者快速了解本書脈絡方向,並詳列遼、西夏、金和元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延伸閱讀。
- 導讀 從草原民族的歷史重新認識中國/蔡偉傑
-
前言 世界史中的中國史
-
中國的存在感
-
中國的巨大化,始於何時?
-
改變歐亞與中國的六百年
-
世界史與中國史
-
-
第一章 巨大變貌的前奏......
-
始於何時
-
關於「時間」的提問
-
唐王朝的巨大身影
-
唐王朝與八世紀的亞洲
-
草原上的變化
-
惡化的「玄宗王朝」
-
-
安祿山的光與影
-
分裂的人物像
-
傾向修飾與貶抑的史料
-
混血種族
-
其名為「光」
-
突厥人的血脈與英雄傳說
-
「安」家的養子
-
國際市場的仲介
-
-
歐亞大陸中的「安史之亂」
-
天下動亂
-
無法理解的變調
-
建國與猝死
-
回鶻的野心
-
歐亞大陸史的地平面內
-
-
走向分權化的漫長時期
-
叛亂結束了嗎
-
底片的世界
-
回鶻的相對性強大
-
吐蕃的崛起
-
兩強的衝突
-
回鶻瓦解
-
吐蕃的墜落
-
日薄西山的唐朝名下
-
「時代」的姿態
-
-
-
第二章 邁向契丹帝國的道路
-
橫越海洋的無形之線
-
《將門記》的內容
-
記錄與真實,還有……
-
東丹國的使者
-
甄萱的選擇
-
平安時代的日本,不知情嗎?
-
日本真的曾經派遣「遣遼使」嗎?
-
要北行還是南行?
-
寬建法師的入唐
-
莫名的死亡與命運的起伏
-
裴璆的悲劇
-
兩個重疊的人物影像
-
-
奔向帝國之路的助跑
-
被遺忘的英雄
-
與契丹同時期的五代
-
歷史理念與事實主義
-
夷離堇的立場
-
不明確的前半生
-
沉沒在黑暗中的先祖們
-
和安祿山的緣分
-
同時崛起的契丹與沙陀
-
邁向阿保機之路
-
-
契丹與沙陀
-
建國的準備
-
雲州會盟
-
李克用的提議
-
阿保機的變卦
-
放棄與獨立
-
反轉的組合
-
三支箭的遺言
-
-
成為真正的權力者
-
阿保機即位
-
謎樣的奪權與可疑的史書
-
打破三年輪換制
-
謀殺諸部大人
-
「九年」的意義
-
-
阿保機與存勗
-
「父」與「子」
-
危機與盤算
-
超級新秀李存勗
-
三個極端的命運
-
無法避免的衝突
-
阿保機的南進與戰略
-
新州之敗
-
李存勗的抗議
-
-
-
第三章 邁向南北共存的時代
-
兩輪上昇的旭日
-
兩軍大戰
-
幽州攻防
-
阿保機的果斷決定
-
敵我之不同
-
沙陀的大逆轉
-
-
南北並立的模式
-
盧文進這個中間選項
-
幽州的教訓
-
李存勗南伐
-
大戰前的伏筆
-
定州的恩怨情節
-
困惑中的兩人
-
司馬光的淺薄之見
-
不一致的記載
-
第二次的激戰
-
沙陀的唐王朝
-
李存勗的失敗
-
阿保機之死
-
-
東丹王傳說
-
堅強的未亡人-月里朵
-
東丹王突欲的不幸
-
被推翻的設定
-
阿保機的本意
-
意料之外的死亡
-
月里朵的選擇
-
東丹王渡海
-
沙陀陷入混亂中
-
-
契丹帝國的野心
-
契丹南進
-
沙陀的屬國化
-
大同之夢
-
東丹王的血脈
-
澶淵之盟
-
南北共存的一百年
-
-
-
第四章 造訪已消失的契丹帝國-眺望歷史與現在
-
飛越千年的時光
-
一次短暫的穿梭之旅
-
第一次看到的「契丹領土」
-
慶州的白塔
-
為何現在要研究契丹
-
-
艱辛與樂趣
-
研究契丹的辛苦
-
隱藏於歷史背面的西契丹
-
必然的可能性
-
負面印象
-
不願記載契丹歷史的蒙古
-
契丹的國號
-
-
旅途中的沈思-中國沒有問題吧?
-
山與草原
-
向日葵與波斯菊之路
-
草原的危機
-
玉米田的擴展
-
畜牧消失了嗎?
-
-
兩個英雄的形象
-
耶律阿保機之像
-
對近代化的提問
-
西方的帖木兒之像
-
傳奇的彼方
-
-
令人感到衝擊的皇帝陵
-
美麗的聖地
-
傳說確實存在
-
傳說與神話及其存在
-
被創造出來的神聖力量
-
-
契丹與拓跋氏,契丹與蒙古
-
與唐朝的連動關係
-
唐朝是拓跋氏的政權
-
蒙古的領導者
-
對歐亞大陸史的提問
-
-
-
第五章 亞洲東方的多國體系
-
西夏與李元昊
-
敘述西夏時的困難點
-
掌握關鍵的西夏語研究
-
各式各樣的党項集團
-
邁向李元昊之路
-
李元昊的西夏國
-
慶曆和約
-
-
女真族的聯盟體-大金國
-
國家的光與影
-
《金史》中「世紀」的趣味
-
海上之盟
-
勢均力敵者當中的中華
-
-
-
第六章 在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領域之下
-
蒙古的出現
-
蒼狼與光之子
-
模糊不清的真相
-
蒙古兀魯思的原點
-
中亞東半部的雪崩現象
-
金國之戰
-
遠征中亞與成吉思汗之死
-
-
成為史上最大的陸上帝國
-
金國滅亡
-
窩闊台政權的新企畫
-
陸上的世界戰略
-
帝國的波動
-
蒙哥的光芒
-
-
跨陸地與海洋的超廣域帝國
-
忽必烈的政變政權
-
李璮的野心
-
走向多元複合的帝國
-
襄陽攻防
-
輕鬆滅了南宋
-
高麗國的轉變
-
要如何看待蒙古對日本的侵襲?
-
兩大叛變
-
-
體制化的國家經營
-
忽必烈的新國家建設事業
-
中華的形式
-
穆斯林商業網與物流、通商的管理
-
區域單位別的統治
-
龐大的多種族複合國家
-
-
融合的歐非、歐亞世界
-
和睦的帝國
-
大元兀魯思政局的變動
-
人類史上的最初大交流
-
全球規模的天災與通往後蒙古時代的門
-
接踵而來的天災與叛變
-
忽必烈王權的落幕
-
-
-
結語 通往全球化的時代之門
-
回顧六百年
-
國家與權力的形式
-
蒙古的印記
-
- 主要人物略傳
- 歷史關鍵字解說
- 參考文獻
- 年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