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當代西方思想的困局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9570529692
關鍵特色
★如實呈現勞思光先生晚年口述「講書」之原稿,本書亦是他生前最後一本著作。
★在哲學的思辨中,從勞思光先生的思路中,重新思索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家所提出的觀察與辯論。
★透過西方哲學的困局、當代文化現狀所衍生的困難,詮釋中西方二十世紀重要歷史、社會事件的發生脈絡及意義。
名人推薦
陳振崑教授
導讀推薦
內容說明
(正面)
這一本先生的遺作,如實呈現哲學大師沉澱一生的思想風采,理性而深邃─
尋跡於二十世紀的西方世界,「在世界裡面的中國」(China in the world),思索中國文哲未來的路向。
從勞思光先生犀利剖析的深邃思維及現身說法的講席風采,在這個時代,尋得「哲學問題」之解答。
(背面)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保衛者。
我所真正關切的是我自己所見到的理境及所達到的自我境界。我所關切的哲學問題,本是哲學現有的危機問題,與未來的希望問題。─勞思光先生《思辯錄》
【摺口】
人是已往歷史之奴隸,卻是未來歷史的主人。
人站在歷史大洪流裡面就有一定的位置、一個視域;每一次去探求、思想、研究的時候,都是取了一個視域。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轉變是從希望漸漸步入破滅,出現「困局」(predicament),用病理學的方法來觀察文化的困局:為何出現違背啟蒙運動的兩次世界大戰?又為何二十世紀竟有三件大荒謬的事情(希特勒大屠殺、史達林及墨索里尼大審判、毛澤文化大革命)?
【書封文字】
世界的問題是無窮展開的。舊的成績無法解決新問題時,歷史就走入另一個階段,每一種文化都是如此。
哈瑪斯:我們對於現代性的研究,主要是一種病理學研究(parthological study)。
十九世紀時,知識份子認為他們處在「希望的世紀」(century of hope)
,文化永遠都在超越過去,世界會越來越好。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二十世紀變成一個混亂的時代,結構主義思維、後現代與現代之間的衝突,呈現了許多哲學家的迷惘與憂慮。原先充滿希望的世界,漸漸走向處處是「困局」(predicament)的世界,再也不能維持「希望的世紀」這種信念。
於是走入一連串困局:
˙第一重困局:傳統與現代性的緊張關係
˙第二重困局:現代文化本身的不完整性
˙第三重困局:不信任現代文化而出現「反理性思潮」
從二十世紀每個世代對於哲學問題的瞭解,藥方,剖析當代西方哲學家如何解消「走向一個現代社會的鐵籠」的憂慮,進而擴展哲學思維的「視域」。
思索「哲學之未來」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現代文化之下的哲學思維落實到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秩序上,會成為什麼主張?
勞思光先生:若要從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衝突或困局中找到出路,就是一種創造的工作,這工作必須要發揮已有文化傳統的潛力──可以發揮、可以出現,但是還完全發揮。……發揮潛力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卻是唯一可能的出路。
延伸閱讀
《邁向第二代本土研究邁向第二代本土研究》
★如實呈現勞思光先生晚年口述「講書」之原稿,本書亦是他生前最後一本著作。
★在哲學的思辨中,從勞思光先生的思路中,重新思索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家所提出的觀察與辯論。
★透過西方哲學的困局、當代文化現狀所衍生的困難,詮釋中西方二十世紀重要歷史、社會事件的發生脈絡及意義。
名人推薦
陳振崑教授
導讀推薦
內容說明
(正面)
這一本先生的遺作,如實呈現哲學大師沉澱一生的思想風采,理性而深邃─
尋跡於二十世紀的西方世界,「在世界裡面的中國」(China in the world),思索中國文哲未來的路向。
從勞思光先生犀利剖析的深邃思維及現身說法的講席風采,在這個時代,尋得「哲學問題」之解答。
(背面)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保衛者。
我所真正關切的是我自己所見到的理境及所達到的自我境界。我所關切的哲學問題,本是哲學現有的危機問題,與未來的希望問題。─勞思光先生《思辯錄》
【摺口】
人是已往歷史之奴隸,卻是未來歷史的主人。
人站在歷史大洪流裡面就有一定的位置、一個視域;每一次去探求、思想、研究的時候,都是取了一個視域。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轉變是從希望漸漸步入破滅,出現「困局」(predicament),用病理學的方法來觀察文化的困局:為何出現違背啟蒙運動的兩次世界大戰?又為何二十世紀竟有三件大荒謬的事情(希特勒大屠殺、史達林及墨索里尼大審判、毛澤文化大革命)?
【書封文字】
世界的問題是無窮展開的。舊的成績無法解決新問題時,歷史就走入另一個階段,每一種文化都是如此。
哈瑪斯:我們對於現代性的研究,主要是一種病理學研究(parthological study)。
十九世紀時,知識份子認為他們處在「希望的世紀」(century of hope)
,文化永遠都在超越過去,世界會越來越好。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二十世紀變成一個混亂的時代,結構主義思維、後現代與現代之間的衝突,呈現了許多哲學家的迷惘與憂慮。原先充滿希望的世界,漸漸走向處處是「困局」(predicament)的世界,再也不能維持「希望的世紀」這種信念。
於是走入一連串困局:
˙第一重困局:傳統與現代性的緊張關係
˙第二重困局:現代文化本身的不完整性
˙第三重困局:不信任現代文化而出現「反理性思潮」
從二十世紀每個世代對於哲學問題的瞭解,藥方,剖析當代西方哲學家如何解消「走向一個現代社會的鐵籠」的憂慮,進而擴展哲學思維的「視域」。
思索「哲學之未來」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現代文化之下的哲學思維落實到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秩序上,會成為什麼主張?
勞思光先生:若要從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衝突或困局中找到出路,就是一種創造的工作,這工作必須要發揮已有文化傳統的潛力──可以發揮、可以出現,但是還完全發揮。……發揮潛力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卻是唯一可能的出路。
延伸閱讀
《邁向第二代本土研究邁向第二代本土研究》
- 導讀
- 編者後記
-
第一章 引言──待解的難題
-
一 從希望世紀到三重困局
-
二 傳統與現代性:第一重困局
-
三 現代文化與不完整的計畫( Incomplete Project):第二重困局
-
四 反理性思潮與「 哲學之終結」( End of Philosophy):第三重困局
-
1. 片段化的病態
-
2. 特權化的病態
-
3. 虛無化的病態
-
-
-
第二章 詮釋學風之收穫及迷失
-
一 客觀主義( objectivism)之爭議
-
二 詮釋學風與相對主義( relativism)
-
1. 客觀主義
-
2. 相對主義
-
-
三 外加結構與文化世界
-
四 反省思維之新向度
-
1. 消解絕對主義傳統思維( limited concept)的擬議
-
2. 後形上學思維之定立
-
3. 成素分析與範式轉移
-
4. 極限概念,可修改性( revisability)與「 大敘述」( grand narrative)迷執之消除
-
-
-
第三章 反理性思潮之檢評與理性言談之轉向
-
一 後現代思潮之歷史背景
-
二 後現代思維的家族相似性
-
三 後現代思想之理論重點
-
1. 從哲學到政治──以李歐塔為主要代表
-
2. 宗教與世界觀
-
3. 科技文化之認識與評判
-
4. 藝術與生活──附論流行文化
-
-
四 結論:「 反理性」( anti-rational)論述而非「 非理性」( irrational)論述
-
-
第四章 異質文化之問題
-
一 引言── 衝突( confl ict)與整合( integration)
-
二 三種通俗觀念( demotic ideas)的評述
-
1. 掘寶觀念
-
2. 換體觀念
-
3. 拼盤觀念
-
-
三 典範轉移與破除迷執之嘗試
-
1. 當代思想困局的理論樞紐
-
2. 另一個失敗主義的心態──泛實用主義之流行
-
3. 迷執破除之建議
-
-
- 結論 勇敢承擔歷史之任務──觀念之探險
- 概念索引
- 人名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