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心理學使用說明書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77599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比懶人包更實用!心理學專門使用手冊~
想了解自己、想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又不知該從何學習
本書便是專為如此煩惱的你,量身打造的人生導航!

【本書特色】
◎186個心靈機能詞條×7大應用範疇,將五花八門的專門術語統整出有脈絡的入門索引。
◎48位心理學家的生平與貢獻簡介,一口氣拓寬心理學發展軌跡的認識。
◎搭配逗趣插圖,零碎的學術名詞借助漫畫式圖解,一看就記得。

本書是「心理學使用說明書」,這個令人費解的書名究竟是什麼意思?
首先不妨試想一下,我們通常會在什麼時候需要說明書呢?
.購入一台新的遊戲主機,為了確認相關操作,挑最關鍵的幾頁加減看一下
.想在電腦上安裝軟體,得照著手冊一一完成指令,以便成功啟動
.DIY組裝家具時,若是沒跟著圖面做,萬一失手組錯部件,就得重頭再來過了

那麼,複雜度遠勝電腦的人類心靈,如果手邊缺乏一本操作手冊,我們又該如何在適應不良的第一時間發現早期症狀,運用奧妙的心靈機能排除問題呢?

本書正是一本教導各位如何「使用」心理學的說明書,也可以視為廣大心理學領域的索引手冊。只要按圖索驥,便能輕易找到線索,深入理解專門術語與心靈的運作機制,進而適應社會,更能作為心理機能異常時的參考指南。

▓第1章 包羅萬象的心理學
心理學直到19世紀才自成一門學問,在此之前,人們是如何思考「心」事?
第一章將會從先哲充滿智慧的語錄作為開端,進而談到現今主要的心理學概論及其衍生領域,幫助大家了解心理學的範疇究竟包含哪些。

▓第2章 心理、身體與大腦的關係
當你思考「心在何方?」這個大哉問時,肯定需要先了解心靈與身體、大腦的關聯吧!第二章將接續解說人產生感覺和知覺的機制,以及大腦如何使人更富人性。當你察覺人對於外界資訊並非全知全能後,肯定更能體會人心的奧妙之處。

▓第3章 認識自己的線索
想要適應社會,第一步該學習窺心術洞悉別人的想法嗎?非也,你該做的是從認識「自己」開始!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屬於哪一種性格,甚至挖掘出潛藏的情結,肯定能夠以更輕鬆自在的一面應對周遭外物。

▓第4章 認識一個人的線索
人無法獨自生存,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是芸芸眾生煩惱的根源。第四章將會深入人際關係,掌握言語之外的訊息、基於潛意識做出的行為,以及成長環境造成的性格特質,從中獲得更多與人順利交流的啟示。

▓第5章 職場實用心理學
職場也是人生一項很重大的課題,而工作本身也與我們的學習力和記憶力息息相關。只要了解記憶的機制,肯定幫助你迴避許多小過錯;只要多花心思調整處事模式,就能改善與主管或下屬的關係,更能推動團隊順利運轉。

▓第6章 戀愛實用心理學
人究竟是從異性身上的哪一部分感受到魅力呢?心理學不但可以解答這個問題,還能傳授你如何贏得好感的小祕訣!當然戀愛這條路還有婚姻、生育、育兒等挑戰,希望能幫助各位解決男女之間「情感適應不良」的問題。

▓第7章 認識心理狀況
人只要活著,就不可能完全沒有心理問題。本書的最後要來談保持心理健康、應付壓力的方法,並介紹許多心理疾病與療法。

本書的特色,便是將「適應社會」這項現代人普遍皆有的煩惱納入討論範疇,根據如何處理孩子成長、親子關係、適應職場、適應學校等人生各階段的課題,建立起全書的架構。
各位不妨依照眼下的成長課題,挑選專門章節閱讀;或是預測下一個階段的課題,做好準備。
願各位都能把這本《心理學使用說明書》當作心靈指南,善加活用於生活當中。
  • 前言
  • 第1章 包羅萬象的心理學
    • Chapter 1-1 心理學是什麼?
    • Chapter 1-2 心理學的淵源
    • Chapter 1-3 心理學始祖─馮特
    • Chapter 1-4 第一個心理學流派 精神分析學
    • Chapter 1-5 第二個心理學流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
    • Chapter 1-6 第三個心理學流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
    • Chapter 1-7 基礎心理學 生理心理學
    • Chapter 1-8 基礎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
    • Chapter 1-9 基礎心理學 數學心理學
    • Chapter 1-10 基礎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 Chapter 1-11 基礎心理學 知覺心理學
    • Chapter 1-12 基礎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
    • Chapter 1-13 基礎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 Chapter 1-14 基礎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 Chapter 1-15 基礎心理學 情感心理學
    • Chapter 1-16 基礎心理學 語言心理學
    • Chapter 1-17 基礎心理學 感覺心理學
    • Chapter 1-18 基礎心理學 生態心理學
    • Chapter 1-19 基礎心理學 計量心理學
    • Chapter 1-20 應用心理學 臨床心理學
    • Chapter 1-21 應用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
    • Chapter 1-22 應用心理學 殘障心理學
    • Chapter 1-23 應用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
    • Chapter 1-24 應用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
    • Chapter 1-25 應用心理學 工商心理學
    • Chapter 1-26 應用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
    • Chapter 1-27 應用心理學 學校心理學
    • Chapter 1-28 應用心理學 社區心理學
    • Chapter 1-29 應用心理學 法庭心理學
    • Chapter 1-30 應用心理學 災難心理學
    • Chapter 1-31 應用心理學 家庭心理學
    • Chapter 1-32 應用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
    • Chapter 1-33 應用心理學 運動心理學
    • Chapter 1-34 應用心理學 交通心理學
    • Chapter 1-35 應用心理學 宗教心理學
    • Chapter 1-36 應用心理學 藝術心理學
    • Chapter 1-37 應用心理學 自我心理學
    • Chapter 1-38 應用心理學 醫療心理學
    • Chapter 1-39 心理學的衍生領域 性心理學
    • Chapter 1-40 心理學的衍生領域 政治心理學
    • Chapter 1-41 心理學的衍生領域 經濟心理學
    • Chapter 1-42 心理學的衍生領域 空間心理學
    • Chapter 1-43 心理學的衍生領域 軍事心理學
    • Chapter 1-44 心理學的衍生領域 異常心理學
    • 人物介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勒內.笛卡兒/伊曼努爾.康德/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法蘭西斯.培根/約翰.洛克/威廉.馮特)
  • 第2章 心理、身體與大腦的關係
    • Chapter 2-1 感覺與知覺
    • Chapter 2-2 心與腦
    • Chapter 2-3 知覺的種類
    • Chapter 2-4 視覺
    • Chapter 2-5 聽覺
    • Chapter 2-6 觸覺
    • Chapter 2-7 嗅覺
    • Chapter 2-8 味覺
    • Chapter 2-9 末梢神經與中樞神經
    • Chapter 2-10 大腦皮質
    • Chapter 2-11 腦損傷和失語
    • Chapter 2-12 視錯覺
    • Chapter 2-13 感覺與順應
    • Chapter 2-14 支應性理論
    • 人物介紹(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約翰.華生/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伊凡.彼得羅維奇.巴夫洛夫/艾德加.約翰.魯賓/赫爾曼.艾賓浩斯/海因茨.寇哈特)
  • 第3章 認識自己的線索
    • Chapter 3-1 情感與情緒
    • Chapter 3-2 情感發生的過程
    • Chapter 3-3 性格與人格
    • Chapter 3-4 性格的類型論與特質理論
    • Chapter 3-5 恩斯特.克雷奇默和薛爾頓的類型論
    • Chapter 3-6 榮格的類型論
    • Chapter 3-7 性格的特質理論
    • Chapter 3-8 各種性格測驗
    • Chapter 3-9 A型人格與B型人格
    • Chapter 3-10 智力測驗的項目
    • Chapter 3-11 IQ(Intelligence Quotient)
    • Chapter 3-12 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 Chapter 3-13 各種情結
    • Chapter 3-14 自卑感與優越感
    • Chapter 3-15 周哈里窗
    • Chapter 3-16 身分認同
    • Chapter 3-17 中年身分認同危機
    • Chapter 3-18 老年身分認同危機
    • Chapter 3-19 接受死亡
    • 人物介紹(恩斯特.克雷奇默/埃米爾.克雷佩林/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哈里.斯塔克.沙利文/卡倫.荷妮/埃里希.塞利希曼.佛洛姆/阿爾弗雷德.比奈/大衛.韋克斯勒)
  • 第4章 認識一個人的線索
    • Chapter 4-1 非語言溝通
    • Chapter 4-2 動作倒錯
    • Chapter 4-3 識破謊言
    • Chapter 4-4 表情透露的深層心理
    • Chapter 4-5 無法識破的謊言
    • Chapter 4-6 人類的六種需求
    • Chapter 4-7 如何察覺對方的自我表現欲
    • Chapter 4-8 「知性化」的隱情
    • Chapter 4-9 從血型能知道什麼?
    • Chapter 4-10 手足與性格
    • Chapter 4-11 從夢的解析了解潛意識
    • Chapter 4-12 夢的種類
    • Chapter 4-13 各式各樣的症候群
    • Chapter 4-14 人格異常者的特徵
  • 第5章 職場實用心理學
    • Chapter 5-1 記憶的機制
    • Chapter 5-2 情節記憶、語意記憶和程式性記憶
    • Chapter 5-3 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 Chapter 5-4 記憶的變形─偽記憶
    • Chapter 5-5 自傳式記憶
    • Chapter 5-6 前瞻性記憶
    • Chapter 5-7 高齡者的記憶
    • Chapter 5-8 挖掘記憶的方法
    • Chapter 5-9 解決問題的技巧
    • Chapter 5-10 片面提示與雙面提示
    • Chapter 5-11 得寸進尺法
    • Chapter 5-12 以退為進法
    • Chapter 5-13 低飛球策略
    • Chapter 5-14 古典制約
    • Chapter 5-15 操作制約
    • Chapter 5-16 外在動機
    • Chapter 5-17 內在動機
    • Chapter 5-18 社會動機
    • Chapter 5-19 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 Chapter 5-20 匱乏動機與成長動機
    • Chapter 5-21 班度拉實驗
    • Chapter 5-22 比馬龍效應
    • Chapter 5-23 PM理論
    • Chapter 5-24 激發幹勁的方法
    • Chapter 5-25 霍桑效應
    • Chapter 5-26 委託的方法
    • Chapter 5-27 責備與命令的技巧
    • Chapter 5-28 破窗效應
    • Chapter 5-29 海恩法則
    • Chapter 5-30 暈輪效應
    • Chapter 5-31 單純曝光效應
    • Chapter 5-32 林格曼效應
    • Chapter 5-33 同儕/團體壓力
    • Chapter 5-34 旁觀者效應
    • Chapter 5-35 冒險遷移
    • Chapter 5-36 如何組成一支有效率的團隊?
    • 人物介紹(愛德華.桑代克/伯爾赫斯.法雷迪.史金納/亞伯特.班度拉/詹姆斯.傑爾姆.吉布森/科特.考夫卡/庫爾特.施奈德/李夫.維高斯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 第6章 戀愛實用心理學
    • Chapter 6-1 異性的魅力
    • Chapter 6-2 接近性的效果
    • Chapter 6-3 好意的回報性
    • Chapter 6-4 個人空間
    • Chapter 6-5 同步性
    • Chapter 6-6 巴納姆效應
    • Chapter 6-7 博薩德法則
    • Chapter 6-8 怎麼坐,才能拉近心的距離?
    • Chapter 6-9 心情好轉效果
    • Chapter 6-10 吊橋效應
    • Chapter 6-11 午餐技巧
    • Chapter 6-12 自我揭露
    • Chapter 6-13 跟蹤狂
    • Chapter 6-14 家暴(家庭暴力)
    • Chapter 6-15 為什麼我們仍然要結婚?
    • Chapter 6-16 孩子如何改變一個人?
    • Chapter 6-17 育兒和依附
    • Chapter 6-18 皮亞傑和柯爾伯格的發展理論
    • 人物介紹(尚.皮亞傑/約翰.鮑比/安娜.佛洛伊德/梅蘭妮.克萊因/哈里.哈洛/愛利克.霍姆伯格.艾瑞克森/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勞倫斯.柯爾伯格)
  • 第7章 認識心理狀況
    • Chapter 7-1 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
    • Chapter 7-2 壓力與壓力源
    • Chapter 7-3 壓力管理
    • Chapter 7-4 防衛機制①
    • Chapter 7-5 防衛機制②
    • Chapter 7-6 防衛機制③
    • Chapter 7-7 心理疾病
    • Chapter 7-8 焦慮症
    • Chapter 7-9 身心症
    • Chapter 7-10 人格障礙
    • Chapter 7-11 思覺失調症
    • Chapter 7-12 憂鬱症
    • Chapter 7-13 各種恐懼症
    • Chapter 7-14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Chapter 7-15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Chapter 7-16 LD(學習障礙)
    • Chapter 7-17 自閉症
    • Chapter 7-18 進食障礙─厭食症、暴食症
    • Chapter 7-19 性方面的障礙─性功能、性別認同
    • Chapter 7-20 亞斯伯格症候群
    • Chapter 7-21 兒童的心理疾病
    • Chapter 7-22 逃學
    • Chapter 7-23 蟄居
    • Chapter 7-24 霸凌
    • Chapter 7-25 家內暴力與兒童虐待
    • Chapter 7-26 各種心理療法
    • Chapter 7-27 精神分析式心理療法
    • Chapter 7-28 個人中心治療
    • Chapter 7-29 認知行為療法
    • Chapter 7-30 心理諮商
    • Chapter 7-31 自律訓練
    • Chapter 7-32 意象療法
    • Chapter 7-33 家族療法
    • Chapter 7-34 藝術療法
    • Chapter 7-35 精神科藥物治療
    • Chapter 7-36 催眠療法
    • Chapter 7-37 整合心理治療
    • Chapter 7-38 團體心理治療
    • Chapter 7-39 森田療法
    • Chapter 7-40 內觀療法
    • Chapter 7-41 懷舊療法
    • 人物介紹(亞倫.貝克/阿爾伯特.艾利斯/森田正馬/吉本伊信/卡爾.羅傑斯/馬丁.賽里格曼/理查.拉薩魯斯/弗朗茨.安東.梅斯梅爾)
  • 參考文獻
  • 後記
  • 索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