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视角与方法:中国文学史探索》是中国文学史著名学者蒋寅在还历之年回顾数十年学生历程、检阅自己学术成果的结集。全书以三十一个个案为基础,收入《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及其研究》《吏隐:大历诗人对谢朓的接受》《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陆游的沉寂与走红》《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等多篇代表作,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国文学史基本理论、基本观念的探讨,二是对具体文学史问题的分析,三是对个别作家文学史意义的揭示,四是关于文学影响和接受的研究。由于涉及文学史研究的诸多方面,遂冠以文学史探索之副书名。
- 版权信息
- 自序
-
一 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及其研究
-
1.历史学中的精神史研究
-
2.文学的精神史意义
-
3.文学研究中的精神史取向
-
-
二 基于文化类型的文学史分期论
-
1.为什么要再尝试文学史分期
-
2.基于文化类型作文学史分期的可行性
-
3.上古:贵族文化阶段的文学
-
4.中古:士族文化阶段的文学
-
5.近古:庶民文化阶段的文学
-
6.由文化视角看到的文学演变轨迹
-
-
三 20世纪文学史学反思
-
1.“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
-
2.走向文学史学的步履
-
3.文学史学的成果检阅
-
4.对文学史学的两点思考
-
-
四 关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理论体系——从《文心雕龙》谈起
-
1.《文心雕龙》的体系结构
-
2.中国古代的文章学理论体系
-
3.深刻的历史原因
-
-
五 从目录学看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兼谈目录学与文学的关系
-
1.目录学与文学研究
-
2.目录中的小说
-
3.《新唐书·艺文志》的小说家
-
-
六 一种更真实的人地关系与文学生态——中国古代流寓文学引论
-
1.人与地
-
2.隔阂与疏离
-
3.怡情与融入
-
4.流寓作为文化记忆
-
5.地域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
-
七 作为文学原型的精卫神话
-
1.精卫神话在唐前的流传
-
2.唐代文学中的精卫形象
-
3.精卫形象的特定精神内涵
-
-
八 《左传》和《战国策》说辞的比较研究——兼论春秋、战国的不同文化性格
-
1.两种风格的说辞
-
2.两种文化的更迭
-
3.两种理想的追求
-
-
九 理想的冲突与悲剧的超越——心态史上的屈原
-
1.不可调和的心灵冲突
-
2.自杀作为生命的一种选择
-
3.个人与宗族一体化关系的解除
-
-
十 超越之场:山水对于谢灵运的意义——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关系再检讨
-
1.从感事到感物
-
2.玄言诗:山水的哲学意味
-
3.游览诗:精神超越之场
-
4.山水:自由的象征性占有
-
-
十一 吏隐:大历诗人对谢朓的接受
-
1.大历诗中的谢朓形象
-
2.谢朓诗中的吏隐主题
-
3.大历诗人接受谢朓的心理氛围
-
4.吏隐作为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背景
-
-
十二 古典诗歌中的“吏隐”——一个传统观念及诗歌话语的形成
-
1.有关“隐”之种种名目
-
2.吏隐的含义
-
3.吏隐的动机
-
4.吏隐实现之前提
-
-
十三 一个历史定论的检验与翻案——张正见诗歌平议
-
1.被诗史遗忘的诗人
-
2.张正见诗的时代特征
-
3.张正见诗的缺陷
-
-
十四 反抗·委顺·淡忘——李白、杜甫、苏轼的时间意识及其思想渊源
-
1.三首诗中的时间感觉
-
2.李白与杜甫的时间意识
-
3.苏东坡诗中时间意识的变化
-
-
十五 杜甫与中国诗歌美学的老境
-
1.“老”与杜甫的诗歌批评
-
2.由生命体验到美学趣味
-
3.杜甫写作的老境
-
4.老境的两个层面
-
5.“老”的发现与表现
-
6.“老”眼观杜诗
-
-
十六 绝望与觉悟的隐喻——杜甫一组咏枯病树诗论析
-
1.引言
-
2.一组独特的咏物之作
-
3.从个体到群体命运的幻灭
-
4.王朝信念的绝望
-
5.“文章千古事”的觉悟
-
-
十七 杜甫是伟大诗人吗?——历代贬杜论的谱系
-
1.宋人的非杜之论
-
2.明代诗家对杜诗的批评
-
3.清人对杜诗的批评
-
4.专业化的批评眼光
-
5.对具体作品的批评
-
-
十八 权德舆与贞元后期诗风
-
1.贞元八年的诗史意义
-
2.新文坛盟主的诞生
-
3.反抗日常经验与游戏化
-
4.权德舆与中唐诗坛
-
-
十九 走向情景交融的诗史进程
-
1.走向情景交融:动机与取境
-
2.以佛学为中介的思维转换:观物、观心与境
-
3.艺术表现的自觉:移情·烘托·象征
-
-
二十 被批评史忽略的批评——作为批评家的严羽
-
1.由对诗歌本质的理解确立批评观念
-
2.以对诗歌艺术特性的掌握作为批评标准
-
3.基于诗歌艺术批评的诗史眼光
-
4.严羽批评的失误
-
-
二十一 陆游的沉寂和走红——明清两代对陆游诗歌的接受
-
1.陆游在明清之际的浮沉
-
2.来自程孟阳的影响
-
3.钱谦益对陆游的接受
-
4.陆游诗歌的持续流行
-
-
二十二 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
-
1.明清科举与士风
-
2.清人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
-
3.时文与传统文学的分流
-
4.举业对文学写作的具体影响
-
5.寻求时文与文章的内在沟通
-
-
二十三 李攀龙《唐诗选》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日本接受中国文学的一个侧面
-
1.关于《唐诗选》的版本
-
2.《唐诗选》的价值与真伪
-
3.蘐园诸子对《唐诗选》流行的决定作用
-
4.蘐园诸子为何推崇《唐诗选》
-
5.《唐诗选》的社会需求和嵩山房的成功
-
-
二十四 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
-
1.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的发展
-
2.清代风俗论和文论中的地域意识
-
3.地域文学传统的自觉和建构
-
4.诗论中的地域差异与地域传统意识
-
-
二十五 叶燮的文学史观
-
1.诗史观与文学史观
-
2.作论之体:《原诗》的理论品位
-
3.诗史发展观:周期论和阶段论
-
4.诗史动力论:自律与变
-
-
二十六 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
-
1.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试诗的影响
-
2.功令试诗与试帖诗的编纂、出版
-
3.功令试诗与蒙学诗法的勃兴
-
4.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的互动
-
-
二十七 乾嘉之际诗歌自我表现观念的极端化倾向——以张问陶的诗论为中心
-
1.张问陶的诗生活
-
2.船山诗歌观念的微妙变化
-
3.诗歌观念变革的号角
-
-
二十八 诗学、文章学话语的沟通与桐城派诗歌理论的系统化——方东树诗学的历史贡献
-
1.诗学原理
-
2.诗学话语
-
3.诗歌写作理论
-
4.诗歌批评理论
-
5.取法路径
-
-
二十九 旧学新知:李审言与《文选》学——一种意识超前的文学研究
-
1.李审言其人其学
-
2.李审言的《文选》研究
-
3.超前的文学研究意识
-
4.李审言与扬州学派的文学观念
-
-
三十 古典诗歌传统的断裂与承续——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
-
1.现代诗歌与诗歌传统的关系
-
2.现代诗歌中的传统因子
-
3.徐志摩诗歌中的传统因子
-
4.余论
-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