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余德慧是台灣心理學界的異數。
《詮釋現象心理學》(會形,1998;心靈工坊,2001)這本書在台灣的出版,以及往後各種學術思想性與社會實踐性的精神性生產,奠定且刻劃了余德慧一生的學術志業與生命旨趣。從而無論在本土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或本土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界,余德慧不僅僅說出了那個我們尚未認識的自己,打開了心理學話語的新的可能性,並以詩性的語言,以及富含宗教與藝術的神秘氣息,開創了一片另類繽紛的多彩天地,做出了突出且卓而不群的獨特貢獻。
余德慧晚年以「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等觀念,結合人文社會學科與人類受苦現場,以探究並建立了人文心理學的文化思想深度與廣度。此處所謂的「臨床」,是指「投身到苦難之處」;而「人文臨床」即是將諸種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理論、思想及技藝)廣泛地成為受苦之處的中介。並在此臨床現場,一方面讓人文社會學科突破自身的慣性,開始去傾聽受苦的聲音,從而獲得自身全新的反省。另一方面試圖透過重新的反省,人文社會學科足以自我轉化,解除知識的疆域,並滲透進入受苦處境,凝練出更深刻的人文知識,創造豐富多元的精神瑰寶。
這本書籍是余德慧的學友與學生們,分別就(1)人文臨床及其超越之可能、(2)詮釋現象心理學與本土臨床之間、(3)臨終柔適照顧與宗教療癒、(4)社會受苦與照護悅納、及(5)人文凝視與倫理諮商等五個篇章,闡述並彰顯他們與余德慧長年以來在知識上的會遇精進、生活上的提攜陪伴,以及精神上的知遇共感,一起從生命受苦的界線處境出發,共同攜手邁向未知之境。
「存有美學做為臨床心理的終極視野,療癒(或療遇)倫理做為一種藝術生成過程」,是余德慧為台灣本土諮商與臨床心理學設下的迷津指引,開出的一帖甘甜良方。
余德慧的成就,不在過去,而在未來。
2012年9月,余德慧因病逝世。
我們深信: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一種恩寵。
遠去,是為了歸來……
《詮釋現象心理學》(會形,1998;心靈工坊,2001)這本書在台灣的出版,以及往後各種學術思想性與社會實踐性的精神性生產,奠定且刻劃了余德慧一生的學術志業與生命旨趣。從而無論在本土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或本土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界,余德慧不僅僅說出了那個我們尚未認識的自己,打開了心理學話語的新的可能性,並以詩性的語言,以及富含宗教與藝術的神秘氣息,開創了一片另類繽紛的多彩天地,做出了突出且卓而不群的獨特貢獻。
余德慧晚年以「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等觀念,結合人文社會學科與人類受苦現場,以探究並建立了人文心理學的文化思想深度與廣度。此處所謂的「臨床」,是指「投身到苦難之處」;而「人文臨床」即是將諸種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理論、思想及技藝)廣泛地成為受苦之處的中介。並在此臨床現場,一方面讓人文社會學科突破自身的慣性,開始去傾聽受苦的聲音,從而獲得自身全新的反省。另一方面試圖透過重新的反省,人文社會學科足以自我轉化,解除知識的疆域,並滲透進入受苦處境,凝練出更深刻的人文知識,創造豐富多元的精神瑰寶。
這本書籍是余德慧的學友與學生們,分別就(1)人文臨床及其超越之可能、(2)詮釋現象心理學與本土臨床之間、(3)臨終柔適照顧與宗教療癒、(4)社會受苦與照護悅納、及(5)人文凝視與倫理諮商等五個篇章,闡述並彰顯他們與余德慧長年以來在知識上的會遇精進、生活上的提攜陪伴,以及精神上的知遇共感,一起從生命受苦的界線處境出發,共同攜手邁向未知之境。
「存有美學做為臨床心理的終極視野,療癒(或療遇)倫理做為一種藝術生成過程」,是余德慧為台灣本土諮商與臨床心理學設下的迷津指引,開出的一帖甘甜良方。
余德慧的成就,不在過去,而在未來。
2012年9月,余德慧因病逝世。
我們深信: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一種恩寵。
遠去,是為了歸來……
- 感懷 德慧/葉啟政
- 微明淡悲,長懷千喜/王鎮華
- 文化心理學的浴火與重生/宋文里
- 出入生死、幽明來去—悼念余德慧先生/林安梧
- 願你的不在成為你永遠被感知的....../余安邦
-
甲篇 人文臨床及其超越之可能
-
1 行深:「臨床」、「臨終」、「治癒」和「療遇」交錯的人文徵候及其超越/林耀盛
-
2 人文臨床與護理教育的遭逢:一部教學現場的實驗性作品/余安邦
-
3 日本臨床哲學運動之初探:兼與台灣人文臨床的對話/廖欽彬
-
-
乙篇 詮釋現象心理學與本土臨床之間
-
4 詮釋現象心理學的迂迴:從塵世到神聖的中介/汪文聖
-
5 余德慧的詮釋現象學之道與本土臨床心理學的起點/李維倫
-
6 身體情緒與身體現象學/王心運、林慧如
-
-
丙篇 臨終柔適照顧與宗教療癒
-
7 余德慧的臨終心理研究與應用:從心理質變到聖世界/石世明
-
8 對安寧療護臨床心態的現象考察—安寧療護的本土化模式/許禮安
-
9 在非現實母體中悠晃:余德慧教授的本土宗教療遇之道/蔡怡佳
-
10 生死學在台灣的文化沉思/余德慧、林耀盛
-
11 柔適照顧典式的導言/余德慧
-
-
丁篇 社會受苦與照護悅納
-
12 原愛工坊的書寫—社會受苦的在地轉化/鄭漢文
-
13 走入環境人文森林:有機環境的情緒勞務與照護悅納/李宜澤
-
-
戊篇 人文凝視與倫理諮商
-
14 思念的遇望—作為生命存有的缺口動力學/林徐達
-
15 人文的凝視—追尋余德慧先生逝去未遠的身影/彭榮邦
-
16 從心理諮商到倫理諮商/龔卓軍
-
- 附錄:余德慧教授生平簡介及學術成就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