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馬賽爾重要著作,中文譯本重新面世
★由中文世界研究馬賽爾第一把交椅的陸達誠神父精心侈譯、校訂
在「是」的面向裡,存有在愛中實現,
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的藩籬
馬賽爾是與雅斯培並稱的當代存在主義思想家,其存在哲學建基於自身的經驗,而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是與有》是馬賽爾的第二本《形上日記》,記錄他對「存在」的省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體驗到「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能被當成抽象的符碼。
在本書中,他舉出「是」(Being)與「有」(Having)兩種存在的面相。在「有」當中,我們把人對象化,當他是工具、計算他、不在意他自身的歷史、情感或本質,這是有主客之分的二元對立關係。
在「是」當中,我們卸下社會面具,以自己的本質與他人的本質自在相處,活在對他人、對上帝的存有參與中。
由此,馬賽爾鼓勵人重視「我是」,透過主觀經驗中與另一主體的愛的連結,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馬賽爾認為,存有只在愛中實現。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藩籬,從主客二元關係轉變為主體與主體的一元關係,這就是「互為主體性」。人只在被視為不可客體化的主體時,才有自己的尊嚴。
無論心理治療、醫學、教育、政治或一般人的生活中,都應該回到「是」的狀態,如此我們的客觀世界才會有意義,才能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他終於有了自己的詞彙來表達他的見解:真正的存在是「臨在」,是「共融」,是「愛」。
筆者認為是他對存有的詮釋,改變了傳統哲學的視野。――陸達誠(本書譯者)
閱讀馬賽爾的意義,不在於獲得宰制思想的觀念或理論,而是喚起覺察終極真實臨現之光輝的感受力,得以返回作者原初書寫的初始源泉,喚起詩性創作的思維。――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由中文世界研究馬賽爾第一把交椅的陸達誠神父精心侈譯、校訂
在「是」的面向裡,存有在愛中實現,
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的藩籬
馬賽爾是與雅斯培並稱的當代存在主義思想家,其存在哲學建基於自身的經驗,而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是與有》是馬賽爾的第二本《形上日記》,記錄他對「存在」的省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體驗到「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能被當成抽象的符碼。
在本書中,他舉出「是」(Being)與「有」(Having)兩種存在的面相。在「有」當中,我們把人對象化,當他是工具、計算他、不在意他自身的歷史、情感或本質,這是有主客之分的二元對立關係。
在「是」當中,我們卸下社會面具,以自己的本質與他人的本質自在相處,活在對他人、對上帝的存有參與中。
由此,馬賽爾鼓勵人重視「我是」,透過主觀經驗中與另一主體的愛的連結,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馬賽爾認為,存有只在愛中實現。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藩籬,從主客二元關係轉變為主體與主體的一元關係,這就是「互為主體性」。人只在被視為不可客體化的主體時,才有自己的尊嚴。
無論心理治療、醫學、教育、政治或一般人的生活中,都應該回到「是」的狀態,如此我們的客觀世界才會有意義,才能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他終於有了自己的詞彙來表達他的見解:真正的存在是「臨在」,是「共融」,是「愛」。
筆者認為是他對存有的詮釋,改變了傳統哲學的視野。――陸達誠(本書譯者)
閱讀馬賽爾的意義,不在於獲得宰制思想的觀念或理論,而是喚起覺察終極真實臨現之光輝的感受力,得以返回作者原初書寫的初始源泉,喚起詩性創作的思維。――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 【推薦序一】《是與有》譯著再版代序/關永中
- 【推薦序二】閱讀馬賽爾:真實存有臨現的蹤跡/劉千美
- 【法文版新序】
- 【譯者序】《是與有》
- 【一九九○年版譯者序】
-
第一卷 存有與所有(或:是與有)
-
第一編 形上日記(1928~1933年)
-
第二編 「有」之現象學的草案
-
-
第二卷 信仰與現實
-
第一編 談當代的反宗教性
-
第二編 對信仰的若干反省
-
無信仰者對信仰的觀念
-
信仰,盲從的模式
-
信仰的逃避
-
不信乃激情使然
-
懷疑主義
-
懷疑主羲的矛盾
-
不信是一種拒絕
-
英雄主義本身有沒有價值?
-
作證觀念之貶抑
-
信仰與見證
-
-
- 第三編 伍斯特論虔心
- 延伸閱讀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