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文革時期中國農村的集體殺戮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996576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暴力行為人所共知, 但其極端形態— 集體殺戮—卻極少被談論。1967至1968年間,以公開處決、鄉鄰互相殘殺等為形式的集體殺戮在中國農村大範圍存在,其廣度和深度令人震驚。

本書首次透過地方檔案、政府公開材料和南方兩省倖存者的訪談資料,有系統地記錄和分析這種殘暴現象。研究聚焦於農村普通人的行為,探討文革期間千萬人自願參與文革甚至集體殺戮背後的深層邏輯。作者提出解釋力極強的「社區模型」,挑戰主流種族滅絕研究所採用的「國家政策模型」。在揭示史實與建構理論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

正如作者所說:「都說文革是因為愚昧造成的,如果沒有深入的研究,我們恐怕永遠不會明白愚昧在什麼地方。」

這是一本了不起的書,我們期待已久。它超越了已被廣泛探討的北京紅衛兵研究,選擇直面文革時期中國農村中集體屠殺的恐怖真相。在這部範本式的嚴謹著作中,蘇陽將「文化大革命」納入了它本該屬於的領域:種族滅絕研究。在這場堪比盧旺達大屠殺的集體殺戮中,村民與村民反目,成千上萬的人互相殘殺。—馮客(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在理論層面,本書首次嘗試揭示這樣一個過程:現代的種族滅絕不只被充斥著意識形態的民族國家所形塑,在國家的計劃之外,地方行動者和結構性力量也影響著這個進程。而在經驗層面,這本書再次提醒了我們,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是現代世界最大的悲劇之一。它也將我們的注意力從城市中活躍的文革運動,轉移到不為人所熟知的鄉村故事。無論在文革研究、中國共產主義政權的政治研究、種族滅絕研究還是社會運動研究等領域,這本書都將是我們書架上的一部傑作。—趙鼎新(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這本書在各個方面都非常出色。首先,蘇陽巨大的貢獻在於收集了極其大量的原始資料,包括地方報紙、政府公開檔案、訪談等。書中記錄的歷史事件不僅外國人不熟悉,大部分的中國人也未必瞭解。但這並不只是一本揭露真相的歷史學研究,它以重要的社會學角度介入了一個長期被壟斷的研究領域,該領域充斥著對個體心理的解讀、將暴民行為簡單化的理論和特殊化具體歷史契機的論述。同時,這本書證明了僅僅是政策動員並不能導致集體行為—突發事件、環境因素、社會崩潰等都是相同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書對政治社會學和社會運動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美國社會學學會Barrington Moore最佳著作獎得獎評語

蘇陽
2003年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副教授。另有研究見諸多種重要期刊,如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Law and Society Review、China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等。

宋熙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博士,現於出版社任職策劃編輯。譯有《好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

  • 插圖目錄
  • 表格目錄
  • 中文版序
  • 前言與致謝
  • 第1章 殺汝鄰居
    • 集體殺戮的謎團
    • 國家政策模型的局限
    • 社區模型
    • 動員還是崩潰,抑或兩者皆是?
    • 文革研究的新視角
    • 研究設計以及資料來源
    • 全書內容概述
  • 第2章 記錄
    • 整體圖景
    • 利用縣誌記錄集體殺戮
    • 官方數字的背後
    • 殺戮模式:縣際差別和時間變化
    • 廣東和廣西:兩個最為暴戾的省份
    • 更多確鑿的官方證據
    • 集體殺戮的特徵
    • 結論
  • 第3章 社區與文化
    • 田野調查
    • 目擊者們
    • 邊疆文化裏的宗族體系
    • 暴力的傳統
    • 新政權時期的村莊
    • 文化與集體殺戮
    • 結論
  • 第4章 階級敵人
    • 受害者身分的建構主義觀點
    • 土地改革中的一個地主家庭
    • 土地改革:通過經濟差異製造階級標籤
    • 土改清算:通過暴力固化階級標籤
    • 為何延續人為的階級劃分
    • 階級敵人的生活
    • 結論
  • 第5章 毛時代的普通人
    • 平常的人和不平常的行為
    • 事業平衡中的失與得:授權者
    • 激進化的邏輯
    • 毛時代的普通人
    • 結論
  • 第6章 解體法律
    • 改變社會控制的形式
    • 黨與法律:文革之前
    • 官僚對陣運動:文化大革命
    • 死刑:政策和實踐
    • 1967 和1968 年國家對集體殺戮事件的反應
    • 結論
  • 第7章 構建戰爭
    • 戰爭與滅絕性的屠殺
    • 城市中的街鬥
    • 揭露「陰謀網絡」,開展階級鬥爭展覽會
    • 被當成替罪羊的農村四類分子
    • 戰爭設定移除道德限制
    • 結論
  • 第8章 殺戮的模式
    • 城鄉差異
    • 省際差異
    • 解釋集體殺戮的縣際差異
    • 結論
  • 第9章 理解眾目睽睽下的暴行
    • 眾目睽睽下的暴行
    • 國家倡導,國家失靈,還是兩者皆是?
    • 地方條件
    • 重溫動員範式
    • 走向種族滅絕和大屠殺的社會學模型
    • 結束語:毛時代中國的鄰里及其他
  • 附錄:方法上的問題以及統計分析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