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建構人類文明哲理。
發跡、承襲、轉變、發展乃至衰頹,思索西方「現代」文化危殆根源。
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上半的四百多年歲月,是西方文化思想最蓬勃變動的時期。人類思想自宗教神本轉成世俗人本;並開始強調理性及對自我主體性的肯定,確立了追求建構「自由民主」體制之精神。而對於世界的「解魅」,從自然規範的承受者轉變為駕馭者,更為工業革命的思想奠基。這是「文化現代性」發展的時代,一切欣欣向榮,人們對於外來刺激抱著期許與進步的期待。
隨著時代演進,文化現代性的內涵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發生了質變,由古典的「本體性理性」切換為「工具理性」,同時以實用性的探索取代了求真求善的特性。然而追求主體性的建立,反而成了個體與全體的分裂,尤其在文化現代性發展下所滋生的產物──資本主義,默默迫使人類成為生產大軍中的一員。現代性的初衷,人類對自我的探索與追求,卻反而導致人類成為機器與市場的附庸。
「現代哲學」的反思,迄今猶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蔡美麗教授傾盡畢生智識,濃縮淬鍊出此通達古今、脈絡相承的巨作《現代西洋哲學史》。本書概括討論西方現代文化的特質,藉由三十多位哲學家的思想,其哲學理論如何催生文化現代性,引導衍變、發展乃至產生的危機、困境,進而思索西方現代文化的出口。於四百多年的哲學思想發展中,歸納評析西方現代文化的基本概念之演化過程,並試圖探究挖掘出潛藏在這些概念下,西方現代文化面臨的岌岌命運。
發跡、承襲、轉變、發展乃至衰頹,思索西方「現代」文化危殆根源。
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上半的四百多年歲月,是西方文化思想最蓬勃變動的時期。人類思想自宗教神本轉成世俗人本;並開始強調理性及對自我主體性的肯定,確立了追求建構「自由民主」體制之精神。而對於世界的「解魅」,從自然規範的承受者轉變為駕馭者,更為工業革命的思想奠基。這是「文化現代性」發展的時代,一切欣欣向榮,人們對於外來刺激抱著期許與進步的期待。
隨著時代演進,文化現代性的內涵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發生了質變,由古典的「本體性理性」切換為「工具理性」,同時以實用性的探索取代了求真求善的特性。然而追求主體性的建立,反而成了個體與全體的分裂,尤其在文化現代性發展下所滋生的產物──資本主義,默默迫使人類成為生產大軍中的一員。現代性的初衷,人類對自我的探索與追求,卻反而導致人類成為機器與市場的附庸。
「現代哲學」的反思,迄今猶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蔡美麗教授傾盡畢生智識,濃縮淬鍊出此通達古今、脈絡相承的巨作《現代西洋哲學史》。本書概括討論西方現代文化的特質,藉由三十多位哲學家的思想,其哲學理論如何催生文化現代性,引導衍變、發展乃至產生的危機、困境,進而思索西方現代文化的出口。於四百多年的哲學思想發展中,歸納評析西方現代文化的基本概念之演化過程,並試圖探究挖掘出潛藏在這些概念下,西方現代文化面臨的岌岌命運。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目錄
-
第四篇|英國經驗論——經驗世界之回歸
-
第一章:前言|形上學秩序的崩解與民主政治的萌芽
-
一、形上學世界之解體與人類精神世界之自然化
-
二、現代西方民主政治之萌芽
-
注釋
-
-
第二章:霍布斯
-
一、霍布斯之生平及作品
-
二、霍布斯的基本哲學觀點與立場
-
三、霍布斯的政治哲學
-
注釋
-
-
第三章:洛克
-
一、洛克之生平及作品
-
二、洛克之方法論
-
三、心靈白板論
-
四、觀念之起源及種類
-
五、物體結構的理論
-
六、語言與抽象觀念
-
七、洛克的知識論
-
八、洛克的道德理論
-
九、洛克的政治理論
-
注釋
-
-
第四章:柏克萊
-
一、柏克萊之生平及作品
-
二、柏克萊哲學系統出現之前的作品——視覺新論
-
三、方法論
-
四、柏克萊對「抽象觀念」的看法
-
五、柏克萊的極端觀念論
-
六、幽谷百合、上帝存在
-
七、哲學志業——與無神論者的爭戰
-
注釋
-
-
第五章:休姆
-
一、休姆之生平及作品
-
二、休姆的方法論
-
三、休姆的知識論
-
四、學問之分類
-
五、休姆的因果概念之詮釋
-
六、外在世界物體之存在問題
-
七、人類的人格同一性問題
-
八、休姆的倫理學
-
注釋
-
-
第六章:法國啟蒙主義與盧梭
-
一、法國啟蒙主義衍生背景與基本特性
-
二、法國啟蒙主義之主要思潮
-
三、盧梭
-
注釋
-
-
-
第五篇|批判哲學——承先啟後樞紐的康德
-
第一章:前言|啟蒙精神之巔峰與美的救贖之肇始
-
一、康德哲學思想衍生的文化、社會背景
-
二、盧梭、休姆與萊布尼茲對康德哲學思想之影響
-
三、康德哲學系統的中心概念
-
四、簡論《純粹理性批判》「自由」、「理性主體性」及「至高之善」概念——人類心靈之「自發性」、「先驗演繹」、理性之限制問題
-
五、簡論《道德形上學基礎》、《實踐理性批判》中自由與道德的關係、《實踐理性批判》中至高之善的問題
-
六、簡論《判斷力之批判》中的「自由」概念、「至高之善」概念,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的感性與理性乃至「超驗世界」與「經驗世界」之統合、和解
-
注釋
-
-
第二章:康德(上)——人類認知能力之反省
-
一、康德之生平及作品
-
二、康德早期哲學發展
-
三、康德之方法論
-
四、康德對人類認知能力之反省
-
注釋
-
-
第三章:康德(中)——康德對人類德性踐履行為之反思
-
一、實踐理性及實踐理性運作之領域
-
二、「善意志」與「義務」
-
三、道德命令與道德原理
-
四、意志自律、意志他律、道德原理及意志自律之存在理由
-
五、自由(自由意志)存在問題
-
六、「至高之善」與靈魂不朽、上帝存在、自由意志之「設定」
-
注釋
-
-
第四章:康德(下)——《判斷力之批判》,審美作為自由與自然之融通者
-
一、總論判斷力——判斷力之性質與功能
-
二、優美之分析
-
三、崇高之分析
-
四、審美性判斷力之演繹
-
五、審美與道德,天才與品味
-
六、審美判斷之辯證
-
七、「美」作為道德之象徵
-
八、《判斷力之批判》中的「目的論」
-
注釋
-
-
- 參考書目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