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西方文學藝術原理探秘:隱秀說和顯隱說的比較研究及其抽象統一性的發現

出版日期
201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668989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西比較發現:傳統美學中以珠含-水媚等喻示道之顯-隱同構互動,這被劉勰納入《文心雕龍》以釋隱-秀思想,但這思想不限於魏晉而從漢至唐宋然後融入意境說;創設了釋秀的系統,可證相關隱-秀的文-道、言-意、風-骨、意-象、內-外……諸多同構互動的美學範疇也可歸結為有-無、顯-隱。將理論元素較之於當代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強調澄明-遮蔽雙重對立互動的顯隱說,發現兩者都是天人合一、以無為本而異於主觀-客觀式藝術反映論:詩性、超越的人文之秀和澄明、綻放、在場、啟蔽等藝術真理性的內涵相當,而隱、源奧要、無、幽、玄又和西方遮蔽、深淵、不在場等相似而都繫之本源……兩者都和老莊之道、佛等具重要關係,如隱以複意為工、文外之重旨……相似於顯隱說強調去畫外尋真理、真理即非真理的、在白天看星星,兩者依於「道動之於反」……基於兩個學說的共性,發現了具普適性的依於顯-隱的範疇同構律、嬗變互動律、隱匿生成律等,具有現實領域理論價值。
  • 引 言
    • 一、選題說明和立意闡釋
    • 二、切入路徑
    • 三、研究現狀考察
    • 四、以兩個學說的差異為比較研究前提
    • 五、研究方法
    • 六、創新之處、結論和啟示
  • 第一章 隱秀說新探——其基本內涵與哲學美學資源考察
    • 第一節 借顯隱說燭照蘊含隱秀說的文本
      • 一、從〈隱秀〉篇的文本切入
      • 二、對殘篇之爭所取的基本方法
      • 三、可證傳統文化中潛存著顯—隱關係是隱—秀之基
      • 四、關於隱秀此前研究的概觀和局限分析
    • 第二節 形成隱秀說的文化底蘊
      • 一、隱秀學說的歷史背景
      • 二、隱秀說及所論之文新探——文即廣義的藝術而不僅是文學
      • 三、「隱秀」和爻象之關係——人文之元示於《易》
      • 四、儒釋道等與隱秀說的誕生——中西兩者與佛的因緣
      • 五、玄學及言意之辨的影響
    • 第三節 顯隱、文道、珠水、隱秀和老莊之關係
    • 第四節 審美關係和視域的擴展:「文外」的向度與「三玄」的關聯
    • 第五節 隔世迴響——隱秀說之流變
      • 一、「境」的空間之「象」
      • 二、境域的擴展——從物色到景色的空間演進
    • 第六節 考隱秀說融入意境說的歷史蹤跡和主線
    • 本章總結
  • 第二章 索隱秀說和顯隱說之「隱」
    • 第一節 「隱」與道、文的基本關係
    • 第二節 借釋「道」之《易》而釋「隱」
    • 第三節 設「隱」為源點的深沉立意
      • 一、審美關係和視域的擴展:「隱之為體」對逆向透視方式的要求
      • 二、「隱之為體」但表達上卻「雖奧非隱」
      • 三、隱—秀關係和《易》象的聯繫——有限和無限之間
    • 第四節 兩者思想理論基石有據於老莊之道等
    • 第五節 隱、無、玄和遮蔽、不在場內涵相通
      • 一、理論風格迥異但本質相似「隱」和「遮蔽」皆為「源」
      • 二、中西兩者思維路徑的共性——歷史和思想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 三、兩者思維過程所設參照系有共性
    • 本章總結
  • 第三章 秀、澄明和自然、人生的統一性
    • 第一節 以往釋秀的合理與局限考察
      • 一、析秀即「句」論的得失
      • 二、析秀即「篇」論的得失
      • 三、析秀是「形象」的觀點
      • 四、尋找釋秀的新方案
    • 第二節 創設闡釋秀的多層次系統
    • 第三節 論其中生命意象所映現之秀
      • 一、隱秀說理論本身的詩化表述
      • 二、對表達生命意象所用概念類型的分析
    • 第四節 於人之秀和文之秀互映的發現
      • 一、人之秀和文之秀互彰
      • 二、秀和顯隱說「澄明」關係到人文精神
      • 三、兩種理論都強調將審美關係及視域擴向天人合一
    • 本章總結
  • 第四章 求證兩者的抽象統一性——萬物一體間的顯—隱之變
    • 第一節 顯—隱之變:天人合一之中的抽象統一性
    • 第二節 隱秀的哲學之基是顯—隱而不限於《文心雕龍》
    • 第三節 求證兩種理論共有的抽象統一性
    • 第四節 生命之問——秀、有、顯和隱、無、玄相依
    • 第五節 秀之實現和人格完善——析所論歸隱—棲居
    • 本章總結
  • 第五章 兩者審美方式的共性研究
    • 第一節 「有物混成」——兩者都遵循直覺體驗的方式
    • 第二節 以無為本,強調超越
    • 第三節 去蔽之後反歸於隱——真理觀的啟示
    • 第四節 索「隱」啟蔽之艱和體驗詩意之「境」的關係
    • 第五節 「隱以複意為工」是於悖論中求索
    • 第六節 「情在詞外曰隱」的肯定和否定
    • 第七節 文之詳略對應著顯現和隱蔽
      • 一、以語言和詩追求本真——精神不能曲解為智能
      • 二、詩性與規則之間的選擇
      • 三、「比顯而興隱」與顯—隱和隱—秀相應
      • 四、比喻之顯有詩性和理性兩個層面
      • 五、「興隱」的特性、方法和主—客關係式相異
    • 本章總結
  • 第六章 所獲理論啟示和抽象統一性的顯性價值
    • 第一節 研究本題所發現的相似的概括
    • 第二節 對兩者抽象統一性外部機制和前提的研究
    • 第三節 據嬗變律、同構律可見科技藝術等處在顯—隱之際
    • 第四節 通過比較研究的再發現和現實啟示
    • 第五節 顯隱漸變論的構想及其在科技—藝術之間的價值
      • 一、秩序等顯—隱演變律的主要表徵的發現和證明
      • 二、顯—隱之間的第二個可能性表徵是關於蹤跡的神思
      • 三、顯—隱之第三項表徵是形式多層次嬗變律
      • 四、審美形式是三個表徵的主要體現,是人類獲取「顯」的前奏
      • 五、其主要表徵也在文—情之變
      • 六、論藝術與科技虛擬對潛在之「隱」的彰顯功能
      • 七、論顯—隱之變在和科技、審美等領域的顯現
  • 參考文獻
  • 後 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