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英美分析美學史論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26398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國際美學協會總執委、國際知名美學家──劉悅笛,最新力作!
●大量第一手文獻,詳盡評述20世紀西方美學界重要流派!
●研究20世紀西方哲學、美學整體進程的必備專著!

「分析美學」是20世紀後半葉以後在英美及歐洲諸國唯一佔據主流位置的重要美學流派,其核心地位迄今仍難以撼動,同時它也是20世紀歷時較長的美學思潮之一。「分析美學」秉承了20世紀新哲學的「分析」視角,與擁有一定歷史深度的「大陸」視角是相對的,即在面對美學問題時採取「語言分析」的方法,力圖將美學理論問題當作語言問題來加以解決。

本書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文獻基礎上,對西方美學界的重要美學流派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上編「分析美學思想史」,係對維特根斯坦、比爾茲利、沃爾海姆、古德曼、丹托和迪基的美學思想進行了詳盡述評,各章之末並著重在對於該美學家思想的評判和批駁;下編「分析美學問題史」則主要聚焦於藝術定義、審美經驗、美學概念與文化解釋的問題,涉及到從維茨到列文森、從迪弗到卡羅爾、從西伯利到馬戈利斯等幾個系列美學家們的思想,每個問題之後都試圖超越分析美學而提出作者的觀點,並由此尋求新的美學生長點。
  • 序「秀威文哲叢書」\韓晗
  • 序\柯提斯•卡特
  • 導言 分析美學:界定,分期與特質
    • 一、「語言分析」之於分析美學
    • 二、分析美學的「分析」工具
    • 三、從「分析的」哲學史到美學史
    • 四、「分析美學史」的歷史考量
    • 五、分析「分析美學」的價值
  • 上編 分析美學思想史
    • 第一章 維特根斯坦:作為「語言分析」的美學
      • 一、從劃定「語言界限」到描述「語言使用」
      • 二、「美是使人幸福的東西」
      • 三、「不可言說的」與「超驗的」美學
      • 四、從學科消解到「美學」的概念使用
      • 五、「生活形式」的廣闊「文化語境」
      • 六、「語言遊戲」‧「家族相似」‧「開放的概念」
      • 七、視覺的分殊:「看見」與「看似」
      • 八、生活的取向:「自然而然的日常美學」
      • 九、其他幾朵散落的「美學火花」
      • 十、述評:兩種維特根斯坦與兩類美學
    • 第二章 比爾茲利:作為「元批評」的美學
      • 一、從《美學》到《審美的觀點》
      • 二、「分析美學」的首度「體系化」
      • 三、「藝術─批評─美學」
      • 四、「審美─經驗─藝術」
      • 五、「審美意圖─藝術行為─藝術品」
      • 六、「意圖謬見─感受謬見」
      • 七、述評:從反駁者的「反駁」來看
    • 第三章 沃爾海姆:作為「視覺再現」的美學
      • 一、心靈哲學、觀看繪畫與精神分析
      • 二、從《藝術及其對象》到《作為一種藝術的繪畫》
      • 三、作為一種「生活形式」的藝術
      • 四、反對「錯覺說」與置疑「相似論」
      • 五、作為思想內核的「看進」理論
      • 六、論「再現性觀看」的「雙重性」
      • 七、作為另一基石的「表現性」
      • 八、論「類型」與「殊例」的區分
      • 九、「作為藝術的圖繪」為何有趣?
      • 十、述評:從思想的「內在矛盾」觀之
    • 第四章 古德曼:作為「藝術語言」的美學
      • 一、從「構建世界的方式」到「符號系統理論」
      • 二、從《藝術的語言》到《概念重構》
      • 三、完整圖景:審美徵兆與非審美徵兆
      • 四、內在差異:草圖、手跡與樂譜
      • 五、從「再現」、「表現」到「例示」
      • 六、論「贗品」與「風格」問題
      • 七、從「何為藝術」到「何時為藝術」
      • 八、作為「真理認識」的審美與藝術
      • 九、述評:「唯科學主義」的褊狹影響
    • 第五章 丹托:作為「藝術敘事」的美學
      • 一、從分析哲學、歷史敘事到分析美學
      • 二、美學起點:1964年獨創的「藝術界」理論
      • 三、藝術本體:1974年構建的「平凡物的變形」說
      • 四、美學轉折:1984年重闡的「藝術終結」觀念
      • 五、藝術史哲學:1997年成形的「終結之後」理論
      • 六、重思美學:2003年反思的「美的濫用」思想
      • 七、述評:從「本質主義」與「歷史主義」的悖論看
    • 第六章 迪基:作為「藝術慣例」的美學
      • 一、闡釋新藝術形態的美學
      • 二、解構:1964年破除「審美態度神話」
      • 三、建構:1974年總結「藝術慣例論」
      • 四、重構:從「早期觀點」到「晚期觀點」的修正
      • 五、模式:1988年評價「藝術評價」
      • 六、述評:與布林迪厄的「慣習」理論比較
  • 下編 分析美學問題史
    • 第七章 「藝術定義」:從維茨到列文森
      • 一、分析美學「藝術定義」的六套方案
      • 二、邏輯起點:「藝術不可定義」論
      • 三、邏輯轉換:從「功能定義」到「程序定義」
      • 四、邏輯終點:「歷史性」定義藝術論
      • 五、對分析美學「定義方法」的五個評判
      • 六、新的定義:在「自然主義」與「歷史主義」之間
    • 第八章 「審美經驗」:從迪弗到卡羅爾
      • 一、分析美學視野中的「康德悖論」
      • 二、比爾茲利與迪基的「審美之辯」
      • 三、歷史上的「審美經驗諸概念」
      • 四、轉型中的「審美經驗的終結」
      • 五、從「消解審美」到「審美復興」
      • 六、新的經驗:複歸於「整一經驗」的審美經驗
    • 第九章 「美學概念」與「文化解釋」:從西伯利到馬戈利斯
      • 一、從「審美概念」的語言實質談起
      • 二、「審美與非審美」的依存關係
      • 三、從「客觀屬性」到「文化屬性」
      • 四、以「文化同一性」為視角來看
      • 五、新的解釋:「共識觀」與「解釋學」的統一
  • 結語 分析美學之後:緣何衰微,未來何在?
    • 一、「語言分析」究竟有什麼對與錯?
    • 二、「分析美學」將美學誤導到何方?
    • 三、分析與大陸美學的融合:以卡維爾為例
    • 四、「回到經驗」‧「回歸生活」‧「回復自然」
  • 附錄一 與亞瑟•丹托對話錄
  • 附錄二 與約瑟夫•馬戈利斯對話錄
  • 附錄三 與柯提斯•卡特對話錄
  • 附錄四 彼得•拉瑪克等訪京印象
  • 引用文獻
  • 後記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