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旨在以認知譬喻語言學為研究視角,選取中國傳統思想文獻為研究材料,聚焦「視如見」、「思想是食物」與「修學是旅行」等三組「概念譬喻」(conceptual metaphor),觀察其運作模式與語言表現。首先分析各組概念譬喻的提出、其運作方式與建構過程,接著溯源古漢語語料,討論其詞彙類聚、詞義延伸或雙音組合等現象,可以發現漢語詞彙在特定概念譬喻上的表現。最後,擇選部分中國傳統思想文獻之文本,進行較深入的語句、篇章乃至注疏的分析。本書所得之結論,一方面證明譬喻實具普遍共同性,為吾人思想的重要認知活動;一方面證明概念譬喻的特殊表現來自於文化殊異性。生理共性與文化殊性的交織,也證明譬喻是體驗性的,是人與環境或世界互動下的語言思維表現。中國思想中感悟的、實踐的,具有轉化意義的文化特色,也可由此彰顯。
《易傳》的「仰觀俯察」、道家的「玄覽」與佛教的「觀念」之語,為各家具有思想意涵的詞彙。借由譬喻語言學理論的視角,皆歸納為「理解是見」的概念譬喻。作為譬喻的語例,他們一方面表現源於生理的共同性,一方面也展現文化的特殊性,這個方法提供一種重讀思想文獻的新管道。本書以三組「概念譬喻」為方法,先後從詞彙、語句與篇章層次,探討中國思想文獻中源於生理、別於文化的特殊譬喻,及其背後的思想義涵。
《易傳》的「仰觀俯察」、道家的「玄覽」與佛教的「觀念」之語,為各家具有思想意涵的詞彙。借由譬喻語言學理論的視角,皆歸納為「理解是見」的概念譬喻。作為譬喻的語例,他們一方面表現源於生理的共同性,一方面也展現文化的特殊性,這個方法提供一種重讀思想文獻的新管道。本書以三組「概念譬喻」為方法,先後從詞彙、語句與篇章層次,探討中國思想文獻中源於生理、別於文化的特殊譬喻,及其背後的思想義涵。
- 自序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一 譬喻語言學者別具隻眼的解讀
-
二 義理之學考察的可能性
-
-
第二節 前人研究
-
一 譬喻語言學的理論研究
-
二 譬喻語言學的應用研究
-
三 思想的譬喻研究
-
-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
一 問題意識──思想與行動的譬喻概念
-
二 研究方法
-
-
第四節 本書的架構與章節大要
-
-
第二章 「知如見」的概念譬喻與思想旨趣
-
第一節 「知如見」的概念譬喻
-
一 「知如見」溯源
-
二 運作方式與建構過程
-
三 視覺譬喻研究現況
-
-
第二節 古漢語詞彙的「知如見」
-
一 譬喻的文化基因與溯源必要
-
二 視覺詞彙類聚與詞義延伸
-
三 視覺詞彙的雙音組合
-
-
第三節 思想文獻中「知如見」的詮釋
-
一 儒家的視覺文化義
-
二 道家的視覺文化義
-
三 佛家的視覺文化義
-
-
第四節 漢語文化的視覺體驗
-
-
第三章 法界難睹,依觀修之──《華嚴經》「法界觀」的譬喻解讀
-
第一節 《華嚴》名句的譬喻分析
-
第二節 《華嚴》「法界」的譬喻分析
-
一 海印喻、海波喻、因陀羅網喻
-
二 「法界」的實體譬喻思維
-
-
第三節 法界「觀」的見如思譬喻
-
第四節 小結
-
-
第四章 凡見浮虛,聖睹真寂──蕭統「凡聖異見」的譬喻解讀
-
第一節 「二諦」義的佛教詮釋
-
第二節 文學詮釋脈絡下的觀看
-
第三節 「理解是見」的譬喻探義
-
一 觀看,作為一種體知世界的譬喻
-
二 蕭統的「知如見」譬喻
-
-
第四節 小結
-
-
第五章「思想是食物」與「修學是旅行」的概念譬喻與思想旨趣
-
第一節 競爭的隱喻
-
第二節 概念譬喻的解讀
-
一 「思想是食物」釋義
-
二 「修學是旅行」釋義
-
-
第三節 詞彙層面的考察
-
一 詞彙與知識系統
-
二 詞彙層面的概念隱喻
-
-
-
第六章 雖復飲食,禪悅為昧──《維摩詰所說經‧香積佛品》的譬喻解讀
-
第一節 從禁食到饗宴
-
第二節 文本的義理、解讀
-
一 經文兩重禁食之義
-
二 香積佛國神變之義
-
三 回入娑婆之義
-
-
第三節 味「道」的譬喻解讀
-
一 飲食詞彙的二域映射
-
二 篇章中交映的心理空間
-
三 隱喻框架的新體驗
-
-
第四節 小結
-
-
第七章 朝聖、參訪、修道──《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譬喻解讀
-
第一節 語句層次的旅行譬喻解讀
-
一 語句蘊含的旅行譬喻
-
二 旅行譬喻的三個層級映射關係
-
-
第二節 篇章層次的旅行譬喻解讀
-
一 善財童子的朝聖者心理空間
-
二 文殊菩薩展示的心理空間
-
-
第三節 注疏層次的旅行譬喻詮釋
-
一 整體旅程的詮釋
-
二 局部的表法釋義
-
-
第四節 小結
-
-
第八章 結論
-
一 概念譬喻的普遍共同性
-
二 概念譬喻的文化特殊性
-
三 從感覺到感悟的古典人文體驗論
-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