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大蒙古國,是歷史上第一個治理遼闊國土與多民族的跨域帝國
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時代,顛覆了世界史,更是歷史上游牧文明的頂點
蒙古時代是世界史的分水嶺,理解世界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構成
日本長銷經典!臺版絕版多時,十週年紀念重現經典
從蒙古等游牧民國家的角度看中國史,結論也令人跌破眼鏡。——杉山正明
真相不在歷史課本上。
課本上的「世界史」和「中國史」圖像,實際上謬誤多多。
種種挑戰過往歷史認知的論述,在此書比比皆是↓↓↓
◇世界史圖像以十九世紀的歐洲為核心,其根基是善惡的對立,進步和落後的分野。然而游牧民與其國家所創造出來的歷史,堪稱是「另一個世界史」。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世界帝國,便處於這「另一個世界史」的頂點。
◇歐洲史觀認為:世界是在西方地理大發現後才一體化的。錯了!事實是,十三世紀末,人類史上首次圍繞著歐亞陸海循環的交通網絡,是蒙古人在和平狀態下形成並掌控。若是沒有「蒙古時代」,便不會出現西方人的「地理大發現」。
◇蒙古人掌握的帝國大體上都是寬鬆的,而帝國變得接近嗜血、鎮壓、歧視、戰爭,乃是西歐殖民海外之後的現象。特別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的各種帝國,幾乎都取法歐洲。
◇游牧民推動的世界史,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匈奴人西遷,壓迫日耳曼各族並導致羅馬崩解,比較少人知道的是,游牧帝國貴霜王朝連接起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在佛像的誕生、佛法的北傳與東漸中,具有關鍵地位。
◇蒙古殺伐無數?又錯了!蒙古軍整體而言其實是一支盡量不戰的軍隊,更為重視的是情報戰和組織戰。目的不是使他人降伏,而是使之「成為夥伴」。只要成為夥伴,就沒有敵我之分。蒙古之所以能有令人驚駭的擴展,可以說是這個彈性自如、豁達的國家觀所使然。
◇關於漢朝和匈奴,事實上,匈奴讓漢王朝屈服,將之作為事實上的「屬國」將近七十年。而漢武帝的北征,其實是為了推翻自己的「臣屬」狀態。漢匈戰爭由漢主動發起,長達七十年,結果在漢武帝殴後,由漢一方提出和平要求,才結束戰爭。我們一般持中國本位觀,將漢朝視為善良的被害者,而匈奴是邪惡的加害者,這種解釋實在是不可思議。
◇過往歷史書總說蒙古統治期間對中國文化進行鎮壓,但事實是正好相反,蒙古遠較歷代中國政權還更熱衷於尊重傳統中國文化,把「大成」王號冊封於孔子的是蒙古皇帝海山(中國稱元武宗)。而且不止中國,對伊斯蘭文化也是同樣,不但復興傳統,更推動歐亞文明與文化交流,伊斯蘭的細密畫、中國的青花瓷,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展成出色的藝術品,誕生超越區域框架的時代精神。
◇忽必烈政權擁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型艦隊,實行以穆斯林商人為主軸的國際通商和自由經濟政策。十三世紀末,從中國東海經印度洋到中東的海上絲綢之路,是由蒙古帝國開創並營運,這一點在過去都被抹殺,也因為此,才有明初的穆斯林鄭和下西洋。
◇青花瓷是中華文化特有?錯了!青花瓷上的鈷藍染料是伊朗特有,瓷器則產於中華,但長久以來只有白瓷,串聯起這兩種藝術的,是同時占據了中華和伊朗的蒙古帝國。把深藍和白進行配搭是蒙古人的品味,青花瓷得以在歐亞普及是有賴蒙古陸海通商的繁盛發達。
◇從秦到清的歷代王朝,常被理解為以「中國」為名、持續二千年以上的整體國家,但其實不然!若以各個政權為單位檢視,就會發現這些王朝的規模、結構、內容、形態,彼此差異頗大。有的是北亞型、有的是中亞型、甚至還包含北亞和中亞的巨大帝國蒙古,而不只局限在中華地區。
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時代,顛覆了世界史,更是歷史上游牧文明的頂點
蒙古時代是世界史的分水嶺,理解世界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構成
日本長銷經典!臺版絕版多時,十週年紀念重現經典
從蒙古等游牧民國家的角度看中國史,結論也令人跌破眼鏡。——杉山正明
真相不在歷史課本上。
課本上的「世界史」和「中國史」圖像,實際上謬誤多多。
種種挑戰過往歷史認知的論述,在此書比比皆是↓↓↓
◇世界史圖像以十九世紀的歐洲為核心,其根基是善惡的對立,進步和落後的分野。然而游牧民與其國家所創造出來的歷史,堪稱是「另一個世界史」。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世界帝國,便處於這「另一個世界史」的頂點。
◇歐洲史觀認為:世界是在西方地理大發現後才一體化的。錯了!事實是,十三世紀末,人類史上首次圍繞著歐亞陸海循環的交通網絡,是蒙古人在和平狀態下形成並掌控。若是沒有「蒙古時代」,便不會出現西方人的「地理大發現」。
◇蒙古人掌握的帝國大體上都是寬鬆的,而帝國變得接近嗜血、鎮壓、歧視、戰爭,乃是西歐殖民海外之後的現象。特別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的各種帝國,幾乎都取法歐洲。
◇游牧民推動的世界史,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匈奴人西遷,壓迫日耳曼各族並導致羅馬崩解,比較少人知道的是,游牧帝國貴霜王朝連接起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在佛像的誕生、佛法的北傳與東漸中,具有關鍵地位。
◇蒙古殺伐無數?又錯了!蒙古軍整體而言其實是一支盡量不戰的軍隊,更為重視的是情報戰和組織戰。目的不是使他人降伏,而是使之「成為夥伴」。只要成為夥伴,就沒有敵我之分。蒙古之所以能有令人驚駭的擴展,可以說是這個彈性自如、豁達的國家觀所使然。
◇關於漢朝和匈奴,事實上,匈奴讓漢王朝屈服,將之作為事實上的「屬國」將近七十年。而漢武帝的北征,其實是為了推翻自己的「臣屬」狀態。漢匈戰爭由漢主動發起,長達七十年,結果在漢武帝殴後,由漢一方提出和平要求,才結束戰爭。我們一般持中國本位觀,將漢朝視為善良的被害者,而匈奴是邪惡的加害者,這種解釋實在是不可思議。
◇過往歷史書總說蒙古統治期間對中國文化進行鎮壓,但事實是正好相反,蒙古遠較歷代中國政權還更熱衷於尊重傳統中國文化,把「大成」王號冊封於孔子的是蒙古皇帝海山(中國稱元武宗)。而且不止中國,對伊斯蘭文化也是同樣,不但復興傳統,更推動歐亞文明與文化交流,伊斯蘭的細密畫、中國的青花瓷,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展成出色的藝術品,誕生超越區域框架的時代精神。
◇忽必烈政權擁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型艦隊,實行以穆斯林商人為主軸的國際通商和自由經濟政策。十三世紀末,從中國東海經印度洋到中東的海上絲綢之路,是由蒙古帝國開創並營運,這一點在過去都被抹殺,也因為此,才有明初的穆斯林鄭和下西洋。
◇青花瓷是中華文化特有?錯了!青花瓷上的鈷藍染料是伊朗特有,瓷器則產於中華,但長久以來只有白瓷,串聯起這兩種藝術的,是同時占據了中華和伊朗的蒙古帝國。把深藍和白進行配搭是蒙古人的品味,青花瓷得以在歐亞普及是有賴蒙古陸海通商的繁盛發達。
◇從秦到清的歷代王朝,常被理解為以「中國」為名、持續二千年以上的整體國家,但其實不然!若以各個政權為單位檢視,就會發現這些王朝的規模、結構、內容、形態,彼此差異頗大。有的是北亞型、有的是中亞型、甚至還包含北亞和中亞的巨大帝國蒙古,而不只局限在中華地區。
- 封面
- 作/譯者簡介
- 文庫版前言
-
序章 我們身在何處?關注歷史之眼
-
一、全球化時代與九一一事件
-
人類史上的首發事態
-
整合與多元的同步進展
-
蒙古「帝國」和美國「帝國」
-
九一一事件的意義
-
復甦的歐亞地緣政治學
-
-
二、歷史研究的大改革開始了
-
關注事實
-
特殊時代「二十世紀」
-
歐美型世界史圖像的瓦解
-
一切從現在開始
-
-
-
第一章 歐亞史的再思考
-
一、「世界史」科目是十九世紀的負面遺產
-
創造「歷史反派」的西歐史觀
-
速成的教學科目「世界史」
-
日本的西洋史與東洋史
-
探索全球化時代真實的世界史圖像
-
改變中的誤解與偏見
-
-
二、游牧文明——另一個世界史
-
陸上最後的游牧國家——阿富汗
-
支爾格源自蒙古時代
-
游牧國家乃多民族國家
-
游牧民推動的世界史
-
游牧民歷史不只在游牧地區
-
前近代亞洲也存在的「條約」、「主權國家」
-
「蒙古時代」精神籠罩世界
-
-
三、蒙古對伊斯蘭做了些什麼?
-
比較美國與蒙古的戰爭
-
蒙古破壞了什麼?
-
引發恐怖的戰略
-
旭烈兀的無血開城
-
「信徒之長」哈里發的消失
-
旭烈兀汗國帶來了什麼?
-
支撐蒙古帝國的穆斯林官員
-
蒙古造成伊斯蘭「世界化」
-
成熟點!美國!
-
追記
-
美國的漫長道路——其後的伊拉克
-
「平安之都」之夢
-
動盪的歐亞
-
從九一一開始
-
伊朗戰爭結束了什麼?——改善民眾生活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
-
四、「東亞」是近代產物
-
不解的東亞
-
歷史上所見的東亞
-
「西方衝擊」形塑的樣貌
-
曖昧不清的「亞洲」概念
-
「冊封體制」的幻想
-
-
五、馬可波羅真有其人?
-
超級名人馬可波羅
-
交織的疑點
-
超越時空的馬可波羅熱
-
「馬可波羅」告訴我們的事——聚焦帝王忽必烈
-
移動的宮廷、政府、軍隊
-
偉大的帝王及纂位者忽必烈
-
關於「日本」
-
-
-
第二章 文物與文學照亮大蒙古
-
一、元代並非「文化蒙昧時代」
-
關注元代的眼光正在改變
-
蒙古帝國與大元汗國——歐亞大交流的時代
-
圍繞著元代中國的兩種角度
-
「混一」的中華與世界
-
圖畫所述說的東西交流
-
時代的品味
-
-
二、與青花的邂逅
-
在托卡比皇宮博物館
-
實物的衝擊
-
連結伊朗與中國的蒙古
-
-
三、《元朝祕史》的世界——牧民的心靈歷史
-
歷史與文學之間?
-
「蒼狼」的形象
-
圍繞著《元朝祕史》的謎團
-
蒙古人的心靈羈絆
-
-
-
第三章 超越時空的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蘊含的王權形象
-
一、成吉思汗家族持續至十七世紀的權威
-
世界帝國「蒙古」的「印記」
-
不稱「汗」的帖木兒朝
-
俄羅斯王室與蒙古的「血脈」提攜
-
大元帝國的「後繼者」大清帝國
-
-
二、神聖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
被謎團包覆的前半生
-
蒙古時代史籍中的成吉思汗
-
映照在蒙古人心中的世界
-
「民族英雄」是否復甦?
-
-
-
第四章 人類史上的「帝國」
-
一、美國是「帝國」嗎?
-
二、分類「帝國」
-
本章的立場與目標
-
源自日本的譯語「帝國」
-
意指「皇帝」的辭彙
-
幾種名為「帝國」的型態
-
依「帝國」規模為別的分類
-
連貫「帝國」的要點
-
時序性的展開與不同地域的樣貌
-
「地上唯一的帝國」確實存在嗎?
-
-
三、近代前帝國和近現代帝國的差異
-
各「帝國」是否存在差異?
-
觀看人類史的視線
-
-
-
第五章 歐亞中的日本史
-
一、從大陸來看蒙古來襲
-
唯一一場由敵方發動的防衛戰爭
-
雙重禁忌
-
蒙古來襲乃今後研究課題
-
不可思議的「元寇」
-
「元寇」與「倭寇」
-
籠罩歐亞的蒙古風暴
-
從草原邁向陸與海的巨大帝國
-
不戰的軍隊
-
來襲軍隊為多人種混合部隊
-
-
二、鎌倉日本沒有外交
-
大河劇「北條時宗」的時代考證
-
史實本身的疑點
-
關於國書——日本史家的深信不疑
-
當真是脅迫嗎?
-
趙良弼攜來近乎最後通牒的國書
-
世界與日本,以及外交
-
-
三、大陸文化與足利學校的源流——足利學校演講紀錄(二○○二年)
-
足利、曲阜與蒙古
-
尊重儒學的蒙古政權
-
孔廟、廟學、書院三合一
-
由拓本研究來看足利學校源流
-
-
-
第六章 尋找看不見的歷史
-
一、探訪東西的文獻與風光
-
從中國山野到北京
-
與伊斯坦堡版《史集》相遇
-
以博斯普魯斯海峽分界的不合理
-
-
二、地球環境學、古典學、歷史學
-
各自的情況
-
古典作品告訴我們的事
-
文理融合的綠洲計畫
-
-
三、歷史與古典的邀約
-
所謂的「文學院」
-
男人的「濫買」與「浪漫」
-
數位時代的長處與短處
-
各種導讀手冊
-
始於松平千秋的譯著《希羅多德》
-
-
- 單行本後記
- 章節出處
- 版權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