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這是十六世紀岡波巴大師首次轉世,大手印成就者:達波札西南嘉所著的《明現本來性》,大手印傳承最重要的實修經典之一
由當代最重要的大手印成就者之一,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的親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闡釋
博學、擁有甚深體悟的創古仁波切
從一窺、全覽到深入禪修、指引次第,直到保任與守護禪修專注於三摩地狀態
簡單扼要、完整而清晰地教導大手印修持
無論是在哪個階段的修持者,都能找到相應的修行指引要訣
是所有大手印禪修者閉關必備的教本
岡波巴大師首次轉世,大手印成就者:達波札西南嘉(Dakpo Tashi Namgyal)所著的《明現本來性》,是大手印傳承最重要的實修經典之一,簡要而完整,讓大手印禪修有全貌。
它並不包含很多哲學理證,把智性的辯論放置一邊,以個人體驗的口訣、實用系統的方法來明現大手印,從十六世紀以來至今,一直是大手印禪修者閉關修行的教本。
本書由大寶法王親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就《明現本來性》教本作深入淺出的釋論。
——首先強調前行,不論任何階段的實修者,這都是要時時複習的功課。
——正行是認出心的本質就是空明無二,清淨與無礙的覺性。帶著實修者從最初觀呼吸,透過實用的有相與無相「止」攝心;再進一步以現量的「觀」,從妄念與顯相中,認出心的本質,讓心安住於當下明覺。
——後義是對有經驗的禪修者,指引如何斷除障礙,對大手印修道的迷途和執著,諸如「樂」、「明」、「無念」等歧路,最終了悟心的各種狀態皆是本然俱生。
從最初觀呼吸,到直觀自心本質,到首次瞥見實相之光,以直指心性的口訣,漸修的次第教導,引領大家親見自己證悟的心。
由當代最重要的大手印成就者之一,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的親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闡釋
博學、擁有甚深體悟的創古仁波切
從一窺、全覽到深入禪修、指引次第,直到保任與守護禪修專注於三摩地狀態
簡單扼要、完整而清晰地教導大手印修持
無論是在哪個階段的修持者,都能找到相應的修行指引要訣
是所有大手印禪修者閉關必備的教本
岡波巴大師首次轉世,大手印成就者:達波札西南嘉(Dakpo Tashi Namgyal)所著的《明現本來性》,是大手印傳承最重要的實修經典之一,簡要而完整,讓大手印禪修有全貌。
它並不包含很多哲學理證,把智性的辯論放置一邊,以個人體驗的口訣、實用系統的方法來明現大手印,從十六世紀以來至今,一直是大手印禪修者閉關修行的教本。
本書由大寶法王親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就《明現本來性》教本作深入淺出的釋論。
——首先強調前行,不論任何階段的實修者,這都是要時時複習的功課。
——正行是認出心的本質就是空明無二,清淨與無礙的覺性。帶著實修者從最初觀呼吸,透過實用的有相與無相「止」攝心;再進一步以現量的「觀」,從妄念與顯相中,認出心的本質,讓心安住於當下明覺。
——後義是對有經驗的禪修者,指引如何斷除障礙,對大手印修道的迷途和執著,諸如「樂」、「明」、「無念」等歧路,最終了悟心的各種狀態皆是本然俱生。
從最初觀呼吸,到直觀自心本質,到首次瞥見實相之光,以直指心性的口訣,漸修的次第教導,引領大家親見自己證悟的心。
- 【英譯序】人人皆能證得法身寶座/艾瑞克.貝瑪.昆桑
-
導論 清淨的發心
-
背景
-
《明現本來性》
-
佛陀的證悟與教法
-
大手印的不共特質
-
-
-
第一部 教導次第的前行
-
共的前行
-
不共的前行
-
-
第二部 禪修次第的正行
-
有相止
-
姿勢
-
心的本質與止的目的
-
有所依的止
-
依呼吸的無所依止
-
不依呼吸的無所依止
-
障礙──掉舉與昏沉
-
-
無相止
-
警醒與放鬆
-
三種安住
-
止的重要性
-
-
觀
-
觀是什麼?
-
比量與現量之路
-
確定心和妄念顯相的體性
-
確定根基──心的體性
-
確定心的能量展現──妄念和顯相的體性
-
-
斷除對根基和能量展現的虛構增益
-
確定「妄念與煩惱即是心」
-
確定「顯相即是心」
-
探究心的靜住和變動
-
確定「出現的一切皆無生」
-
-
指引的次第
-
實際指引俱生
-
指引「心性為俱生」
-
指引「妄念為俱生」
-
指引「顯相為俱生」
-
-
錯誤與無誤的禪修
-
錯誤和禪修的過患
-
無誤的禪修
-
-
-
第三部 隨後保任修持的方法
-
一般而言,必須保任修持的原因
-
「離欲即為禪修足」
-
「虔敬即為禪修首」
-
「覺知即為禪修心」
-
「讓悲心成為你禪修的事業」
-
「讓羞惡之心和知恥之心成為你禪修的盔甲」
-
-
尤其,不分定中和下座保任禪修的方法
-
在禪修中守護體性的方法
-
-
斷除障礙、迷途和歧路
-
對「所知本性」的迷失
-
對「道」的迷失
-
對「對治法」的迷失
-
對「封印」的迷失
-
-
歧路
-
究竟確定無生,增益修持
-
「究竟確定」的時刻
-
探究妄念和顯相
-
探究禪修和禪修者的心
-
真正的確定無生、躍入通透無礙
-
融合定中與下座階段及白晝與夜晚
-
-
以轉為道用和行持來培養修持力
-
轉為道用的時機和行持
-
轉妄念為道用
-
轉煩惱為道用
-
轉鬼神為道用
-
轉痛苦為道用
-
轉疾病為道用
-
轉死亡為道用
-
-
了悟的徵兆
-
四部宗派與八識
-
-
如何生起了悟和增益修持
-
生起了悟的不同方式之間的差異
-
專一及其進展
-
不良影響與不利情形
-
離戲及其進展
-
一味及其進展
-
無修及其進展
-
-
-
第四部 守護禪修而進入 「地」與「道」的方式
-
比較四種瑜伽和「地」與「道」
-
專一瑜珈對應於資糧道
-
離戲瑜珈對應於加行道
-
一味瑜珈對應於見道與初地
-
無修瑜珈對應於修道與無學道
-
-
- 【後記】深化個人修持的教本
- 經典、人名及專業術語詞彙表
- 進一步的建議閱讀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