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多元复杂的中国现当代美学

出版日期
2021/04/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523929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国当代美学的历史发展是多元的,本书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问题。其一,作者从审美、启蒙、革命多元互动的角度来揭示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多元复杂性;其二,作者从心本、情本、生命本体、身体本体、生活本体等多重本体角度来发掘中国现当代美学所蕴有的丰富哲理内涵;其三,作者从鲁迅、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滕固、李泽厚等美学家们生活的社会历史语境及其思想资源转化的角度来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文化探源;其四,作者还对“审美价值限度”、“诗性身体”、“微时代审美”、“生活论转向”等中国当代文艺及学术现象进行了文化考察和反思。
  • 中国现代美学建构内蕴的多元性
    • 一 审美内蕴:艺术的审美独立与生命本体价值
    • 二 启蒙内蕴:艺术塑造健全的现代人格
    • 三 革命内涵:艺术的社会政治功利性
  • 从“情趣”到“情象”──20世纪中国美学审美艺术本体论之现代建构(一)
    • 一 梁启超的“情趣”论
    • 二 蔡元培的“情育”论
    • 三 朱光潜的“情象”论
  • 从“意志解脱”到“心理本体”──20世纪中国美学审美艺术本体论之现代建构(二)
    • 一 王国维的“意志解脱”论
    • 二 宗白华的“生命本体”论
    • 三 李泽厚的“心理本体”论
  • “生命的律动”──宗白华“六法”绘画美学思想探微
    • 一 “六法”之首:“气韵生动”的诠释
    • 二 其他五法内涵的诠释
    • 三 “六法”绘画美学思想的文化成因
  • “风格进化”论──滕固美术史观及其文化探源
    • 一 “风格进化论”的内涵
    • 二 “风格进化论”的文化源渊
  • 邓以蛰:一个被忽视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和美术史家
    • 一 邓以蛰美学被忽视的研究状况
    • 二 邓以蛰美学可开掘的学术空间
  • 从“光线颜色”到“意境气韵”──邓以蛰“心本”美学思想的发展和形成
    • 一 萌芽:由“光线颜色”到“情感生命”(—1924年)
    • 二 发展:由“情感生命”到“胸襟心意”(1925—1934)
    • 三 成熟:“美在意境”与“气韵生动”(1935—)
  • “心本”:邓以蛰美学命名的一种尝试
    • 一 “心本”的提出
    • 二 “心本”的“人心”内涵
    • 三 “心本”的“道心”内涵
    • 四 “心本”的文化渊源
  • “辩证心本论”──邓以蛰美术史观及其文化探源
    • 一 “辩证心本论”美术史观的内涵
    • 二 “辩证心本论”美术史观的文化源渊
  • 宗白华与邓以蛰“书画同源”观探论
    • 一 “生命之书”与“字生于画”
    • 二 “笔墨之舞”与“笔画通心”
    • 三 差异中汇通
  • “六法”之诠──宗白华与邓以蛰绘画美学思想之比较
    • 一 宗白华对“气韵生动”的诠释
    • 二 邓以蛰对“气韵生动”的诠释
    • 三 宗白华与邓以蛰对其他五法的诠释
    • 四 宗白华与邓以蛰“六法”之诠的差异及成因
  • “情感生命”与“心灵自我”──宗白华与邓以蛰书法美学思想之比较
    • 一 “情感生命”与“心灵自我”的书法意境
    • 二 “情景交融”与“心手相应”的书法形式
  • 启蒙 革命 审美──鲁迅美学多元性内涵及其文化探源
    • 一 科学、情感与批判的启蒙内涵
    • 二 战斗、工具与阶级的革命内涵
    • 三 “自我悖论”与“中间物”的审美内涵
    • 四 多元性内涵的文化渊源
  • 问题与反思──李泽厚实践美学初创及其文化内蕴探论
    • 一 问题:何谓“美感”“美”和“自然美”?
    • 二 反思:权力话语的折射
  • “三个阶段,三重本体”──论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 一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初创
    • 二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奠基
    • 三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完善
  • 试论艺术审美价值限度的转向
    • 一 何谓艺术审美价值?
    • 二 艺术审美价值限度的转变及成因
  • 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 一 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历史及其困难的原因
    • 二 文艺美学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 建构“诗性身体”的身体美学──王小波《黄金时代》中“身体问题”的启示
    • 一 规训的身体:身体的道德认同
    • 二 反抗的身体:欲望的肉体对权力话语的颠覆
    • 三 诗性的身体:欲与爱的交融
  • “微时代”审美及其文化反思
    • 一 “微时代”审美的即时便捷性
    • 二 “微时代”审美的多元互动性
    • 三 “微时代”审美的草根自由性
    • 四 “微时代”审美的浅表碎微性
    • 五 “逃”与“忘”的“微时代”审美反思
  • “生活论美学”话题缘起语境及其价值取向
    • 一 “生活论美学”话题的缘起语境
    • 二 “生活论美学”话题的价值取向
  • 后记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