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傷春悲秋」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學的重要主題,然而對於「傷春」情懷如何生成?與哪些物候知識、時物體系可以互相輝映,以完成「傷春」書寫的碩大連類譬喻體系?是本文書寫的基本關懷。
六朝其不論在文學創作與批評、類書編纂與成熟上,皆成為上承先秦兩漢,下&;#21843;唐宋的關鍵時期。本文於是選以六朝詩作最為討論文本,以逯欽立先生《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為主要文本來源,佐以相關詩騷作品,期將六朝詩作中的春天書寫,作出合理的分類、分析與討論,找出六朝詩作中「傷春」書寫的連類譬喻體系。
筆者所依循的討論分法,實受雷可夫(George Lakoff, A.D.1941-)與詹森(Mark Johnson, A.D.1949-)之《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以及艾蘭(Sarah Allan, A.D. 1945- )之《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所啟發。本文期於對六朝詩作之細膩思索後,與日人松浦友久先生於《中國詩歌原理》一書中所提到的四季書寫,能相互討論、對話。
在論述安排上,筆者以先民觀察大自然之順序,從地貌及於人文與天文。藉以得出春草、春華、春苔與春樹乃春季書寫的主要意象群,而孕育各種地貌植物之春陽、春風、春水,以及與植物密切依存之春雲、鳥獸等,皆成為次要意象群。並且,春天的感受必得是感官體驗的充分浸潤,故視聽味嗅觸等各類感官經驗,亦紀錄於春天書寫中,成為連結各類不斷牽引、衍生的連類譬喻體系之重要關鍵。
經由這些分析後發現,所謂「傷春」無法簡化為春天的傷感悲思,而是各種詩人在春天的情境中所引發的種種思緒。不同於松浦友久認為「傷春」乃是「悲秋」之拓展,筆者認為兩者同時並存於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但多數是分屬不同族群、不同氣氛、不同季節感受。若說春天經常以青綠之姿、飽滿水滴引起士子對生命、愛情、家國之感懷,秋天則以枯黃之葉、唧唧蟲鳴引起生命、仕途之感傷。簡言之,「傷春悲秋」恰好分流成春天的、女子的、愛情的主題,與秋日的、士人的、悲士不遇的情境,瀰漫成中國傳統文學之大宗。
六朝其不論在文學創作與批評、類書編纂與成熟上,皆成為上承先秦兩漢,下&;#21843;唐宋的關鍵時期。本文於是選以六朝詩作最為討論文本,以逯欽立先生《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為主要文本來源,佐以相關詩騷作品,期將六朝詩作中的春天書寫,作出合理的分類、分析與討論,找出六朝詩作中「傷春」書寫的連類譬喻體系。
筆者所依循的討論分法,實受雷可夫(George Lakoff, A.D.1941-)與詹森(Mark Johnson, A.D.1949-)之《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以及艾蘭(Sarah Allan, A.D. 1945- )之《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所啟發。本文期於對六朝詩作之細膩思索後,與日人松浦友久先生於《中國詩歌原理》一書中所提到的四季書寫,能相互討論、對話。
在論述安排上,筆者以先民觀察大自然之順序,從地貌及於人文與天文。藉以得出春草、春華、春苔與春樹乃春季書寫的主要意象群,而孕育各種地貌植物之春陽、春風、春水,以及與植物密切依存之春雲、鳥獸等,皆成為次要意象群。並且,春天的感受必得是感官體驗的充分浸潤,故視聽味嗅觸等各類感官經驗,亦紀錄於春天書寫中,成為連結各類不斷牽引、衍生的連類譬喻體系之重要關鍵。
經由這些分析後發現,所謂「傷春」無法簡化為春天的傷感悲思,而是各種詩人在春天的情境中所引發的種種思緒。不同於松浦友久認為「傷春」乃是「悲秋」之拓展,筆者認為兩者同時並存於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但多數是分屬不同族群、不同氣氛、不同季節感受。若說春天經常以青綠之姿、飽滿水滴引起士子對生命、愛情、家國之感懷,秋天則以枯黃之葉、唧唧蟲鳴引起生命、仕途之感傷。簡言之,「傷春悲秋」恰好分流成春天的、女子的、愛情的主題,與秋日的、士人的、悲士不遇的情境,瀰漫成中國傳統文學之大宗。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本文動機
-
一、六朝時間議題的譬喻模型
-
二、從時間到季節的聚焦
-
-
第二節 時物體系中的物候感知與季節探索
-
一、六朝以前歲時物候資料整理
-
二、時間與歲時文獻回顧之啟示
-
-
第三節 研究方法之說明與擬議
-
一、從引譬援類與聯繫性思維論連類系統
-
二、從音樂共振與氣氛美學論推移感知
-
-
第四節 研究目標與章節安排
-
【附錄一】〈月令〉四季形成與定位
-
【附錄二】〈月令〉春季之風物陳述
-
【附錄三】〈月令〉四季中的天子行儀
-
【附錄四】〈月令〉中的春季政令推行
-
-
-
第二章 先秦兩漢詩的春天情境
-
第一節 先秦詩歌中具體生活情境的傳達
-
第二節 漢代詩歌中的四時節候
-
一、郊廟歌辭中的春天形象
-
二、文人創作中的春天翻轉
-
三、樂府與謠諺中的春天呈現
-
-
第三節 春天感知的匯入途徑
-
一、他季書寫的多元影響
-
二、顏色、時物與季候書寫之互涉
-
-
第四節 結語
-
-
第三章 從春遊書寫到物象共識
-
第一節 視覺仰俯與靈魂瞻顧
-
一、流動的盛宴—西園遊宴的物類開創
-
二、自我的擴張—上巳作品的仰俯之境
-
三、靈魂的瞻眺—獨遊作品的性靈求索
-
-
第二節 視聽對仗與鳥日神話
-
一、蟲鳴與鳥語—穿越時空的流動聲波
-
二、白日與鳥飛—出入神話歷史的鳥類形象
-
-
第三節 物與我的共感覺及共鳴共振
-
第四節 結語
-
-
第四章 草長花開裡的盛衰蘊涵
-
第一節 從地上到天上,從具體到抽象
-
第二節 春草—榮枯生態與生滅故事
-
第三節 春華—含春豔色與君心不長
-
第四節 春苔—花草變形下的苔階蘊涵
-
第五節 結語
-
-
第五章 樹猶如此之人情與仙境
-
第一節 搆木為巢—鳥居與人居
-
一、人與鳥的相互對照
-
二、鳥獸並現下的人為行止
-
三、梁陳之變形—樹與鳥與雲所構築的離思鄉愁
-
-
第二節 林木姿態—凋零與逢春
-
一、對樹木生命力之欣羨
-
二、特定樹種之人格賦予
-
-
第三節 安居情境—天上與人間
-
一、芳樹所展現的兩脈思維
-
二、從人境到仙境的美好揣摩
-
-
第四節 結語
-
-
第六章 春水春日及其連類推衍
-
第一節 探訪春光
-
一、春季與青色之磨合
-
二、時移日易之循環預感
-
-
第二節 春水與春光
-
一、水日結合之推移意識
-
二、水路跋涉與安居情境
-
三、水路選擇與離別心緒
-
-
第三節 水日與顏色
-
一、蒼涼愛情的青紅對照
-
二、水日化育與青苗春耕
-
-
第四節 結語
-
-
第七章 春風與感官體驗之匯聚
-
第一節 四季之風
-
一、以各代詠風之作談風之連類體系
-
二、水之變形與「驚風」心緒
-
三、樹水脈絡與「風塵」意義
-
-
第二節 春天氣息
-
一、春陽與春風的歷代展演
-
二、梁陳兩代詠春與詠春物之作的逆襲
-
-
第三節 辛香風味
-
一、辛酸與辛苦
-
二、花香與蝶亂
-
-
第四節 結語
-
【附錄五】依題可見之梁陳兩代春天相關詩作整理
-
-
-
第八章 歷史與回憶的縮時對照
-
第一節 春天之復返與驚心
-
一、春梅與冬雪—物候連貫下的冬去春來
-
二、春梅與竹葉—世事人情中的冬去春來
-
-
第二節 楊柳與春物的對照體系
-
一、桃李梅杏與松柏桂枝—視覺色彩之對照或延續
-
二、春季與他季—夏冬兩季之歸趨
-
-
第三節 反省與對照
-
一、春憶與春願—回憶中的縮時對照
-
二、春遊與春歸—理想的政治春天
-
-
第四節 結語
-
【附錄六】六朝梅花詩作整理表
-
【附錄七】六朝夏季詩作整理表
-
-
-
第九章 結論
-
第一節 春季物色與傷春情懷
-
一、春季物色之連類譬喻
-
二、多重感官之春物記憶
-
-
第二節 傷春情懷與感物緣情
-
- 參考及徵引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2908/9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