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文革的政治與困境:陳伯達與「造反」的時代
文化大革命的展開原是為了解決黨與社會主義體制所產生的矛盾問題,但其結果卻演變為對群眾運動進行敵對性的鎮壓。以「群眾自辦」為革命的方向、「造反有理」、「炮打司令部」為革命的口號,象徵著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造反」的時代,但這些造反的潮流卻不盡與毛澤東的意圖相同。 本書將焦點放在文革時期扮演核心角色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身上,以及他與毛主席和造反派的關係。陳伯達做為毛澤東在理念上最親近的同志,但也被指為是造反派的幕後象徵;以陳伯達為象徵性人物,來探討「造反」運動的出現與消滅間所湧現的文革困境與癥結。
- 推薦序(一) 陳伯達與文革:一個原理性的思考◎劉紀蕙
- 推薦序(二) 延續文革歷史的思考歷程◎陳信行
- 中文版代序 面對文革問題與文革複雜性◎錢理群
- 韓文版序 寫在前面◎白承旭
-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與陳伯達
-
一、「回返」的文化大革命與「造反派」
-
二、「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
-
-
第二章 陳伯達與「毛澤東思想」
-
一、陳伯達是誰?
-
二、陳伯達與毛澤東
-
三、中央文革小組與陳伯達
-
-
第三章 尋找巴黎公社之路
-
一、〈文革十六條〉:「不能被包辦代替」的革命
-
(一)〈文革十六條〉與「巴黎公社原則」
-
(二)工作組問題
-
(三)從血統論批判到兩個路線批判
-
(四)制止武鬥
-
-
二、陳伯達的二律背反:工廠文革,以至奪權
-
(一)工人參與文革
-
(二)奪權鬥爭:公社的悖論
-
-
-
第四章 擋住去路的壁壘:國家/黨/軍隊
-
一、軍隊問題的凸顯與武鬥的激化
-
二、從「省無聯」到「廣西慘案」:巨大的錯開與回歸斯大林主義
-
三、沒有巴黎公社的文革與其後果
-
四、社會主義下的結構變革
-
五、留下的爭論點:「社會主義民主」
-
〔補論〕:工業問題
-
- 第五章 評價文革的迂迴之路:圍繞政治困境(aporia)的論點
- 第六章 結語:文革提出的政治可能性與困境
- 參考文獻
- 附錄
- 翻譯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