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主旨在探求史家陳寅恪學術思想發展的淵源和軌跡,
以期通過史實的考掘,
以及陳寅恪論學思維和學術發展之間的關聯,
重新呈現陳寅恪過去長期為人所忽視的一些側面,
補充和增強對陳寅恪的理解和認識。
不但具有新史料,兼有新觀點和新視野。
陳寅恪嘗言「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非僅事關學術發展,也是個人出處進退的考驗。若論其思想源流,及其辯證思維發展,本書作者追溯陳寅恪的求學歷程和相關論述,推論應可上接希臘古典辯證思維。這是陳寅恪論學的核心價值和立身大節之所在,但於其思想源流卻為前賢論陳寅恪者所未及。
「中體西用」自近代以來迭見時賢引用,爭議甚大;作者爬梳陳寅恪處理傳統體用論的過程,證明陳寅恪固為「中體西用」論者;但通過〈論韓愈〉一文,發現陳寅恪正面論述韓愈心性思想的突破係來自佛家,拈出「天竺為體,華夏為用」,等同肯定「西體中用」的作用。不論就陳寅恪個人或時代背景言,皆可謂石破天驚之論。
陳寅恪好為「對對子」,但不知陳寅恪曾以「對對子」入題遭遇連番挑戰,作者挖掘出當年北平世界日報所刊一連串的讀者論戰,以及陳寅恪親為答辯的史料,重新審視當年陳寅恪所以辯證地提出中文文法之建立,當從比較歷史語言學入手的論斷;但惜誤解者多,或視此為談趣。作者窺其用心,許為「假西學以崇中學」,亦可謂用心深,寓意遠。
以期通過史實的考掘,
以及陳寅恪論學思維和學術發展之間的關聯,
重新呈現陳寅恪過去長期為人所忽視的一些側面,
補充和增強對陳寅恪的理解和認識。
不但具有新史料,兼有新觀點和新視野。
陳寅恪嘗言「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非僅事關學術發展,也是個人出處進退的考驗。若論其思想源流,及其辯證思維發展,本書作者追溯陳寅恪的求學歷程和相關論述,推論應可上接希臘古典辯證思維。這是陳寅恪論學的核心價值和立身大節之所在,但於其思想源流卻為前賢論陳寅恪者所未及。
「中體西用」自近代以來迭見時賢引用,爭議甚大;作者爬梳陳寅恪處理傳統體用論的過程,證明陳寅恪固為「中體西用」論者;但通過〈論韓愈〉一文,發現陳寅恪正面論述韓愈心性思想的突破係來自佛家,拈出「天竺為體,華夏為用」,等同肯定「西體中用」的作用。不論就陳寅恪個人或時代背景言,皆可謂石破天驚之論。
陳寅恪好為「對對子」,但不知陳寅恪曾以「對對子」入題遭遇連番挑戰,作者挖掘出當年北平世界日報所刊一連串的讀者論戰,以及陳寅恪親為答辯的史料,重新審視當年陳寅恪所以辯證地提出中文文法之建立,當從比較歷史語言學入手的論斷;但惜誤解者多,或視此為談趣。作者窺其用心,許為「假西學以崇中學」,亦可謂用心深,寓意遠。
- 王震邦著《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序...杜維運
-
第一章 序論
-
第一節 陳寅恪熱
-
第二節 顯隱之間
-
第三節 史料及論述
-
第四節 以陳還陳
-
-
第二章 思想認同及淵源
-
第一節 史家的童年和思想發展
-
第二節 游學─蘭克史學或東方語言學
-
第三節 從西方漢學轉向中國史學
-
第四節 小結
-
-
第三章 古典辯證法和「假設」的提出
-
第一節 陳寅恪「假設」和「辯證」淵源:與胡適的「假設」對照
-
第二節 陳寅恪「假設」與「辯證」的中古史實踐
-
第三節 陳寅恪的「假設」與「辯證」的「頌紅妝」實踐
-
第四節 小結─陳氏辯證與假設
-
-
第四章 失焦的辯論:對對子和文法
-
第一節 對對子成為話題
-
第二節 對對子和漢語文法研究方向
-
第三節 沒有對話的辯論
-
第四節 沒有真正的對話
-
第五節 《馬氏文通》與走向格義式的中國文法
-
第六節 「孫行者」和「三白」考題及胡適與義寧父子—「對對子」的另一種觀察
-
第七節 小結─假西學以崇中學
-
-
第五章 中體西用/西體中用
-
第一節 「體用論」及「中體西用」溯源
-
第二節 陳寅恪與「體用論」
-
第三節 〈論韓愈〉和「天竺為體」
-
第四節 「體用論」與文化本位
-
第五節 從〈闢韓〉至〈論韓愈〉
-
第六節 〈論韓愈〉的現實背景
-
第七節 「體用論」的實踐矛盾─以中醫為例
-
第八節 小結
-
- 第六章 結論
- 徵引書目
- 附錄一 陳寅恪「不古不今之學」新探
- 附錄二 1951年陳寅恪「唐史三論」發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