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440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旨在重新詮釋臺灣農家經濟史上的重要課題,諸如與戰後初期相比,日治時代臺灣農家經濟有何變化;農家經濟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以及與此相關之農民參與市場的程度、接受新技術意願及能力等等。書中採取新經濟史的研究方法,透過計量經濟分析法,探討各現象間的因果關係,從中獲得以下主要不同的論點。

從各種經濟指標來看,戰後初期農家生活水準確實都低於日治時代。租佃制度可擴大經營地面積,佃農所得未必低於自耕農,因此有必要重新探究三七五減租是否提高了農家的所得。戰後初期每人GDP低於戰前,與農家參與市場活動大幅衰退有關,這是因為政府不當政策所致。蓬萊米普及的根本因素為利潤,印證了臺灣農家強烈市場導向的性格,這也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 圖表目次
  • 增訂版序
  • 初版代序/吳密察
  • 初版自序
  • 第一章 緒論
    • 1.臺灣經濟史的解釋觀點
      • 1.1 中國邊邊陲論
      • 1.2 階級剝削論
      • 1.3 現代化論
    • 2.歷史解釋的分歧
      • 2.1 財政負擔是否過重
      • 2.2 市場結構
    • 3.本書主旨與架構
  • 第一部分 概論
    • 第二章 臺灣「新經濟史」研究的新局面
      • 1.前言
      • 2.新經濟史的開創與發展
      • 3.經濟學家對傳統臺灣經濟史研究的反省
      • 4.經濟學家為臺灣經濟史開拓的新研究領域
      • 5.資料整理的新局面
      • 6.小結
  • 第二部分 農家經濟狀況的變遷
    • 第三章 農家所得水準之變遷
      • 1.前言
      • 2.資料來源及處理
      • 3.所得水準的變遷
      • 4.農業經營費對可支配所得的影響
      • 5.每甲土地收入對可支配所得的影響
      • 6.景氣波動對農家所得之影響
      • 7.政府對農家所得的影響
      • 8.可支配所得影響因素的迴歸分析
      • 9.小結
    • 第四章 農家儲蓄及消費水準之變遷
      • 1.前言
      • 2.相關文獻、定義及資料
      • 3.儲蓄及消費的變動
      • 4.消費及儲蓄的影響因素
      • 5.糧食消費結構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
      • 6.恩格爾係數及所得彈性
      • 7.小結
  • 第三部分 市場與農家經濟
    • 第五章 農家商業化程度的變遷
      • 1.前言
      • 2.商業化的意義、衡量指標與資料來源
      • 3.商業化程度的變遷
      • 4.主作不同對農家商業化程度的影響
      • 5.農業技術變革對商業化程度的影響
      • 6.政府政策對農家商業化程度的影響
      • 7.小結
    • 第六章 蓬萊種稻作普及之因素
      • 1.前言
      • 2.蓬萊米快速普及
      • 3.技術型態的比較
      • 4.蓬萊米與在來米之產出與利潤之比較
      • 5.蓬萊米優勢力量的根源
      • 6.小結
      • 附表
    • 第七章 結論
  • 附錄 臺灣經濟史大師-張漢裕教授的學術成就
    • 1.前言
    • 2.研究主題
      • 2.1 重商主義及偉伯學說
      • 2.2 臺灣經濟史
      • 2.3 職業倫理
      • 2.4 特點
    • 3.研究方法
      • 3.1 理論的推演
      • 3.2 資料的整理
      • 3.3 事實的發現
      • 3.4 特點
    • 4.小結
  • 參考文獻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