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六朝同題詩歌研究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117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以六朝同題詩歌為研究對象,包括同題擬作與同題共作。進而指出,六朝「同題群」的詩作一方面反映文學傳統的形成與嬗變,另一方面則表現了文學集團成員指向在場他者的話語。
  本書以六朝詩歌常見的同題詩歌作為研究對象,包括與前人同題的擬作和與時人同題的共作。採用與他人相同的題目寫作詩歌,標誌著詩人在自我抒情之外,所呈現出的,與其他詩人的學習、創新與對話等關係樣態。六朝詩歌形成「同題群」的現象,從縱向觀之,可以反映文學傳統的形成與嬗變;橫向觀之,亦可表現文學集團成員隱含在同題共作中,指向在場他者的話語。
  本書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將「同題」視為一種文學史現象,從客觀環境與文學理論背景,探討六朝詩人與他人同題的原因與心理動機。二、從相同題目的歷時性流變,分析六朝詩歌從魏晉至梁陳,抒情傳統逐漸被取消、置換的過程。三、從文學集團共時性的同題共作,分析文人群體藉著詩歌所凝聚、共存的時空,以及共作中可能隱藏、蘊含的社交、遊戲話語。期能全面探討六朝同題詩歌及其意義。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研究動機
    • 第二節研究範圍義界
      • 一、「六朝」之時代範圍義界
      • 二、「同題」定義與界說
      • 三、關於「命題」問題的說明
    • 第三節研究文獻回顧
    •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預期目標
      • 一、研究方法
      • 二、預期目標
  • 第二章 同題詩歌產生之環境與理論背景
    • 第一節文學集團的形成與同題共作
      • 一、「詩可以羣」
      • 二、六朝文學集團概述
      • 三、文學集團活動與同題共作的關係
      • 四、結語
    • 第二節文學觀念的演變與同題詩歌
      • 一、同題:跳脫政教、抒情的描寫與互文
      • 二、文學獨立、物色標舉與同題詩歌的關係
      • 三、重視學習、辨體、新變與同題詩歌的關係
      • 四、結語
    • 第三節文學史的建構――經典意識與同題詩歌
      • 一、同題創作的「經典」意識
      • 二、文學史建構、經典作品標舉與同題詩歌的關係
      • 三、政治權力標舉文學經典與同題典範的轉移
      • 四、結語
    • 第四節作者的經典――同題與其他連結傳統的創作形式
      • 一、同題:個人創作與文學傳統的連結
      • 二、用典習尚與同題詩歌
      • 三、標明擬篇與同題詩歌
      • 四、作者效體與同題詩歌
      • 五、摘句為題與同題詩歌
      • 六、結語
  • 第三章 異代同題:文學傳統的形成與嬗變
    • 第一節無題之同題:「雜詩」與「擬古」同題群的特色與發展
      • 一、「無題詩」同題群的形成與轉變
      • 二、「雜詩」同題群的風格傾向
      • 三、「擬古」同題群的經典接受
      • 四、《文選》「雜詩」、「雜擬」類的選錄標準與特色
      • 五、「無題詩」同題群轉變的意義
    • 第二節樂府同題擬作中抒情、託喻傳統的成立與消解
      • 一、樂府舊題同題擬作現象
      • 二、曹魏、晉宋同題擬作漢樂府的抒情轉向與政治歌頌
      • 三、齊梁詩人樂府擬作對抒情、託喻傳統的消解
      • 四、六朝詩人樂府擬作中與前人的關係樣態
    • 第三節歲時節候同題群的嬗變與成型
      • 一、歲時與人生的對應
      • 二、魏晉時代「感時興懷」的季節書寫
      • 三、東晉、劉宋節候同題群的增加與玄理超越
      • 四、吟詠四季:齊梁詩歌中節候同 題 群 的 開 創 與 定 型
      • 五、齊梁詩人奠立歲時節候同題群的意義與貢獻
    • 第四節人物同題群之個體形象塑造與轉變
      • 一、從歷史人物到傳說人物
      • 二、魏晉「詠史」同題群的士人出處關懷
      • 三、南朝人物同題的去道德化與審美情境化
      • 四、宮體盛行與人物形象的俗化、豔情化
      • 五、從詠史到懷古的過渡
  • 第四章 同題共作:文學集團的對話與時空凝聚
    • 第一節同題共作與時空情境的凝聚
      • 一、文人聚集的認同與想像
      • 二、生活常態的跳脫:節日遊宴與從駕遊覽
      • 三、感官快意的共享:遊戲娛樂與歌筵舞席
      • 四、群體離散的陰影:祖餞宴集與重臨哀悼
      • 五、仕途生涯的參與:政治、學術與宗教集會
      • 六、結語
    • 第二節同題共作中的社交話語
      • 一、「第二種聲音」
      • 二、直接稱頌君主的社交語言
      • 三、運用典故比擬的社交語言
      • 四、文人同儕情誼、志向的交流對話
      • 五、結語
    • 第三節同題共作中的遊戲話語
      • 一、遊戲文學與文人群體的互動
      • 二、以男女情愛為核心的嘲戲
      • 三、針對同題前作的刻意反詰
      • 四、結語
    • 第四節同題詠物詩的發言模式與君臣對話
      • 一、齊梁詠物詩及其同題共作的興起
      • 二、「物」的不遇之嘆與冀遇之願
      • 三、「物」的見用之幸與見棄之憂
      • 四、同題詠物詩中的君臣對話
      • 五、依違於託喻傳統與社交辭令之間
    • 第五節同題邊塞詩的言志傳統與忠誠宣示
      • 一、南朝邊塞詩的傳統與同題共作
      • 二、魏晉以來征戍、遊俠同題群的言志傳統
      • 三、南朝同題共作邊塞詩的忠誠宣示
      • 四、六朝邊塞詩同題群的文學史意義
  • 第五章結論
    • 第一節文學史上「同題」現象之成因
    • 第二節 縱向同題傳統之形成與嬗變
    • 第三節文學集團同題共作之話語功能
    • 第四節結語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