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朝悟則朝解脫,夕悟則夕成佛!」
揭示「證悟的老狗」巴楚仁波切心性教法《觀修自解脫》實修竅訣。
智慧林佛學院校長:慈囊仁波切,
首次為華人弟子作大圓滿心性直指教授。
■讓煩惱自解脫的祕訣是什麼?
巴楚仁波切說:從自己的心開始。
那麼,心又是什麼?
怎麼樣讓心看到它自己而解脫呢?
心始終與我們同在的,可是我們卻總是看不見……
當巴楚仁波切被他的上師猛打一頓後醒來的剎那,自解脫的那心是什麼?
巴楚仁波切說,我們所要做的,僅僅不過是向內「看著心」!
看著你的心,不管它生起什麼或沒有生起什麼,
就這樣向內看著你的心,
鬆緩地安住在這覺知中。
■從那裡去尋找你的心?
它不在外面,也不在裡面;
它不是刻意造作或長時努力就可得來的一種禮物,
它無始以來就一直跟我們在一起。
■心是什麼?
心的本質是明;它的體性是空,是明而覺,是明空雙運。
當下能夠體悟這點,就是見到了心的實相、心的本性,
一切當下都解脫了!
■要怎麼認識這樣的心?
放下腦袋裡所有的想法,在自然狀態下,不想過去,不預設未來,
不刻意造作,也不逃避生起的一切意念,
就這樣鬆緩的以心看著你的心,安住著。
■把心轉個方向就好
我們的心不斷地向外去追尋,我們的眼睛不停看著外在的境,
我們的耳朵聽著外在各種聲音,我們的心向外做著各種的追尋。
此時,我們要把心轉個方向,
只是轉個方向,讓心看著自己的心就好。
揭示「證悟的老狗」巴楚仁波切心性教法《觀修自解脫》實修竅訣。
智慧林佛學院校長:慈囊仁波切,
首次為華人弟子作大圓滿心性直指教授。
■讓煩惱自解脫的祕訣是什麼?
巴楚仁波切說:從自己的心開始。
那麼,心又是什麼?
怎麼樣讓心看到它自己而解脫呢?
心始終與我們同在的,可是我們卻總是看不見……
當巴楚仁波切被他的上師猛打一頓後醒來的剎那,自解脫的那心是什麼?
巴楚仁波切說,我們所要做的,僅僅不過是向內「看著心」!
看著你的心,不管它生起什麼或沒有生起什麼,
就這樣向內看著你的心,
鬆緩地安住在這覺知中。
■從那裡去尋找你的心?
它不在外面,也不在裡面;
它不是刻意造作或長時努力就可得來的一種禮物,
它無始以來就一直跟我們在一起。
■心是什麼?
心的本質是明;它的體性是空,是明而覺,是明空雙運。
當下能夠體悟這點,就是見到了心的實相、心的本性,
一切當下都解脫了!
■要怎麼認識這樣的心?
放下腦袋裡所有的想法,在自然狀態下,不想過去,不預設未來,
不刻意造作,也不逃避生起的一切意念,
就這樣鬆緩的以心看著你的心,安住著。
■把心轉個方向就好
我們的心不斷地向外去追尋,我們的眼睛不停看著外在的境,
我們的耳朵聽著外在各種聲音,我們的心向外做著各種的追尋。
此時,我們要把心轉個方向,
只是轉個方向,讓心看著自己的心就好。
- 釋論作者 序/今生就明心見性,是可能的!
- 原典
- 《究竟大圓滿成佛之深奧法門: 觀修自解脫》
- 釋論:壹、前行
-
第一章、緣起
-
以密乘見地詮釋空性
-
你準備好了嗎?
-
祈願依此而明心見性
-
-
第二章、禮讚與發願
-
讚頌
-
教法由誰所說
-
- 釋論:貳、正行
-
第一章、空性法身與修持方法
-
自心體性為解脫之王
-
心的體性是什麼,如何認出它?
-
無修就是最好的禪修
-
如何觀照念頭?
-
放鬆吧!讓念頭自顯自解脫
-
放下你的禪修
-
-
第二章、去除禪修時的障礙
-
鬆緩身心,調伏熾盛煩惱
-
當微細心念急湧時,提起覺知,朗朗安住
-
昏沉或樂明無念時,保持覺性,自然安住
-
種種順緣生起時,不隨驕慢而安住
-
種種逆緣生起時,微笑面對不氣餒
-
-
第三章、直指心性的精要口訣
-
無法瞭解心性?
-
心,本來就在那兒了!
-
安住在四處尋找的心上
-
把心轉個方向就好
-
安住在那疑惑生起的心上
-
安住在「顯相與心無別」中
-
安住在任生任顯的體性中
-
既不遮滅,也不跟隨念頭
-
不做任何取捨,於心上安住觀修
-
善巧運用心的鬆、緊,調整觀修
-
不貪著美味飲食
-
視苦樂皆為道用
-
-
第四章、心,是什麼?
-
心是明而覺、遍如空
-
心通透無礙,遍一切法
-
心非實有,卻能覺知、顯現一切
-
心離一切邊,卻又顯空雙融
-
心,本具一切圓滿智慧
-
-
第五章、迷亂自解脫的口訣
-
認證慳吝本質,就是最殊勝的布施
-
認證貪著本質,就是最殊勝的持戒
-
認證瞋怒本質,就是最殊勝的忍辱
-
認證懈怠本質,就是最殊勝的精進
-
認證散亂本質,就是最殊勝的禪定
-
認證愚癡本質,就是最殊勝的智慧
-
認證貪婪本質,就是最殊勝的知足
-
-
第六章、煩惱即為本智的口訣
-
痛苦本質即是大樂法身
-
煩惱本質即是無生法身
-
瞋恚本質即是大圓鏡智
-
我慢本質即是平等性智
-
貪欲本質即是妙觀察智
-
嫉妒本質即是成所作智
-
愚癡本質即是法界本智
-
昏沉本質即是空明本智
-
掉舉本質即是不變本智
-
三毒本質即是三身本智
-
-
第七章、修持時,心的各種狀態
-
心生無念時,安住赤裸覺性中
-
心生明晰喜樂時,安住樂明覺受上
-
心生昏沉不明時,提振明覺而安住
-
意念模糊不清時,提振明性而安住
-
心的清明擾動時,明辨分離而安住
-
失去動力或病痛,祈請上師生悅心
-
心性光明自顯時,安住當下體性上
-
-
第八章、日常行住坐臥的行持
-
行、住、坐、臥,皆在自性光明中
-
座上、座間都不離空性之境
-
遠離過度貪執的心念
-
當下一念的那心識
-
- 釋論:參、結行
-
第九章、對修行者的囑咐
-
莫在認非為是中,盲目苦修
-
虛心請益,莫編造或臆想而自修
-
祈願
-
-
第十章、問與答: 觀修心性的提問與指引
-
怎麼樣「看」念頭?
-
什麼是安住,怎麼安住?
-
禪修心性很容易,你只要認識到它就好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