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郭序
- 自序
-
第一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導論)
-
第一節 基本概念
-
一、發展
-
二、教育
-
三、遺傳與環境
-
四、發育與學習
-
五、互動與動機
-
-
第二節 主要學說
-
一、心理分析說
-
二、認知發展說
-
三、行為學習說
-
四、人性自現說
-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一、實驗法
-
二、觀察法
-
三、調查法
-
四、訪問法
-
五、個案法
-
六、縱貫法
-
七、橫斷法
-
-
第四節 學術取向
-
一、行為主義取向
-
二、人性主義取向
-
三、認知發展取向
-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二章 身體發展與體育
-
第一節 身體發展之心理意義
-
一、身體發展為全人發展之基礎
-
二、身體形象與自我觀
-
三、身體發展與性格
-
-
第二節 出生前後的身體發展
-
一、出生前的發展
-
二、出生後的發展
-
-
第三節 兒童期之身體發展
-
一、嬰兒期的發展
-
二、幼兒期的發展
-
三、學童期的發展
-
-
第四節 青少年期之身體發展
-
一、生長的再度加速
-
二、發情期與性徵
-
三、一代勝一代的生長趨勢
-
四、性行為與同性戀
-
-
第五節 成年期之身體發展
-
一、壯年期的發展
-
二、中年期的發展
-
三、老年期的發展
-
-
第六節 體育與全人發展
-
一、體育與全人教育
-
二、學校的體育課程
-
三、個人與全民體育
-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三章 智慧發展與智育
-
第一節 智慧、智力與智能
-
第二節 對智慧之量與質的研究
-
一、量與質的研究之相似處
-
二、量與質的研究之相異處
-
-
第三節 智慧之量的成長
-
一、智力測驗
-
二、兩種智慧
-
-
第四節 智慧之質的發展
-
一、皮氏學說的基本概念
-
二、智識發展的四個階段
-
-
第五節 智育與智慧發展
-
一、智育之目的與環境
-
二、家庭與智育
-
三、學校與智育
-
四、性格與學業成就
-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四章 羣性發展與羣育
-
第一節 羣性的起源
-
一、羣性學習說
-
二、心理分析說
-
三、認知說
-
四、人性說
-
五、天生說
-
-
第二節 羣性發展的過程
-
一、初生時期
-
二、二歲至六歲
-
三、六歲至十二歲
-
四、青少年期
-
-
第三節 常見的羣體動力現象
-
一、同儕依慕
-
二、權威關係
-
三、同儕關係
-
四、社會認知
-
五、利羣行為
-
六、合作與競爭
-
七、侵犯
-
八、領導
-
-
第四節 羣育與羣化執行者
-
一、家庭
-
二、學校
-
三、儕羣
-
四、電視
-
五、其他
-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五章 德性發展與德育
-
第一節 德性與德性發展
-
第二節 道德判斷與德性發展
-
一、德性發展之層次與階段
-
二、三個道德層次之界定
-
三、六個道德階段之區分
-
四、道德判斷與道德行動
-
-
第三節 德性與性格
-
一、德性與智性
-
二、德性與羣性
-
三、德性與情性
-
四、德性與體性
-
-
第四節 道德行為之決定因素
-
一、恥感文化與罪惡文化
-
二、道德氣氛與生活經驗
-
三、對行為後果之預期
-
四、行為之自制能力
-
-
第五節 德育與德性發展
-
一、道德哲學與道德教育
-
二、德育方法與德育環境
-
三、家庭教育
-
四、學校教育
-
五、懲罰之效用
-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六章 情緒發展與情育
-
第一節 情緒的發展
-
一、情緒與智識
-
二、情緒的肇始:自戀
-
三、情緒的發展過程
-
-
第二節 情緒發展的條件
-
一、發育
-
二、學習
-
-
第三節 青少年期的高昂情緒
-
一、情緒高昂的現象
-
二、情緒高昂的原因
-
-
第四節 青少年期常見的情緒
-
一、懼怕
-
二、憂慮
-
三、焦慮
-
四、憤怒
-
五、嫉妒
-
六、快樂
-
七、親愛
-
八、好奇
-
-
第五節 情育與情緒發展
-
一、情緒對全面發展的影響
-
二、情緒的偏勢與均衡
-
三、情緒的控制與清洩
-
四、情緒教育
-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七章 性格發展與人格教育(總結)
-
第一節 佛洛依德之性心理學說
-
一、意識、準意識與潛意識
-
二、本我、自我與超我
-
三、性心理發展的四個階段
-
四、自我防衛機略
-
-
第二節 艾力遜之羣性心理學說
-
一、佛艾二氏學說之異同
-
二、艾氏之「人生八階」
-
三、「人生八階」之發展要目
-
-
第三節 影響性格發展的因素
-
一、各種有關學說
-
二、遺傳與環境的影響
-
-
第四節 性格發展與全人教育
-
一、嬰兒期
-
二、幼兒期
-
三、兒童期
-
四、青少年期
-
五、父母行為模式及其影響
-
-
本章參考文獻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