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乃就「世代的遽變」作為觀察的主線,選擇由
亂而治的唐初、及由治而亂的晚唐五代作為研究範疇,
在不同的世變下,並選擇具有轉折意涵的概念和主題
及敘事作品,檢视其中文人探索自我生命的思面向
與方式,和關懷的人生議題和價值。故就唐初言,則以
信徒及高僧撰成的靈驗記及僧傳為文本,爬梳出佛教
在初唐實際宣教時,僧人、信眾對於佛理的理解角度和
方法,對有唐一代佛教何以盛行不衰的原由,提供更完
整的觀察與理解;另就晚唐五代言,分就敘事文體、人
生歷程和天道變化予以探索,理解此时文人,何以回
到傳統文化中思索人生的原由。在兩下的對照中,梳理
出有唐一代的文人,在應對外在變化的關鍵時期,於組
構文化肌理時所思索的面向和基礎。
亂而治的唐初、及由治而亂的晚唐五代作為研究範疇,
在不同的世變下,並選擇具有轉折意涵的概念和主題
及敘事作品,檢视其中文人探索自我生命的思面向
與方式,和關懷的人生議題和價值。故就唐初言,則以
信徒及高僧撰成的靈驗記及僧傳為文本,爬梳出佛教
在初唐實際宣教時,僧人、信眾對於佛理的理解角度和
方法,對有唐一代佛教何以盛行不衰的原由,提供更完
整的觀察與理解;另就晚唐五代言,分就敘事文體、人
生歷程和天道變化予以探索,理解此时文人,何以回
到傳統文化中思索人生的原由。在兩下的對照中,梳理
出有唐一代的文人,在應對外在變化的關鍵時期,於組
構文化肌理時所思索的面向和基礎。
-
導論 考察唐代治亂更迭之際敘事文類對於生命省思的意義
-
一、唐代敘事文學中史部的發展階段與文體特徵
-
二、聚焦唐初五代之敘事文類的研究動機與意義
-
三、調整研究視角與整合文本以開發研究之方向
-
-
上編 承平:初唐時佛教敘事文體中對聖俗觀念之建構
-
第一章 信徒之生命見證──《冥報記》生命見解中的佛儒融攝
-
壹、演繹心安:知鑒輪迴 天道關涉下之修養論述
-
貳、驗諸外在:辨分業報 德行結構下之人生解讀
-
參、結論
-
-
第二章 高僧之空間詮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之「神聖空間」之文化與宗教論述
-
壹、擘畫歷史:重構佛教空間神聖性在中土之記錄
-
貳、目見知聖:客觀描述具文化象徵之環境及現象
-
參、感應知聖:主觀辨識屬信仰層次之意象和見解
-
肆、結論
-
-
第三章 僧人之神通展現──《續高僧傳‧感通篇》神異書寫的信仰意涵
-
壹、表述 展示對真理領受差異所區分的聖俗社群
-
貳、詮釋 證成個人生命方能決定環境的聖俗特質
-
參、結論
-
-
-
下編 世變:晚唐五代筆記譜系之文體定位和思維特徵
-
第一章 五代志怪之特質──五代時期志怪記敘之敘寫特色及其開展
-
壹、屬乎史體:陳述自我抉發的歷史片段
-
貳、物變本質:開展天道推衍的自然歷程
-
參、亂世意識:傾向體察個人的世俗利益
-
肆、結論
-
-
第二章 詩與事間之交涉──孟啟《本事詩》所反映五代文人對小說的文類見解
-
壹、敘事體歸屬文學:「本事」乃記錄、注解創作之歷程
-
貳、詩直陳人的意志:藉「詩歌」發現、聚焦敘事之命題
-
參、結論
-
-
第三章 定命論述之脈絡──《感定命錄》所展演五代命觀之心理特質
-
壹、解讀人生:中晚唐定命專書關注個人之人生利益
-
貳、發現命運:以感知能力來詮解定命的存在和結構
-
參、關懷自我:用此生利益探索既定生命軌則之意義
-
肆、結論
-
-
第四章 對於天命之探索──《北夢瑣言》所表述五代天命之時代性
-
壹、我的在場──由「史觀」選擇、評議和解讀事件的意義
-
貳、我的啟悟──從「外在」探索、認識與重構自我的人生
-
參、結論
-
-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